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初探王兴国一、中国人格观念的起源及其历史影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persona、personality)这个词。中文里的“人格”是到了近代才假道日本而来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的观念。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学的“境界”(又称“境”或“意境”)说,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它仅仅是受佛学思想的影响酿成的,或说“‘境界’一词本为佛家语”,举汉译佛经《俱舍论颂疏》等探其本;或说“境界”一词“最初见于《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境界这个词本指一定的疆土范围,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后来翻译佛经的人借用这个词,“把一个原指实体的词用以表明抽象的思想意识和幻想,把现实的土地疆界搬到人的头脑中去。”我本人过去撰写的几篇谈论意境的文章,也都以长辈学者的成说为据,近读西汉刘安等著《淮南子》,发现一条似乎尚未引起长辈学者注意的材料,对这条材料仔细加以品味后,觉得对以往的成说有稍加修正的必要;又因受此材料的启示,对中国古代诗歌境界的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修养传统对现代人格培养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视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共同的观点。其中,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占主导地位。它以人性善恶为基础,强调修养的理性自觉.追求圣贤人格.坚持内省、慎独的修养方法.重视知行统一.向往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为特征。儒家的修养学说对古代人格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历史的局限性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效应。科学合理地继承传统道德修养中积极因素.对培养高尚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古代国家的政治基础 ,建立于有神论之上。这不仅表现在“君权神授是贯通整个古代社会意识的核心命题之一 ,也是君主合理性的最高依据”① ;而且表现在作为中国古代治国之本的“礼”和“礼制” ,实以对神祉和祖先的崇拜、祭祀为首要内容② ;更表现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统治者都笃信和尊奉各种各样的宗教或术数。术数或称“数术”,在古人看来 ,“‘数’是天神意志的表现形式 ,‘术’是人们通过数探知未来的技术”③。“术数”一词始见于汉代 ,《汉书·艺文志》有“术数”一类 ,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和形法等六方面列入其中 ,…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近年来一直备受全社会关注。如何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塑造高尚道德观、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传记文学文本特点出发,阐释了传记文学教学与青少年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传记文学在青少年人格养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国内外藏学界对本教的名称“本”一词有诸多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1)念诵说,2)与佛教的Derna,即佛法同义说,3)作巫术之意说,4)作祈求或恳求说。其中持念诵说观点者居多,他们的依据是,“在一些历史书籍中认为‘本’一词是藏语古词,与香雄语中的‘Gyer’即念诵相同。‘本’为藏语古词这不仅毫无疑问,而且‘Gyer’一词源于香雄语,等同于‘本’之意,也是无需任何怀疑的,‘Gyer’一词还在藏语和香雄语中并用,它在本教古文献中作‘念诵本教仪式中的颂词’之意使用”。以笔者管见,这种解释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很完整,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本”与“Gyer”一词同义,这没有错,进  相似文献   

7.
山水与风景     
<正>寄居在华夏古文明心脏部位的"天下观念",一向乐于"倡导在人与他人之间(即同族的个体之人或其他种族之人,尤其是其他种族之人),必须遵循我-你关系的提调和统筹……我-你关系意味着‘王者无外’、怀柔远人,意味着化‘你’为‘我’,最终,达到不分‘你’‘我’、甚至没有‘你’‘我’的境地。"①有泯灭人我界限的"我-你关系"拔刀相助,仰仗"意义饱满的厚重概念"(thick concept)②———天下———撑腰、鼓劲,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有机会组成一个非常打眼,也非常幸运的集团军③:在他们足迹所到之处,在他们极  相似文献   

8.
一、孔子办学的目的 教育离不开政治目的,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他的办学的目的,究竟为奴隶主复辟服务,还是为新兴的封建制度服务。这个问题值得再讨论。在“文革”前,范文澜主编的1964年再版《中国通史》,肯定“孔子确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人物。”他对孔子的评价是相当高的。1965年出版的郭沫若著《中国史稿》中说:“孔子所说的‘仁’,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对人的重视。但他却并不反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阶级社会秩序。他是以封建秩序来反对奴隶制度而已。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的思想便被封建统治者改造利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上面引用的两段话,说明在‘文革’前,中国近代对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9.
师品十佳说     
古今中外,纵横数千年,不乏对教师的赞美之词。十七世纪捷克大教育家阿·夸美细斯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再高尚的了。”斯大林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古代尊教师为“先生”、“夫子”,现代教育家徐特立说:“我们的教师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一个教师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光明日报》名言录1985、9、6)这些绝非是过誉之词,教师确  相似文献   

10.
《北京晚报》82年4月3日刊载的汤玉奇的《赵元任的〈语条儿〉》一文中说:“据目前已知资料,我国在1926年即已出现了‘精神文明’一词,这个词的使用者是赵元任”。马恩列斯著作研究会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上也说:“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词,究竟源出何处?”……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1.
单纯词与合成词在部颁汉语教学大纲词汇与语法部分里已经正式提出来。但单纯词与合成词如何划分,教学大纲里却无明确规定。现行初级中学汉语课本第一册第二册合编管‘螳螂’、‘盘尼西林’、‘莫斯科’、‘布尔什维克’这种词‘每个字都不表示意义,只有合起来才有意义’的叫作‘单纯词’;管‘学习’、‘照象机’这种词‘每个字都表示意义的叫作‘合成词’。‘一个字的词自然也是单纯词’。汉语课本又把合成词分为‘联合式’、‘偏正式’这是两种主要的;次要的还有‘动宾式’、‘动补式’(这两种名称是笔者给加上的)等等。汉语课本还把用辅  相似文献   

12.
杨献珍同志说:“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合二而一’,(来自方以智[明末人]《东西均》之第24頁),‘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見7月17日《人民日报》)艾恒武、林青山说:“事物是由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見[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辯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見5月29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3.
论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刘景欣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既包括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也应包括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素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培养和锤炼领导干部高尚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它...  相似文献   

14.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全面提高干部的素质。既包括思想和业务素质,也应包括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素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培养和锤炼领导干部高尚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领导干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美学崇尚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即是真善美三者的差别泯灭,对立消解、和谐化一。这既是个体所追求的高尚的人格精神,又是人生的最高理想。这个理想的实现是通过“礼乐相济”的途径,即审美化了的教育途径达到的。“礼乐相济”是中国很古老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的发端是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那里:神农造琴,舜弹五弦琴而治天下,三皇五帝都有自己的乐章,都实施乐教……这类  相似文献   

16.
王爱军 《东岳论丛》2003,24(6):144-144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德、性格、气质、才能、情感等特征的综合反映。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其中有一点不应忽视也不能忽视,这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品行修养,在塑造高尚人格上下功夫。一要诚实守信。这是领导干部人格品行修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为人处世,“诚信”二字。领导干部只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达到干群同心、上下同欲。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决定杜甫走向人民,成为我国古代偉大的詩人的主要原因呢?这是杜甫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人民,还是作家个人?兩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反映了文学研究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关涉到誰是歷史上的主人的問題。在这个关鍵問題上,傅庚生先生在‘杜甫詩論’中沒有明白的表示意見,也沒有作專門的探討。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出傅先生关于这个問題的全部答案,虽然这些答案是支离破碎地分散在各个章节中。为了便于說明問題,揀主要的抄錄如下: ……更重要的是自述不羈的情怀,显示了詩人的傲骨,……这种詩人的傲骨在封建社会里难免‘不安分’起来,作了些刺时的詩如‘兵車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怀  相似文献   

18.
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理解文明的科学含义?物质和物质文明、精神和精神文明有什么区别?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淡自己一些粗浅见解。文明这个词,早在历史上就有了。但是,几千年来,人们对它的解释确实是不同的。中国两千年前,西周《易经》这本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说。这里,“文明”一词在说明社会问题时,显然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在资产阶级的理论中,关于文明就有几十种解释和定义。尽管他们彼此有不同之处,但往往是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  相似文献   

19.
圣人思想,中国古代各家都有所涉及,而对于各家来说,“圣人”所蕴含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认同“圣人”是完美的理想的人格。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很多地方提到“圣人”一词,并且也能发现老子的“圣人”与儒家、墨家等之“圣人”的不同之处,但对于老子来说,“圣人”同样是他所认可的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我国目前的青少年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于青少年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视,而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有所忽视。事实上,高尚而健全的人格的养成是一切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是知识和技能培养走向正确方向的切实保证。因此,如何培养、造就高尚而健全的人格,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一个应引起足够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