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智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231-234
和恭维语一样,恭维应答语也是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话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已将性别差异纳入到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之中.在他们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以当代百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试图从应答策略和性别差异两个角度探讨汉语恭维应答语中同性别和跨性别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2.
高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159-162
文章对由大学生提供的相同语境中555对汉英称赞应答语从形式特征和方式特征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中的称赞应答都以简单应答为主;两种称赞应答绝大多数都采用接受式,其中汉语称赞应答主要采用修正接受式,而英语称赞应答主要采用欣然接受式;大部分受试者在用汉、英两种语言应答称赞时体现出较强的语用差异意识。最后,文章指出了研究结果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并为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育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
在交际中,东西方在对称赞语的应答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文章试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差异的形成,它是双方顺应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的结果,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应当采取移情策略以达到满意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的性别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70-72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性别语言”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大多是针对英语展开研究,也有少部分涉及到日语及其他语言。汉语是映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的一面镜子,汉语语言学界对“性别语言”的关注起步不久,但意义深远、前景广阔。文章以汉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语音和语调、词汇的选用、句式及交谈这几个方面分析汉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并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归结其成因,以期做到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汉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田晨旭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87-89
称赞语及其应答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言语现象之一,是一种功能复杂的言语行为。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利用百分比统计定量分析对比数据发现:高职高专女生更多地使用直接称赞,而男生更倾向于使用间接称赞、不称赞和不反应;能力在称赞话题中所占比重最大;在回应称赞语时,女生更多地选择接受称赞,而男生较多地选择不接受称赞或不回应。这些差异可以从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角度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6.
宋晓燕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对汉语称赞语回应策略的性别差异进行优选论分析.认为,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及其准则是制约称赞语回应策略选择的重要条件,其中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属于忠实性制约条件,要求说话人的实际言语与客观事实或清楚表达交际意图所需要的话语数量或方式一致;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和一致准则属于标记性制约条件,它们对说话人的实际话语本身做出了合格性要求,这五个准则是影响称赞语回应策略的五个制约条件.这些制约条件的不同的层级排序是称赞语回应策略的性别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言志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125-129
文章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男性和女性在拒绝策略上存在差异;男性比女性使用更多的直接拒绝策略,而女性则比男性使用更多的间接拒绝策略;女性在拒绝时比男性使用更多的礼貌策略.这些性别差异可以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8.
张燕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3):119-124
通过对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单位270名外籍人员子女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被试学习汉语的动机、努力程度及学习方式等特点和性别差异,发现女生工具型动机当下学习和生活需要使用汉语比男生强烈,女生比男生更努力地通过社交策略和汉语课堂学习汉语,女生比男生更高效地利用汉语课堂和课后自主拓展学习.成年女性就业压力的影响、女生较早成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等,是促使女生更积极地学习汉语的原因.教学中要做到因性施教,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区别对待男女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发展 ,一些关于某种文化侧面的文化定势 (stereotype)就随之出现了。但是 ,一成不变的定势在有些时候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障碍。笔者收集了 1,2 80条称赞应对 ,发现称赞应对现在有较大比例是属于同意别人的称赞。因此 ,如果沿用过去的应对模式 ,就会造成文化悖论 相似文献
10.
性别差异体现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恭维语这样高度程式化的礼节性语言中.通过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恭维和不恭维策略,在回应恭维时,倾向于不接受策略;而女性更喜欢使用直接恭维策略,回应恭维时,倾向于直接接受策略.男女恭维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是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方瑞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6)
恭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对恭维语、恭维话题、恭维应答策略以及恭维的性别差异进行了一定研究。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恭维语的调查中发现,汉语语境中恭维在恭维语言使用以及恭维应答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杨良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93-97
采用横向研究,以平均年龄分别为14岁、17岁和20岁的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为调查对象,语料为用语篇完成测试(DCT)收集到受试对称赞语的应答1707条(其中汉语应答710条,中介语应答997条)。通过频率分析和卡方分析,发现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用中介语应答称赞语时其语用能力随中介语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母语到中介语的语用迁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称赞是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 ,在英汉文化中都有其表达方式。从称赞语和应答语的交际场合、对象及交际模式来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称赞语及应答语的话语交际的影响 ,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得体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任怡霖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121-123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入手,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恭维语回应中言语行为的使用,分析这一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类型,并分析导致语用迁移的因素,从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 相似文献
15.
舒韶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6):109-111,160
当前对恭维语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口头语进行的.对书面恭维语所做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从古代汉语语料出发来研究古人运用恭维语的问题则更为鲜见。基于这样的目的,可以从语用角度探讨古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内容和表达方式问题。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中恭维语的运用最明显的差异是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中隐性恭维语的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6.
曹翔宇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2):92-95
英汉句法差异向来会给中国英语学习者带来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困难 ,本项研究通过语言测试和调查问卷的形式 ,利用SPSS1 0 .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听力方面的困难进行探讨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奚莹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9):94-96
分析了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如自然环境的差异、生存环境的差异、习俗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历史典故的差异等,阐述了英汉习语翻译应注意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转换形象法、增译法、省略法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以英语称赞语及称赞语回应策略为载体,采用前-后测的实验设计考察了显性导引对我国高中生语用习得的影响。DCT问卷结果显示:显性导引促进了他们对Manes&Wolfson所提出的九种英语称赞句型的习得,并有效地改变了其英语称赞语宏观及微观策略的总体使用和分布。这表明了显性导引能加快语用习得速度,有利于我国高中生的语用发展。此外,还得出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自然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典故是德语和汉语中一种共同的语言现象,两者既具有一些共性,同时,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渊源、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不同,又在来源、文化内涵结构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