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2.
<正> (一) 作为文学的一种方法,意识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所采用,虽然主要流行于西方各国,但在我们中国也依稀可见其踪影,它绝不是今天才“流”进来的。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探讨了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指出“我国的意识流小说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渊源”,不应当“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等量齐观、混为一谈”,这些看法颇有见地。但他又说我国意识流小说的诞生,“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作品并无瓜葛,因为它们当时还没有产生”,这却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3.
论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问题黄承基一《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后,就以其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在《狂人日记》中,类似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便是鲜明的一例。首先《狂人日记》的结构是一篇把时序倒置,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  相似文献   

4.
杨振声是我国早期著名现代作家。早在20年代初,便能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和意识流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并且构成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实属创新之举。他的第一篇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磨面的老王》(1921年10月),比被人称道的成功地运用精神分析和意识流手法的小说──郭沫若的《残春》(1922年9月),还早发表1年。遗憾的是,对这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也可以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5.
浅谈鲁迅小说的“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意识流”小说,人们很容易想到王蒙前几年写的《春之声》、《蝴蝶》等作品。其实,在我国最早把“意识流”手法系统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当推伟大的文学革命先驱、杰出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但大多是偶然地、零星地出现,或者可以说是作者无意识采用的。但到了鲁迅则不同,他是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采用当时流行于西方的这种“良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营养,加以自己的发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识流”。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的杰…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汪曾祺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标志性的作品——短篇小说《复仇》。汪曾祺在创作思想上广纳各家,在艺术上积极吸收各种创作流派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还在作品中对“复仇”的主题处理和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不难看出,《复仇》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意识流手法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喻镇荣 《晋阳学刊》2003,(1):105-105
鲁讯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中说,他最早发表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人们历来认为《狂人日记》中“格式的特别”主要是指日记体的形式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狂人日记》还有一种“特别的格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小说要求作家深入到人物意识的深处,了解人物由于客观现实的作用而引起的大脑的反映活动。它力求避免作家直接片面进行评论和叙述,而由人物直接表白他的内心感情和思想活动。《狂人日记》的…  相似文献   

8.
周和军 《齐鲁学刊》2015,(3):151-155
中国新时期第一篇借鉴西方意识流文体创作的小说,是茹志鹃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热潮。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主要从意识流的属性、功能和内涵;意识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意识流的问题、启示和反思三个层面展开。对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实绩和问题,目的在于突出意识流小说在审美意蕴及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1935年)中评价自己的创作的那段话,是帮助我们打开鲁迅小说宝库的大门去窥探其中奥秘的一把钥匙。那段话开头说道:在这里(指《新青年》——引者注)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  相似文献   

10.
西方意识流小说“前景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意识流和意识流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并重点以爱尔兰意识流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研究对象,分析意识流小说的文学前景化特性。这一研究对深化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形式、叙事艺术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描写过“疯子”,但真正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成为文学典型的、至今仍在世界文苑中闪烁光辉的“疯子”却不多。果戈理曾在《狂人日记》中写过“狂人,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描写过“狂人”。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旗手,他们笔下的“疯子”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同样  相似文献   

12.
周兰桂 《学术论坛》2001,(1):136-139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的文学主题与文化语境的再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从而挖掘出《狂人日记》"叙事策略"深刻的文学内蕴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回首20世纪中国小说史,从鲁迅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世纪末社会各阶层关于金庸小说沸沸扬扬的争论,这个世纪的作家们经历了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他们拥有了“文学革命”时期的光荣与梦想,也领略了文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落和迷惘。20世纪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者们,因此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各种偏见和误读。而考察十八年来中国大陆的金庸研究,显然对萌芽于80年代中期的“重写文学史”讨论,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惯于将“五四”以后的“人生派小说”与“乡土写实派小说”进行分类(或者是按分期来进行归类)。其实,这种分类似乎不甚科学,因为“人生派”的许多作家一开始创作就是致力于“乡土小说”的。和鲁迅一样,“五四”以后许多小说家是从广袤的农业社区进入繁华喧嚣的大城市。在封闭落后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光怪陆离的现代文明之冲突中,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差迫使他们拿起笔来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鲁迅语)但就“五四”以后许多小说家的创作实绩来看,似乎他们更关注“下层社会的不幸”。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孔乙己》、《药》,无一不是对乡土社区中下层农民的深切关注。继鲁迅之后的乡土小说作家中较突出的有“新潮”作家杨振声等,他的《渔家》和《磨面的老王》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的翻译文学中,对日本"私小说"影响最大的,当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部分以内心独白、心理分析见长的风格化小说。小说《罪与罚》,以其细致入微的"自我"剖析、现实情境与意识流相融合的创作手法,对日本近代小说中写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对日本作家认识或表现近代化的"自我"状态,皆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成为现代乡土作家创作的楷模。我认为鲁迅乡土小说艺术特点之一是反讽手法的娴熟运用。 三十年代李长之论及鲁迅的“为农民画肖像”的小说《风波》、《阿Q正传》和《离婚》时就指出:“这三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纯粹客观的态度,仿佛冰冷冷地,把见到的,就写出来,一点也没动声色。……然而,我却殊不觉其冰冷冷地,恰恰相反,却觉得有一种最大的  相似文献   

17.
刘炳范 《齐鲁学刊》2007,(2):110-114
《世态》是战后日本著名作家织田作之助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无赖派文学特点,它以自嘲手法对战后日本混乱的社会现实、人们苦难的生活及卑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刻揭示;它又是一篇私小说,真实反映了作家的心理世界和思想特点;它也是一篇元小说,鲜明体现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孙峻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59-160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世界著名的意识流文学大师,其《尤利西斯》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意识流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主要经历及其独特的人生追求,重点介绍和评价了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及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道路,并指出超越真理一步就是谬误,为艺术创新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他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优秀传统,而且大胆地汲取了外国小说的创作经验,从而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铸成了自己独特、新颖的民族风格。鲁迅小说这一风格的形成,究其原因,当然首先要归结到他的善于“取法于国外”。鲁迅一贯主张“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学宝库。“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在谈到《狂人日记》成因时曾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虽然受了俄国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和启发,但它绝无模仿或照搬的痕迹。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  相似文献   

20.
谢六逸是民国时期我国日本文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和翻译家,在他翻译的大量日本文学作品中,志贺直哉及其《范某的犯罪》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小说使用了中国题材进行创作,读者可通过作品反观日本作家及民众如何想象作为“他者”的中国;二是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中坚作家,创作强调描写现实,书写人生,契合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写作追求;三是《范某的犯罪》乃志贺“心境小说”的代表作,可作为中国现代作家创作时心理描写的借鉴,故《范某的犯罪》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坛有着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