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一、《河南历代军事纪略》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整理馆藏古籍中,发现了一批清代和民国年间的稿本和抄本,《河南历代军事纪略》是其中的一种。此书系十六开本,半页十行,行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无格。第一册封面署有韩自步名氏,并钤有“韩运章印”绿色方形印记。由此可知,此书系民国年间韩自步的手稿本。全书约四十万字,共三十五卷。目次如下:卷一和卷二春秋;卷三战国;卷四秦汉之际;卷五汉七国之乱;卷六光武中兴;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王洙、王琪本《杜工部集》行世后其版本的流传情况。该文并通过比较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之配本毛钞部分与文献记载中的王洙原刻本二者在诗歌数量上的不合之处,认为毛氏抄本系据南宋绍兴以后翻刻本影钞,从而对毛自云所据为王洙原刻本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南宋初期诗人周紫芝的诗文集《太仓米集》七十卷,在流传中多有残缺、脱略,考察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丁丙跋影宋抄本可补今人整理本《全宋诗.周紫芝集》之不足,有重要的校勘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一册,不分卷,原为福建南安石井郑氏后裔故家所藏,装成四册,末有缺文,一九二七年归厦门鼓浪屿李岳先生收藏,一九三一年五月由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旧抄本前后霉烂,原有书题四字,已脱三字,仅剩录字。录字原文尚隐约可辨。影印本首页有朱希祖序,谓此书定名是:“余观此书体例,不以延平一生事迹为始末,而以杨英从征目睹为标准……故余改其题为《从征实录》,而冠以杨英二字,傅君孟真以为此六字上,宜再冠以延平王某官等字,否则杨为何人?征为何事?似皆不能引人注意,此书就定名为《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李岳先生把旧抄本寄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曾附一信,略谓“此书原名《先  相似文献   

5.
《宋史·艺文志》载:“《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濂溪、涑水、横渠等书”。《郡斋读书志附志》云:“《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右集濂溪、涑水、横渠、二程、上蔡、龟山、横浦诸公议论著述也,于中有江民表《心性说》一卷,安正《忘签集》十卷,崇安《圣传论》二卷”。《诸儒鸣道集》藏本今只有上海图书馆所藏宋端平中黄壮猷修补本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影宋抄本,其中所收宋代思想材料都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因此,这部书对子研究宋代思想,无论从内容或版本上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北京图书馆藏影宋抄本卷首题有:  相似文献   

6.
一、缪氏抄校《永乐大典·顺天府》的由来《永乐大典·顺天府》存卷七至卷十四,系缪荃孙从《大典》中抄出,原为缪氏旧藏,后归李盛铎,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书用缪氏专为抄书印制的绿格竹纸所抄,前半叶左方栏外印有“艺风钞书”四字。艺风,缪氏晚年别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全书有缪氏朱笔校字。首册书衣有李盛铎题字:“此书乃从《永乐大典》抄出,共存八卷,凡三册。”卷端有缪氏“荃孙”、“云轮阁”二朱文长方印和李氏“麐嘉馆印”朱文方印。《永乐大典目录》天字韵下列《顺天府》二十卷,即从《大典》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四千六百六十三。此《顺天府》八卷应为《大典》卷四千六百五十至四千六百五十七。  相似文献   

7.
毛奇龄,字大可,号初晴,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康熙时曾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等职。此人博览载籍,著书甚丰,学者称西河先生。《蛮司合志》为毛氏撰述之一,凡十五卷,其中卷十二至十五为广西部分。此书将湖广、贵州、云南、四川、两广六省土司及瑶壮苗等少数民族的情况“自洪武暨祟祯一十六朝二百七十余年之间,  相似文献   

8.
<尚书考异>是第一部系统考辨<古文尚书>为伪作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关于此书版本.较有价值的是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抄本、孙星衍平津馆刻本.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年代最早,有了它,可以大体推测<尚书考异>在传写过程中致误之由.文渊阁抄本最为常见,四库馆臣在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时,对书中许多讹误作了校正.平津馆刻本最为完整,它不仅比前两个抄本多出两万余字.而且更全面而系统 地对<古文尚书>进行了辨伪搜证工作.但此本虽经顾广圻、孙星衍两位清代大学者"详加校正",但书中仍沿袭了故宫旧抄本的许多错误.这也就是说,<尚书考异>迄令尚无一部理想的版本.本文通过<尚书考异>版本的比较研究,以见各版本的优缺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晚唐著名诗人与散文家陆龟蒙,字鲁望,自号天随子、市里先生,江湖散人,江南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与皮日休齐名当代,世称皮陆。留传的诗集名《松陵集》,多半为与皮日休唱酬之作。散文集名《笠泽丛书》(其中也杂有少量诗歌)。后人将两者合并为《甫里先生文集》,共二十卷。其最末一卷“附录”为传记及诸家论列,不是陆氏本人的作品。我们据以选词(指《汉语大词典》镇江编写组前期的看书收词工作)的版本是《四部丛刊》影黄兑回校明抄本,并参照《全唐诗》进行校勘。从全书中一共选制卡片1910张。我们在广收一般语词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明成化《山西通志》是我省第一部通志,史料价值甚高,但尚有不少脱误。此书,北京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藏有原刻本,上海图书馆和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有影抄本。现以山大本为底本,校以其他各基,(台湾本则据山西省社科院所藏胶卷)对其中户口数字的脱误之处作补正如下: 1.成化八年,本布政司所属各府州县总口数为“四百六十三万口千一百九十七”(卷6第7页),各本均同。据书中成化八年各府州人口数统计,总口数为四百六十三万一千三百六十,“千”字前面空格当为“一”。 2.成化八年,太原县户数为“九千四百三十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顺治十年(1653)所作的重要著作《留书》,自清初以来佚失不传。近骆兆平同志在整理伏跗室藏书中,发现郑性父子订校的《留书》抄本一卷五篇,整理、标点,刊登在《文献》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为黄宗羲思想的研究充实了重要史料。读后心得,条为三端。一、黄宗羲晚年的民族思想黄宗羲早年为抗清志士,其晚年的民族思想如何,却因对其《明夷待访录》之命题立意解释不同,歧见多出,长持不决。周寿昌论云:“黄氏之传此书,谓箕子受武王之访,不得已而应之耳。岂有艰贞蒙难之身,而存一‘待’字之见于胸中者,则麦秀之恫  相似文献   

12.
《大同书》手稿南北合璧及著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是书甲、乙两部最初刊布在1913年《不忍》杂志,继而长兴书局将此两部刊印成单印本,书名《大同书》。康有为自序:“此书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今先印甲乙两部,盖已印《不忍》,取而印之,余则尚有待也。”至1935年其弟子钱定安才将全稿交中华书局出版。钱定安序曰:“……是书凡十卷,前二卷早已印行,余均草稿。在甲戌,由武进蒋竹庄先生之介,获交舒君新城于中华书局谋梓以行世,盖距先生之卒已七易寒暑矣。安定抚坠绪之茫茫,独怆然而涕下,爰为校订其书。既竣,并为钩元提要,弁言简端,以告世之读是书者。”1956年古籍出版社重印《大同书》,出版说明云:“这次重印,除上述各本外,又从著者家族那里借到一种抄本。我们参照各本和上下文义,对于最显著的错误加了一些订正。”表明当时主要以家藏抄本为主与已刊本互校后印出。  相似文献   

13.
读《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冕堂记载明朝史实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明实录》,凡二千九百二十五卷,一千六百余万字,此书卷帙浩繁,集官方史料之大成,编为一书,成为有明一代所存史料之渊薮.时至今日治明史者虽不乏史料可以搜求,然《明实录》仍为首选必读之书,更何况...  相似文献   

14.
清人朱溶及其所著《忠义录》一书,八卷。本文拟以较有特色之卷七《表忠录》为重点,兼及其他各卷,对其书、其人试作初步探讨。一、《忠义录》一书的版本、目录谢国桢说《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记“江南各地忠义之士,尤为详允”。朱溶其书“凡例”曰“是书悉记明末殉难诸公,一、二卷寇乱殉难者”,“三卷至八卷清兵殉难”;或其人“虽非殉难,而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者,不可谓非忠义也,并采而著之。”这部书,见到三种清抄本: 1.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三册,以下简称“南本”;还有“天尺楼本”,仅抄“南本”两卷,并毛奇令序,以下简称毛序。2.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六册,简称“浙本”。  相似文献   

15.
赵执信是清初诗坛六家之一,他晚年删订的诗集身后由其后人刊刻为《饴山诗集》二十卷(含《诗馀》一卷),此种刻本是200多年来人们阅读赵执信诗作的通行版本。讷斋抄本《秋谷诗集》四卷,是新近发现的赵执信诗集抄本。四卷抄本中全部收录了刻本中第一卷《并门集》、第二卷《闲斋集》、第三卷《还山集上》和第五卷《还山集下》的192首诗作,此外,抄本中还有59首诗为刻本所不存。显然,抄本中保存的这些未刊诗被赵执信晚年删订诗集时舍弃。抄本中所保存的诗作是赵执信青年时期的作品,其中的未刊之作对研究赵执信生平、交游和文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故将其整理刊布。  相似文献   

16.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刻三十卷本《事类赋》一部,题宋博士渤海吴淑撰注,黑口、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书前有宋边惇德序,其次有吴淑《进注<事类赋>状》,卷三十后有“宋绍兴丙寅右迪功郎特差监潭州南嶽庙边惇德;左儒林郎绍兴府观察推官主管文字陈绶;右从政郎充浙东提举茶盐司斡办公事李端民校勘”三行字;书末有赵子昂、王登用毛笔题跋各一条。书前及各卷首页钤有“冯梦祯印”、“冯氏开之”、“祕府”、“毛氏珍藏图书”、“自天水人”、“红术山人”和7.5×7.8cm大方印(印文待认)等印章。《事类赋》宋、元、明,清各朝均有刻本,但明刻本存世很少,据《中国古籍善本目录》(征求意见本)载全国仅存七部。《事类赋》作者吴淑,字正仪。生于南唐保大五年(947),卒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初仕南唐,入宋后官至职方员外郎。  相似文献   

17.
《投笔集》是钱谦益的晚年巨制,也是最后的诗歌结集,原为《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从第二和起改为《后秋兴》。《有学集》卷十《红豆二集》仅录《后秋兴八首·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即《投笔集·后秋兴之三》。钱曾《有学集诗注》卷首序文说:“余年来篝灯校(?),厘正鱼豕,间有伤时者,轶其三、四首。至秋兴十三和诗,直可追踪少陵,而伤时滋甚,亦并轶之,盏其慎也。”故《投笔集》一百零八首诗,《有学集诗注》未录,另有钱曾注本别行于世,流传极少。清室灭亡前一年即宣统二年(1910),邃汉斋校印《牧斋全集》发行,在例盲云:“《投笔集》之名,不见于正集,仅见于遵王笺注本之目中,遵王笺注《有学集》诗耳,《投笔集》编次在第十二卷,下注‘慎不敢抄’四字,至翻刻本,则以下二卷之东涧集分为三卷,不列其目,当时止有抄本可知,兹特取旧钞本附诸卷末,以为全壁。”但邃汉斋所印,、无钱曾之注,同在宣统二年,顺德邓氏风雨楼假常熟庞氏旧藏《投笔集》钱曾注抄本,排印行世,才与广大读者见面,而在清一代见者极罕,许多评论者大都未接触它。  相似文献   

18.
平步青《国朝文棷题辞》以千余卷规模的清文总集《国朝文棷》为基础,对清代散文作了集成式叙录。此书从地域文学视角出发,挖掘出清初江西散文与清代浙东散文发展的内在细节与地域集群性特征,揭橥出桐城文派之外丰富的散文创作事实,对于还原文学史真实面目、梳理文派流衍、重写清代散文史,均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潮是清初著名学者,著述颇丰,存世小品文有<幽梦影>和序文、题辞、书简等,小品文反映出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立品须法乎宋人之道学,涉世宜参以晋代之风流,同时折射出清初士人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用回鹘字写在背面的左侧)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由著名龟兹人鸠摩罗什于四世纪译成汉文)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另外,《阿经》仅有一卷,而此书则有四卷之多。所以它不是《阿经》的译本,而是内容属于阿弥陀佛崇拜的另一著作。Abitaki一名此处仅用做书名代号。1983年我访问敦煌时,曾在敦煌艺术研究所看到一小片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我认为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