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5)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博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制衡权力与权利的必要途径.在现有制度环境下,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会有相应的行为选择和行为策略:案件当事人欲借媒体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媒体则既可能成为司法的最佳监督者,又可能成为妨碍司法独立、干扰司法公正者.而司法部门或人员既可能屈从于行政干预,也可能屈从于其他非法干涉.其实,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对于司法公正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完全有可能以舆论监督为基点,协调二者的关系,从而防止任何权力的绝对化,以实现司法的公正. 相似文献
2.
认为媒体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分析英国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英国在保持司法公正与媒体监督的实践经验及相关规约等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在司法实践中面对此类问题的处理原则与方法进行了比较,试图探寻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也符合普遍司法理性的理论方法与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林立气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3-15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 ,舆论监督对司法工作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但有时也存在负面的影响 ,所谓媒体审判 ,就是一种舆论监督的越位。我们必须重视它对司法工作带来的负面作用 ,并积极寻求科学的回避对策 相似文献
4.
韩永青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4):130-134
由于性质的根本差异,新闻媒体与司法机构经常发生冲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框架内,新闻媒体需要改变监督进路,从以直接监督司法活动为主转变为以促进立法完善为主,进而达到间接监督司法活动的目的,为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社会发展目标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担当着监测社会环境的"守门人"功能,是民主化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倘若新闻媒体出现腐败变质,必然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客观、权威性.分析新闻媒体腐败现象种种,揭示新闻腐败的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而造成新闻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缺乏对新闻媒体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对此,应在建立有效的媒体监督机构的同时,大力整顿媒体从业队伍,强化社会舆论对媒体的有效监督,并将之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构建强大的"反腐败"社会力量之下,实现媒体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新闻传播事业和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担当着监测社会环境的"守门人"功能,是民主化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倘若新闻媒体出现腐败变质,必然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客观、权威性。分析新闻媒体腐败现象种种,揭示新闻腐败的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而造成新闻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缺乏对新闻媒体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对此,应在建立有效的媒体监督机构的同时,大力整顿媒体从业队伍,强化社会舆论对媒体的有效监督,并将之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构建强大的"反腐败"社会力量之下。实现媒体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新闻传播事业和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 相似文献
7.
简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蕊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2):58-60
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公众的高度重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倾向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也或深或浅地产生影响,从新闻界内部来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记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角色定位及新闻"商业化"的趋势等方面的因素。维护司法独立和公正,仍需新闻界和法律界共同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推动法治进程的重要方面,它的影响愈来愈大,其前提是表达自由。在社会舆论监督的实现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或欠缺,需要相关机构采取一定方式对它进行保障。本文在分析我国社会舆论的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刘妍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86-89
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存在着既统一又时立的密切关系。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促使司法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司法人员廉洁自律和文明办案和实现审判的公正高效;新闻舆论监督缺乏制约或运用不当,则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要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最根本的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法治化,用法律来规范新闻舆论媒体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是并行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司法应当理所当然地接受媒体的监督,对媒体做出回应。司法不独立应该更多的从司法制度本身寻找缺陷,而不是将矛头对准媒体。在当前媒体环境下,媒体领域需要进一步开放,媒体监督有利于推动司法改革,是支持和保障司法独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马知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9)
媒体审判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学者们观点颇多争议.本文以2009年引起国人广泛关注的浙江南浔协警强奸案为例展开分析,从舆论监督权利的防卫性本质出发进行学理阐释,强调权利的启动是否具有合法性、监督方向是否恰当是判断媒体审判的关键性标准,这一视角可望为当前国内评判正当的舆论监督和不当的媒体审判提供较为清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何倩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41-44
在我国实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活动逐步对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开放。一方面,新闻媒体增强对司法活动的关注和报道是一种可喜趋向,体现了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并进而体现了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起到促进司法改革、减少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新闻报道及公众舆论,可能对司法机关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舆论的导向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影响司法人员独立地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断,社会舆论的过于关注可能妨碍司法权的独立行使。有鉴于此,文章试图从媒体与司法关系的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
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电子社交媒体的普及,出于维护司法公正的考量,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应该重视如何规范法官使用电子社交媒体的问题。借鉴美国司法经验,完善我国法官使用电子社交媒体的相关制度,首先从现实出发,应该允许法官使用电子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但不得用其与正在审理的案件中的律师与当事人进行私下联系;其次为避免法官独立、公正裁判受到质疑,即便与言论自由的权利冲突,法官也不得在电子社交媒体上对正在审理程序中的案件进行评价;再次对于已决案件,为维护司法标准的统一、促进专业研究学习,以不损害司法公正为前提,法官可以在电子社交媒体上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南方周末》2008年4月10日专版以题为《彭宇疑案喧嚣未尽惟有真相不可调解》的文章报道了彭宇案,引发了笔者对媒体与司法之间关系的思考,在我国司法与媒体往往是亦友亦敌的关系,司法公正需要媒体监督,而媒体滥用监督权又会损害司法公正的实现。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实现媒体与司法良性互动,对保障司法公正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1):40-43
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国家运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监督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相关经验,比较中国的政媒关系,结合十八大精神,为中国舆论监督制度的优化寻找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1):72-76
司法公正与效率受制于多种因素。法律调控范围、调控手段、调控强度以及权利义务设置等立法因素决定着司法起点的公正和效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司法过程的公正与效率,法官在司法活动中享有的职能和具有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司法结果的公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律文明的发展赋予司法公正新的涵义--以实体与程序的和谐统一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与正义。为实现司法公正,亟待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即以法律自治与司法独立为基础实现公正、以实体与程序的公开为形式促进公正、以司法效率的提高为目标保障公正,以合理的制度设计保障司法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8.
王佳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137-143
司法大数据是司法活动与大数据科技的结合及其在司法领域的积极运用。司法大数据以裁判结果为载体,融合了立法与案例的多种信息与数据资源,为法官审判案件提供了可依据的数据支持,可帮助法官形成对案件的认知和判断,对司法公正具有积极的“正功能”。但司法大数据在提升审判质效的同时也会因为数据科技的缺陷给司法公正带来“负功能”。因此,应重视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建设,提升司法大数据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消除“数据陷阱”,让大数据切实助力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葛卫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43-46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是我国司法制度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保障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实现,可从推进和完善司法独立、注重程序和完善监督制度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权与权利救济模式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保障公民社会权,针对公民社会权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公民社会权以及权利救济的相关理论,对公民社会权与权利救济模式结合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这种结合不仅有利于权利救济模式的建立健全,而且更主要的是有益于公民社会权理论的充实完善、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公民社会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