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熙三十五年本《蒙古律例》(以下简称康熙本 )是 1 6 2 7- 1 6 94年间清朝针对蒙古而制定的法律法令的汇编。这个时期是清朝向中亚扩张的时期 ,也是它同一些反对势力不断进行战争的时期。期间 ,漠南、漠北蒙古 (即喀尔喀 )领土上的一些独立的汗国 ,虽然进行了顽强的、长期的抵抗 ,但是 ,最终还是一个接一个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1 7世纪中叶 ,持续了近 2 0 0年的封建割据使这片领土分化成为漠北蒙古 (即喀尔喀蒙古 )、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即准噶尔蒙古 )。漠北蒙古居住在蒙古的阿尔泰山、杭爱山以及杭爱山以东的地方。漠南蒙古各部落分布…  相似文献   

2.
清代"喀尔喀"分为"内喀尔喀"和"外喀尔喀"蒙古。"内喀尔喀"由5个旗组成",外喀尔喀"指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又称外蒙古。漠北喀尔喀基本国势及与沙俄、漠西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关系、漠北喀尔喀归附清朝的挫折过程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清初漠南漠北蒙古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清朝调动大量物资赈济漠南和漠北喀尔喀蒙古。本文从漠北喀尔喀和漠南蒙古的军事、商业、贸易开始分析它们对清政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朝建国和蒙古诸部漠南蒙古话部领主大多数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达延汗的子孙,与喀尔喀系同族。清朝则是兴起于大兴安岭东侧的满洲人建立的王朝。1635年之前,满洲人被称为女真人,原本是狩猎、畜牧、农耕并举的人们。明代,他们通过貂皮等交易富强起来,之后,被称为清朝太祖皇帝的努尔哈赤统一诸部,于1616年建立了王朝,称“后金国”。1624年,努尔哈赤与成吉思汗之弟术赤合撒儿的后人、蒙古科尔沁部领主联姻,结成同盟关系。1626年努尔哈赤死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父位,开始逐步征服蒙古诸部。当时,在蒙古方面,达延汗直系后人察哈尔部…  相似文献   

5.
17世纪80年代,面对俄国侵略势力东进和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势力的崛起,漠北的喀尔喀部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强敌环伺的危险局面。仍旧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争斗上。1688年最终为外敌所乘,被噶尔丹击败。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率领部众在紧要关头毅然向清朝中央政府输诚,请求内附,为康熙帝所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明朝与后金两大势力对峙形势下,喀尔喀蒙古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并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双方争取的焦点。作为喀尔喀蒙古巴约特部台吉,思格德尔很早就与后金建立了联系,是喀尔喀蒙古与后金交往的使者,努尔哈赤通过他的往来奔走有效地协调后金与喀尔喀蒙古的纠纷 ,达到增进双方关系的目的。由于思格德尔与后金的特殊关系,吸引了喀尔喀蒙古众台吉与塔布囊归附后金,对后金分化喀尔喀蒙古,孤立察哈尔起到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17世纪初,爱新国的强盛,内喀尔喀五部的降服,察哈尔部的西迁创造了阿鲁蒙古诸部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徙的条件。爱新国巧妙地利用时局条件,将阿鲁蒙古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安置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部署了反对察哈尔的防线。入清以后,为了防范外喀尔喀和卫拉特蒙古,清廷又将四子部落、乌喇忒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从而形成了清朝外藩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盟。  相似文献   

8.
清初漠北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因清朝及时赈济漠北,保证了漠北喀尔喀蒙古畜牧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清朝用大量的物资赈济受灾的漠北之举,对统一蒙古、统一全国的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本文论论述了清朝对漠北喀尔喀蒙古实施赈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初漠北喀尔喀蒙古常年遭到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清朝用大量的物资赈灾救济漠北。为了更有效的赈济喀尔喀蒙古,清朝不断改善赈济措施,完善赈济政策和制度,达到了赈济漠北灾区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满洲统治者征服漠南蒙古历经半个世纪之久,而这一意义重大的事业主要是在皇太极在位的17年中完成的。天聪年间已有嫩科尔沁、扎赖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阿禄科尔沁、四子、翁牛特、喀喇车里克、吴喇忒、土默特、喀喇沁及察哈尔等部落陆续降附。崇德朝又有西土默特、鄂尔多斯、乌珠穆秦、蒿齐特、苏尼特、阿霸垓诸部相继来归。在征剿与绥服漠南蒙古的过程中,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蒙古各部原有的社会政治体制,从而确立了对漠南蒙古的有效统治。其结果,不仅加速了明、清王朝鼎革的过程,奠定了入关后外藩蒙古札萨克的基本规制,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评述皇太极统治漠南蒙古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朝觐制度是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重要手段之一,清朝通过这一制度笼络边疆少数民族上层,达到不设边防的目的。喀尔喀地处清朝北疆,西与准噶尔接界,南至漠南,北至俄罗斯,因此在清朝边疆的统治和治理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清政府关于喀尔喀蒙古王公的朝觐制度,本着“恩威并施”和“厚往薄来”的方针,对怀柔喀尔喀蒙古王公、巩固北部边疆、稳定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喀尔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蒙古民族的英雄史诗》,副标题“口头与书面文学传统”。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作者С·Ю·涅克柳多夫。全书310页,32开,俄文。С·Ю·涅克柳多夫的这部著作是其长期研究的总结,这是一部论述各个蒙古部族英雄史诗传统的专著,所谓各个蒙古部族是指:喀尔喀、卫拉特、布里亚特、卡尔梅克、扎鲁特、科尔沁、鄂尔多斯、察哈尔、蒙古勒等等。①英雄史诗的研究是当前十分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С·Д·迪雷科夫蒙语音译、俄译、作序并注释,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献总编辑部出版,莫斯科,1981年。全书共148页。《伊赫·察基》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是蒙古封建法规的重要文献,也是喀尔喀(漠北蒙古)和准噶尔(西部蒙古)历史的珍贵资料。这部法规是1640年在准噶尔汗国境内塔尔巴哈台山下乌兰布拉地方召开的喀尔喀和准噶尔大封建主大会上通过的。《伊赫·察  相似文献   

14.
康熙年间,在准噶尔部入掠漠北蒙古诸部的局势下,漠北土谢图汗等部内附。康熙将恪靖公主嫁于土谢图汗部,从而将"满蒙联姻"政策从漠南蒙古推至漠北。然而作为"满蒙联姻"政策向漠北推进的纽带的恪靖公主,以及以其为中心设置的公主府、支撑公主府运作的汤沐邑,并未楔入漠北土谢图汗部,而是被楔入漠南归化城蒙古土默特部,此举引发了在汤沐邑制度框架下,由公主府权力所运作的地亩、地权之成立、演变问题。汤沐邑从蒙晋长城隘口地带向土默特蒙地的突破、延展,最终形成"插花式"分布格局。归化城土默特蒙古与公主府的地权纷争亦伴随汤沐邑拓展的始终。清廷介入双方纷争,对归化城土默特经济、政治形态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对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实施的朝觐制度是满蒙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喀尔喀蒙古王公对清朝的朝觐中,体现了清廷的权力,也满足了朝觐者物资需求,在朝觐中有着突出的在物资交换前提下对清朝进贡的内涵及历史意义。主要分析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朝觐制度,研究了朝觐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豁罗剌思部即郭尔罗斯部 ,起源于额儿古捏·昆的蒙古部落。初迁根河流域 ,后迁至洮儿河、霍林河一带 ,其中一支于 1 1 95年迁至嫩江、松花江汇流处游牧。该部曾骚扰过金国边境 ,也曾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抗衡 ,后来臣服金朝 ,又加入了蒙古部的联盟。元代时自成部落。明朝中叶科尔沁蒙古的一支占据其地 ,并以郭尔罗斯之名为部号 ,实为同名异氏 ,该部遂成为科尔沁蒙古郭尔罗斯部的属部。清代该部组建了蒙古八旗中的正白旗 ,并与科尔沁部的郭尔罗斯人杂居共处  相似文献   

17.
外蒙古喀尔喀和1634年被满族征服的内蒙古各部相比,直到1688年因受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入侵而归降清朝的五十多年间,在漠北地区还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进入十七世纪以后,俄国频繁地出入于西伯利亚,刚过了五十年,就同清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蒙王叛变·满人升官清王室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主,封他们以王、贝勒、贝子、公等爵位。漠南蒙古首领孔果尔额哲率部降清后,被封为察哈尔和硕亲王,居义州。察哈尔是蒙语“边”的意思,因其部被安置于义州边外,故名。孔果尔额哲死后,其巨布尔尼袭封号。康熙十四年(1675)三月,布尔尼在义州举兵叛清。清派多罗信郡王鄂扎等带兵征讨,鄂扎兵大破布尔尼部,布尔尼带亲信十二骑逃跑,被鄂扎军追及,一起被用箭射死。九月,康熙帝派遣理藩院侍郎博罗到义州和锦州来,安排布尔尼余党,漠南蒙古的大部分被迁到宣化、大同边外。义州才开始改隶锦州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答里麻的身世、他著《金轮千辐》的抄本以及该书的核心价值,同时还讨论了《金轮千辐》所记载扎鲁特部在喀尔喀五部历史上的地位,最后利用清代石刻资料和文献对《金轮千辐》所载扎鲁特蒙古内属八旗成员系谱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之际,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持续的干旱与严寒造成蒙古牲畜大量死亡,这导致大量蒙古降人投奔后金。努尔哈赤对蒙古降人实行“善养来者”的安置政策,通过联姻、设旗、盟誓等方式成功地招抚和安置了蒙古人众,这不仅对后金分化喀尔喀蒙古,孤立察哈尔起到重大作用,而且为皇太极征服蒙古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