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和自身成长的局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表现为团队协作精神缺乏、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心理发展中的失衡,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理想和现实产生的差距、来自家庭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学教育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首先是人际和谐的社会,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际和谐的形成与维系离不开人际关系道德的支撑,人际关系道德对人际交往的和谐起着导向、调节与约束控制的功能.在构建新型的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道德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社会结构转型对构建的阻力,要正确处理传统人际关系道德思想,并要充分认识构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全体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大学是这个系统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子系统之一,在整个社会系统运行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大学的和谐校园建设与全社会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和谐校园建设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4.
和谐教育包括身心的和谐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教育、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和知识与能力的和谐教育。构建和谐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教育公平原则、平等交往原则、包容理解原则和法制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5.
人际和谐交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际和谐交往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际和谐交往思想,其中老庄思想独具特色,他们倡导人际交往的和谐,试图消解人际冲突,提出"慈"、"不争"、"信"、"贵和"等人际和谐交往道德原则。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消解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有利于淡化人际交往的功利性,有利于正确对待名利问题。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强调完善人格的身心之和、人我之和的人际和谐,人之善群的群己之和、均无贫、和无寡的仁心相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启示和谐文化建设要注重个人的内在精神和心理境界的平和稳定;要着力培育全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之路;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7.
人际和谐是一切和谐的根本,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本文重点研讨和谐人际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突出表现;着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对策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包括和谐消费环境的构建。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能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保证市场有序进行。而消费环境是否和谐,如何进行评估,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评估体系来衡量。笔者探讨了我国和谐消费环境构建的评估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并初步得出一个理论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由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谐的思想观念、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行为规范、和谐的社会风尚等五个层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其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具有科学性与人本性相结合、先进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论孔子人际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人际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和而不同、推己及人、诚信以及做事的度等内容,对我们今天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承认个体差异,建设契约型社会、构建市场经济的伦理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借鉴西方学者的经济和谐思想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采用历史归纳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的意蕴与实现路径的论争进行了述评,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要通过人为规则和自发规则的协调实现人为和谐与天然和谐的统一,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政府协调利益关系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矛盾既是和谐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和谐层次不断提高和促进和谐内涵不断丰富的动力之源。合作与对抗是和谐关系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和谐是合作因子与对抗因子的矛盾统一体,合作因子与对抗因子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和谐不断向前发展。和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和生     
和生,一是生,二是生和,两者缺一不可。和生万物,生生不息,生是和的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意味着生存、发展、创新;生和,就必须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以人类的根本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和生真善美,和生包含仁生,和生是自他两利,和生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发展、创新的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传统性命哲学为视角,揭示了《淮南子》性命之学"和"观念的本质特征,归纳了其中的几种表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必须调适阴阳之和;法天顺情,欲不过节,必须导引情礼之和;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必须保持形神之和;调理情性,端正心术,必须臻于执中之和。提出了这些认识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哲学蕴含,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从公元前6世纪末5世纪初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到近代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众多的西方哲学流派及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和谐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和谐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创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和谐的良好局面,采用党内和谐理论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构建和谐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意义和必要性,从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工作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班子和谐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和谐的实现途径,最后指出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和谐建设才能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和谐理念,提出了应该从和谐视野下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以凸现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西古今社会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哲学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构建和谐哲学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和谐、和合哲学既是辩证方法论,又是创新哲学体系,更是对21世纪人类文化战略的构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典“和谐”哲学的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生,心灵是人生的天窗,宇宙和社会映现其中."和"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与"谐"同义.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和谐,它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逐步定势为社会理想以"修齐治平"为目标,人际关系以"忠恕仁爱"为核心,精神超越以"天人合一"为指向,通过"和合"来处理和对待世道、天道和人道的各种关系,所以"和"便具有既区别又联系、既互补又平衡的方法论意义和人生价值意义.中国经典"和谐"哲学是一个由多音和鸣→人心中和→人伦和睦→社会与政治协调的多层递进系统,"和""和谐""和合"在历史的与时俱进中遂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主要思维方式.儒家"和为贵"的理念,道家"天和""天乐"的主张,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运作中实现了互补互动."和谐"上贯宇宙自然,下理社会人事,中通历史古今,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蕴.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宇宙和谐、社会和谐和自我和谐最具有人生价值,具体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和尚中"实践观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20.
解读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得出孔孟荀所体现出来的政策文化具有以下特质:1.以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为前提,2.以个人道德作为国家制度伦理的标准,3.蕴含丰富的人伦理念与和谐因子。认为“天人合一”观仍是当今社会政策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主体性人格的建构和制定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和同之辨”的能力则是现代社会对主体人格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