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逐渐形成的,战国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开始走出农耕区的自然界限,与周边民族的疆土逐渐相接且互有伸缩,形成了各民族因疆土之争产生的碰撞与交融历史。北部边疆作为历史上中国疆域波动最为频繁、战略位置又极其重要的区域,自古及今都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战国秦汉以来各中原王朝与生活在北部边疆各民族之间势力的强弱变化,导致双方实际控制疆域范围发生波动,这一过程也促进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且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历史作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7至9世纪间,随着吐蕃王朝的强盛与扩张,其疆域迅速扩大,尤其是安史乱后到吐蕃王朝灭亡期间,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些吐蕃王朝的占领区,当地居民遂成为吐蕃王朝所管辖的人口,同时,吐蕃还从唐境虏掠大批人口充实其占领区。这些因素使吐蕃王朝人口激增,成为藏族历史上占有人口最多的时期。保守估计,有唐一代仅吐蕃新占领区的人口峰值就接近300万。吐蕃所控人口的变化与分布,对当地的民族成分构成及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吐蕃的民族统治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 7世纪 ,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与兴盛 ,改变了西部地区各民族的历史 ,引发了一系列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的连锁反应。吐蕃王朝的不断兼并、征服与扩张 ,使吐谷浑、党项、回鹘、沙陀等民族受到吐蕃的统治和奴役。在强制与暴力之下 ,这些民族也逐渐与吐蕃融合。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历史上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各个民族都为高原的开发和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藏族在各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藏族服饰文化与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本身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综观整个青藏高原,在时间上从古到今,各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联系是密切的;在空间上各民族之间的服饰变化是不断的.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就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环境与藏族服饰之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杨军 《中国社会科学》2023,(3):187-203+208
北方民族大多在由前国家社会向国家演进的关键阶段,必须解决认同改造的问题。这一关键阶段恰逢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密切互动的时期,因此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自身认同改造的一种选择。中原王朝包容四夷的政治理念和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对北方民族的吸引力,促使后者在认同转换的过程中逐渐突出中原王朝认同,最终建立起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北方民族的中国认同是北方民族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王泉 《学术探索》2010,(3):119-1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构成了新的文化坐标。在这一坐标系中,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民族文化人格开始形成,同时又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呈现出突围姿态。这样的文化坐标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指向,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多方位的文化辐射。它沟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缩短了儿童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的中国 ,天然地划分为农耕区与游牧区。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也主要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这两大类型民族的统一。这两大类型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它们在历史上都相应地建立过政权。习惯上把由农耕民族建立的政权称为“中原王朝”,由北方游牧民族为主所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北方民族王朝”。北方民族王朝在政治上采用“二元制”,在经济上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相互依存 ,在思想文化上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方铁 《天府新论》2015,(2):132-138
中国边疆的形成演变历经2000余年与诸多的朝代,表现为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将自己的统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文化传统,升华为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化并应用于边疆治理,形成了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是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中原王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围的政治势力必须服从于己,由此形成中心(华夏文明)与边缘(边疆及其檄外的非华夏文明)相互关系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原王朝通过推行教化在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传播华夏文化,并通过朝贡、册封这两种形式,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规范,即封贡制度。中国边疆的历史形成,不仅因中原王朝在边疆建立行政区并实施有效管辖,还表现在以内地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边疆地区逐步得到传播与认同,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逐渐迁徙,实现了边疆居民成分的重组与主导民族内涵的改变,使边疆地区与内地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试述叶蕃封建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吐蕃王朝建立前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 藏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分布在约占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聚居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五省区。距今大约五千多年以前,就有比较成熟的人类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这块土地上。这已经被一系列考古资料所证实。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南部沱沱河沿岸发现了许多旧石器。同年,又在西藏林芝发现了古代人类头骨。1966年起又相继在西藏地区的定日、聂拉木、那曲、阿里北部、墨脱、青海湟水流域及黄河沿岸等地出土的旧石器文化。1978年在西藏昌都卡若村等地发掘出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各种石器、骨器、陶器和贝壳、粟米等。上述这些石器分别属于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文件。这些文化说明,此时青藏高原上的人类活动是在有湖泊、河流、泉水等气候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中。这就为藏族先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涵化和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和突厥文化相互渗透、整合,经过对多元文化扬弃、纳新、吸收、发展后,终究形成了一种以突厥各民族传统和阿拔斯王朝时代形成的世界性的伊斯兰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突厥-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使区域性文化中心得以形成。此时,南方青铜文化明显承袭二里岗时期所形成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中原晚商文化的新因素。长江流域各支青铜文化在中原商王朝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不仅进行着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为西周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已波及到大江南北,长江流域已成为西周王朝政治文化统辖的直属地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江流域有的部族已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以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长江流域在商周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既体现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地方与中央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中。  相似文献   

12.
宗教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诞生,而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历史上,政治和宗教的协调与补充,往往成为社会安定繁荣的一种因素。佛教是我国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明南永平八年时传入中国后,逐步演变和发展,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两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佛教不断地域化、民族化,从而形成众多的流派和体系。公元7世纪,佛教从南北两路进入吐著之地。在吐着王朝存在的二百多年和吐着王朝灭亡后的一百多年中,佛教与西藏当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相接触,进行了三个世纪的斗争,其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  相似文献   

13.
“景亳之会”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亳之会”是商汤灭夏前与东方叛夏之国所进行的一次军事盟会,参加者有有施氏、有仍、有缗、有莘等,地点当在今山东曹县西北的梁圮固堆遗址。考古学上的下七垣文化曾在二里头文化三期南下,说明商族在夏代晚期曾有南下扩张活动。岳石文化在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之末的时候向西推进,则反映了夏王朝在夏末对东方部族战争的失利。“景亳之会”形成了以商汤为首的灭夏联军,他们的行动路线,反映在考古学上,就是“南关外期”一类在郑州的遗存。二里头三、四期之间的剧烈变化,尸乡沟商城在二里头四期的出现,应是夏、商两个王朝政权更迭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4.
长城带民族融合的特点李凤山一、中国近代民族形成之前,长城带①的民族融合始终是以农业文化形态民族同草原文化形态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为基础迄今,在东起辽东、山东,西到新疆、青藏高原北部,包括黄河流域各省区以及蒙古国南戈壁省在内的整个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沿长...  相似文献   

15.
公元7世纪30-40年代松赞干布基本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建立了新的吐着王朝,开创了藏族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其土地、赋役、租佣制度作一初步探讨,请专家及同仁指教。吐舌社会在达布涅塞以后,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农奴制的过  相似文献   

16.
略论唃厮啰吐蕃政权与周边民族的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厮吐着政权是11世纪初兴起于今青海、甘肃地区的政权。如果从明厮咕1032年起正式迁徙青唐(今青海西宁市),摆脱了一些部落大首领的控制而自立算起,至1104年北宋军队再次攻下青唐城为止,这个政权共存在了72年;如果从境厮晖12岁时(IOO年)即被河煌地区大首领迎立为赞普算起,则这个政权共存在了95年。在确厮晖政权存在的近百年时间里,它曾与北宋、西夏、甘州回悄、龟兹回销、于门政权(以后发展为喀喇汗王朝)等民族或政权发生过密切联系,并先后与回鸡、西夏、契丹等民族联姻,建立了联盟。这对购厮咕吐着政权的巩固,对发展与各民…  相似文献   

17.
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6世纪以后 ,源于西欧、南欧及北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扩张 ,在世界各地激起了普遍的、激烈的文化反响。保守主义便是在这一过程中 ,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相伴生的文化思潮和文化派别。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相对应 ,文化保守主义的萌生和成长 ,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普遍的文化现象。如何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认识这一文化现象 ,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一、原生内发性现代化国家、民族文化的扩张机制是文化保守主义必然产生的主动刺激因素  世界各国、各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方式、进程各不相同 ,但从发生形态上大致可归纳为两类 ,即“自我…  相似文献   

18.
一、青海高原精神的涵义青海高原精神顾名思义就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积淀,是内化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深藏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之中的灵魂。由于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为我们全面深刻认识青海高原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史料依据。青海高原精神是一个涵义十分广阔的集合概念。从它的内涵来看.应艺括古代高原精神、近现代高原精神和当代高原精神等三大组成部分,且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也是以文化为聚合的。民族的存在需要民族成员对其文化的传承、维护、认同,然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更需要民族成员去超越认同。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难点,也是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确立的正确视角。藏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一个更能适应本民族发展需要、更能协调环境与社会、个人与群体、精神与物质的文化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伴随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便有了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进而对本民族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20.
茶对于青藏高原地区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唐前中央就启用了用茶作为手段去管理边疆的政策,并开启以茶马为基础的内地与西域边疆的交流通道,这一通道内产生经济、人口、文化等多方面交流,使得现今青藏高原地区地域文化变得丰富多样.对以茶为媒介的青藏地区与中原王朝的交往进程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历史角度上探寻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