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平生爱讀詩,也爱讀画。苏东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画,观摩詰之画,画中有詩。”“詩是有声之画”,“画是无声之詩”。它們表现的艺术形式,虽各有不同,而在理論上有其息息相通之处。现在把个人的体会,簡略地写出来: (一)从来的画家描繪事物,都須通过精細的观察,才能摄取事物的精神状貌,表现为生动活潑的画图,光是从紙片上临摹,是沒有什么出息的。  相似文献   

2.
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3.
在谈到为什么民族个性、地方个性能强化艺术的审美价值时,鲁迅讲了两点很重要的原因:其一、民族个性是避免艺术公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他说:“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皮不至于千篇一律.”其二、愈是具备民族个性的艺术,愈富于世界性意义.他指出:“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致陈烟桥,1934,4,19)前者,鲁迅的意思很明白,即艺术只有具备民族个性,才不至于使整个世界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落人一般化、单一化.而后者,即地…  相似文献   

4.
艺术之能迷人,是因它是美的。在艺术中,最能表现美的是诗和画,《三国演义》的造形、抒情、写景因富于诗情画意,故能给人无限的美感! 艺术,总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是诗之国,画之国;诗和画论都带有中华民族的色彩:诗“缘情”,情景交融;画贵“神似”,形神一致。《三国演义》是第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东方绘画的原始因素,在漫长的绘画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由于中国画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与其他画种的区别;因而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其造型主要手段是线条.以线条形式表现的绘画,代表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最坚实的基础,它构成了我国民族绘画风格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画.无论描绘什么客观物象,都离不开对线条的运用.因此;历代中国画家都重视对线条的研究.明代邹德中《绘画指蒙》载有“古今十八极,所概括的线描的样式都…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品的实质是创遣性的表现,是一种注重形式的艺术创造,是以不可重复性作为内在定义.真正的艺术家都具备有转化艺术直感的能力.无论你怎样地在艺术外在因素或内在含意上做出单一的努力,艺术作品都将难以成立.它是调动外在形式的表现能力来完成形式与内在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艺术作品的精神与内含.是一种内心的直感“替代”某种物体的摹状,而不是一种“模仿”.这些物象只是作为“替代”物的意义上“再现”了什么.艺术作为一种感觉的艺术,是以外在形式作为载体,综合哲学、文学、个人、社会、种族、地域、男、女为一体的感觉艺术,是创造者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人生的意识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刹那间留在画面上.无论怎样,艺术作品最后都要落实到某一形式上.但艺术作品决不是形式问题,形式是艺术作品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人在观赏山水画图时,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画中有我的意境参与意识,产生如入画境的出位之思和欲入画境之想望。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暂时置身其间的艺术幻觉,后者则由艺术的审美活动,深入到人生的理想追求。宋代诗人在题山水画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画中有我的自寓性,是宋代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士人心态所致,亦与当时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从审美主体而言,眼观画图、神游山水,是宋代士人身居庙堂之中而获得山林野逸之趣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化解仕隐矛盾的一剂良方。就审美客体来说,是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景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导引出诗人自寓其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人、地方与时间的联结之物。“地方”“记忆”与“艺术”具有层层关联及丰富的意义,“地方”是人与自然地点建立意义的精神空间与交往场所,是人类经验与有意义的“场所”。人类的记忆、想象与认同需要具体场所,而记忆、想象与认同则又重塑地方的“场所精神”。地方艺术连接着人对于地方的往昔历史经验,是人重返地方的记忆之物。地方艺术携带着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集体记忆,并帮助我们重建人的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在世界民族处于一种松散结构的后民族时代,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艺术对于身份认同具有重建意义。人通过地方艺术的可见形式,回到不可见的往昔历史经验。人通过充盈着地方场所精神的社会记忆,从而获得故土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地方艺术回到精神所栖息的故乡。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是民族精神和气格的象征,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在传统理念与创新意识、形式的多样性与情感的诸多矛盾中发展。而提高创作主体的修养关乎作品格调的高低,以现代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契机,把握时代给于中国画的要求,真诚的面对自然,面对心灵,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画在21世纪的艺术之林争得有话语权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绘画在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从中国画的审美角度看后印象主义艺术,如对自然物象的透视与绘画时空的意识,“气韵生动”与生命精神的体现,物象的象征寓意与综合象征主义的内涵,它们的作品与理念体现了艺术的共同规律与法则。可以发现,后印象主义与中国画的艺术有着随心而“游”或象征、意向的类同,有着异体同构之特质,都是超越自然、超越空间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山水诗是对大自然风光精华的浓缩反映,艺术地再现了自然山水之优美与壮美。自然之优美是“阴柔之美”,重在形式的和谐统一,自然之壮美是“阳刚之美”,表现为数量与力量的巨大无穷。  相似文献   

12.
西方水彩画的写意性具有水彩画“本体语言”上的民族精神与艺术形式,审美观念体现出浪漫主义情调及倾泻写意的艺术形式,区别于西方诸多画种的另一个美学体系。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得以体现,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与西方古典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中国画本身在用笔上则倾向于写意性与表现性。比较研究水彩画与中国画写意...  相似文献   

13.
建设“土家学文献中心”,为促进土家学研究和土家族发展服务祝义森,钟贤超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湖北民族学院办学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为了突出民族特色.院图书馆于1990年增设了“民族文献室”.1991年升格为“民族文献部”。1994年初...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词史上,周邦彦有“结北开南”之功:创作上由描写客观世界以直接感发的传统转向表现主观内省;发展了以赋为词的创作手法,变平直为曲折;精通音律,能自度新曲,严守格律而又多有变化;语言典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典事于词中而不着痕迹.周邦彦从内容到形式开拓了词的新天地,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结束了北宋词并开南宋词之新风.  相似文献   

15.
道教神像画作为一种特殊的道教绘画形式,常用作于水陆道场的仪式。其神像绘画既有工笔细腻之气,又有世俗婉约之美,是道教神仙信仰发展至今的承载者与见证者。时代语境在改变,道教神像画为顺应当下文化创新的大环境,从艺术衍生发展的形式重回现代人的生活。以道教神像画的艺术衍生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市场空间,以期探寻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开发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与民族化问题──“土”与“洋”再观刘琼声乐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但具有艺术性、思想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提倡声乐民族化,是声乐界为之奋斗的目标。应该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族的声乐艺术水平,使民族化和科学性、艺术性统一...  相似文献   

17.
对唐宋词的立体观照——评《唐宋词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明同志的《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是当前词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它的开拓性,主要在于提供了对唐宋词立体观照的一种新范式。自宋以来,词学研究可分“词史之学”、“批评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声调之学”等门类。(参龙沐勋《研究词学之商榷》载《词学季刊》1卷4号)《论稿》基本属于“批评之学”。而“批评之学”自宋代至清末民初,大都详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论述而略于词作的思想价值之分析,又着重于  相似文献   

18.
古人有言:“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然而,由画到文,把丹青艺术转化为语言艺术,却不能简单地“依画变形”,必须来一个再创造。一篇好的“画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要求逐步提高.“装饰”已波及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装饰艺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表现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已成为现代装饰艺术的主流。一、装饰与图案所谓装饰.”装”垦”裹”的意思.《说文》段让:“束其外日装”。装饰是指人们运用各种材料、技术、艺术形式、线来、色彩对人的身体、环境、器物加以徐泽、点缀、设计.以求得美观,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装饰是人类美化自身、环境和器物的行为.而图案、设计、各件装饰形式是人类审美意识与经过加工的自然形象的物化.是美化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是我国的民族绘画艺术中的精华,与西画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她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性绘画形式,正因为有了这一特性,才使她成为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通过对“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绘画的文化精神,也能更好地区分中西绘画的差异,读者能从中体味到形成这一独特绘画形式的根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