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之下的天皇制虽然已经从战前的神权天皇制转换为现在的象征天皇制,但象征天皇制之下的天皇所具有的"神格"与"人格"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日本宪政的解释中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冲突,依然对现今的日本政治与社会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天皇制对日本社会而言是一种仪式性、宗教性要素,由此不断地酝酿、强化历史地形成的民族性的国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只能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从事宪法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这种天皇没有任何实权、仅具象征意义的天皇制,史家一般称之为“象征天皇制”,以区别于战前那种天皇拥有极大权力的专制主义的近代天皇制。  相似文献   

3.
从法文化论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可以看到日本近代以来在从神权天皇制向象征天皇制的转换中,表现为"制度的断绝性与意识的连续性";而作为被创造的传统,神权天皇制本身存在两面性,即"近代性与前近代性"和"普遍性与固有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日本学者关于天皇论的三种观点:精神意义上的天皇、权威象征的天皇、政治权力象征的天皇。作者从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制的比较入手,对日本天皇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日本天皇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像中国皇帝那样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日本历史上只是几段极为有限的时期。而天皇之所以能够一系世袭是由于天皇远离权力中心、天皇的神性权威和“君权神授”的儒家学说的影响等原因。“虚君”是天皇制的本质特征,天皇只是个权威的象征而非权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天皇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前的专制主义天皇制已经不复存在.根据《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和国民整体的“象征”被保留下来,但已不拥有任何实质性的政治权能。历史上,日本的天皇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对于日本封建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近代日本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都曾超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当这种制度妨碍新的统治集团扩大其权力的时候,它也曾名存实  相似文献   

6.
肇始于明治时期的绝对天皇制早已于二战结束后被取代,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天皇陛下万岁为象征的昭和精神与其他各种时代精神混糅于诸多日本人的精神底层,围绕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较量近年来越发激烈。本文论述了大江健三郎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选择,尝试分析了大江所追求的时代精神以及他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进行对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明仁天皇、德仁天皇即位时都宣誓,遵守《日本国宪法》,尽到日本国及日本国民象征的责任。从历史、制度、天皇退位这三个维度,分析日本明仁上皇和德仁天皇为何不断强调其象征性,有助于更深刻认识从平成时代到令和时代过渡期的日本政治。从日本宪政史看,明治帝国宪法下的天皇制是一种军国主义战争模式,而在二战后《日本国宪法》下的天皇制则是一种象征和平的模式。安倍晋三首相力图在任内修改日本宪法,不仅涉及宪法第九条问题,也涉及天皇制问题,其前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平成时代的象征天皇制处于连接昭和时代及令和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日本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天皇"象征"作用在平成时代被赋予了全新内涵。明仁天皇既对昭和时代形成的宫中祭祀、接受"内奏"和"侍讲"以及开展"皇室外交"等一以贯之地系统继承,同时也在拓展"公务行为"边界、主动提出"生前退位"、运用大众媒体表述心迹等方面进行了有别于传统的突破创新。平成时代的象征天皇制以其富有"继承性"、"革新性"、"大众性"和"世俗性"的鲜明特征,彰显了明仁天皇及美智子皇后联袂主导形塑的"平成风格"。  相似文献   

9.
"天皇制"概念由日本共产党最先提出,是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代日本国家体制和政权结构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日本共产党与党内的解党派和劳农派进行激烈政治斗争的产物。二战后,日本共产党"打倒天皇制"的呼吁引起了日本社会对"天皇制"的激烈论争和反思,使得"天皇制"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共享的政治术语;但"天皇制"的原初概念被有意肢解,最终演变为"以天皇为最高权力者的日本国家体制"的广义性概念。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纷纭变化,日本共产党由反对和否定"天皇制"转变为认可并尊重"天皇制",但仍不放弃在恰当时机"废除天皇制"的战略目标。重新审视日本共产党为反对"天皇制"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或能为我们清醒把握和研判"天皇制"的功能作用与发展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宪政思想在明治维新前后传入日本,历经20余年的犹豫徘徊之后,产生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及由其所规定的日本式"立宪"。战后《日本国宪法》将主权天皇制改变为象征天皇制,但战前政治的操作手法仍旧沿袭至今。立宪政体中常见的多数争夺,在日本政治中被改变成为由某一势力集团专属的多数控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宪政原则,由此而失却表决的最终结果未形成之前的不确定魅力,控制多数即意味着表决程序不过是完成了在形式上赋予事前决定以合法性。控制多数的政治势力必成为国家的行政主体,国策的制定及执行完全被纳入其意志范畴之内。多数主义向工具主义坠落的巨大惯性,可能将日本送往摆脱战后体制束缚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政治的发展史上,古代的日本政治长期在权力与权威分离的二元权力下运行,但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王政复古"后,近代的二元化权力体系由古代单一的二元化权力体系嬗变为多重的二元化权力体系;战后,二元化权力体系表面上似乎已不存在,但依然在象征天皇制下的议会内阁政治中隐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近代天皇制的理论结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王金林《明治宪法》、《皇室典范》、《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是构筑近代天皇制理论体系的重要文件。本文拟根据上述文件,对近代天皇制的特征及理论结构作一简略的剖析。一、从《明治宪法》看近代天皇制的多重特性曾经参...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和平思想作为近代日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东方传统和平观的同时,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自由、平等、民权等进步因素,努力抗衡保守的天皇制国家观念。但和平思想最终未能在近代日本得以确立,普遍性价值标准被天皇制特殊主义所吞噬。本文详细分析了幕末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和平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为这一思想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日本天皇制保留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天皇制保留原因初探南京大学历史系刘金源1945年8月15日,最先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国家日本,终于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日本投降以后,中、苏、澳等战胜都强烈要求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并废除日本的天皇制。可美国在占领日本以后,却不顾大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日本人的认识观具有多重性。日本文明与天皇制及东亚儒教文化、西 方文明和本土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同于大陆国家中国和半岛国家韩国的日本 岛国文化特征。日本也因此形成了不同于中韩两国历史认识的日本人认识的特质。本文从 上述日本文化特质出发,分析了日本人对天皇制、日本战犯远东国际审判和靖国神社等历史 认识问题的层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天皇制保留原因初探南京大学历史系刘金源1945年8月15日,二战中最先发动侵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终于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日本投降以后,中、苏、澳等战胜国都强烈要求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并废除日本的天皇制。可美国在占领日本以后,却...  相似文献   

17.
明治十五六年前后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为天皇制权力所分裂。随之,农民处于拥护天皇制绝对主义的半封建地主制度统治之下,命运殊甚凄惨。如此现状为背景,明治30年代末至大正初期,文坛出现三篇引人注目的农民文学代表作《良人的告白》《土》与《该隐的后裔》。本文围绕这三篇代表作,论述近代"农民文学"的创作特质。  相似文献   

18.
高洪 《日本学刊》2005,(4):96-107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近代天皇制政府为了增强其统治的“正统性”和“有效性”,拾起复兴中的神道教义,鼓吹“天照大神”庇护下的“皇国神运”。伴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对外侵略扩张,神道与明治政府结合得愈加紧密,逐步成为君临天下的“国家神道”,进而国家神道终于超越了所有宗教信仰,成为国教。“德意日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后,天皇制政府为了将日本国民牢牢地捆绑在军国主义战车上,在实行严酷的政治专制的同时,以国家神道统摄民众的精神世界,使近代日本国家发展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19.
日本法西斯主义作为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内实行暴力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等基本点上,同其他国家的法西斯主义是一致的。但基于独特的国情,与德、意等国先在基层形成势力,然后夺取政权的"自下而上"的法西斯化过程相反,日本法西斯主义是通过与天皇制统治体制的结合,即"自上而下"的途径形成的。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与天皇制统治体制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与军部势力的结合,因此也可称为军事法西斯主义。在日本法西斯化的过程中,军部是如何与法西斯主义结合的?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是研究日本近现代史十分重要的课题,木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100年前的188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明治宪法,翌年依照这个宪法及有关法律举行了大选,建立了国会,这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即近代天皇制的形成,明治维新的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至此大致完成。明治维新因而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时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