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期间的五代十国应该是其转变的关键过渡时期.从人口的视角,通过五代十国人口的迁徙、分布等情况,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的特征及转变,以期研判五代十国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和迁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人才重心的南移和时代重心的南移 ,决定了迁都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 ,因而中国未来的新都应是开放交汇中心的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3.
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唐五代而终于两宋。在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多因素中,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讨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一、唐宋时期气候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在农业社会中,一般说来气候是决定经济状况好坏的主要因素。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的演变大致是冷暖交替,但其总趋势是由暖变寒,即温暖期趋短,程度趋弱;寒冷期趋长,程度趋强。7世纪中期气温变得高于今天,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0世纪后半叶。11世纪初气候转寒。12世纪初气候加剧变寒,气温低于现今。13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但气温仍低于现今,这种情况继  相似文献   

4.
漂移的重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移到江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两汉以前,一直都是经济重心所在地。然而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的或人为原因,经济重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渐渐向南方推进。但经济重心的南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五代十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南宋时期的最终完成三个阶段。首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出现了“名豪大侠,富宝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山东大者连郡国,…  相似文献   

5.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俞樟华教授等撰写的《古代传记真实论》一书,于2013年8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此为第一部专门研究传记真实问题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唐宋之际经济格局变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自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长文《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译文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册,中华,1992)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中外学界已在唐宋变革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唐宋社会转型问题之内涵的认识。而唐宋之际经济格局的变迁实为唐宋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学界成果亦相当可观,内容涉及气候变化、森林植被伸缩、湖泊水系变迁、农牧业经济板块的异动、经济重心的南移、交通网络的延伸,以及区域经济的升降等诸多方面。然据笔者所见,目前从总体上研究其时经济格局诸方…  相似文献   

7.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国灿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一书,于201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作者在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并得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该书从城市化角度对古代江南地区的城镇发展与社会变革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全书由四部分构成:一是相关理论和问题的讨论,包括城市、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理论诠释,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基本历史进程等,指出城市化并不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特有的现象,而是在古代就已开始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二是古代江南城市与城市化,运用长时段理论分析古代江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指出宋以前  相似文献   

8.
一部新意迭出的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读后近年来出版的人口研究专著和读物不少,但有关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的专著却极少。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袁祖亮教授花数年心血撰写的《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最近由中州...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而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却分布不均、资源丰富而人均不足、历史悠久而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区域经济及其重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体上分为区域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统一一体和分离分化两个历史阶段。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及其重心迁移的历史演进,结合现实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是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运用重心分析法对中国经济重心与航空运输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路径做了系统研究,发现:经济重心表现为缓慢往西北方向移动,东西方向上的经济差距大于南北方向;航空运输重心与经济重心存在偏离、货邮吞吐量重心与旅客吞吐量重心二者也存在偏离,这表明我国航空运输缺少综合性的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重心整体往西北方向移动,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旅客吞吐重心与经济重心相关性大于货邮吞吐量与经济重心相关性,旅客吞吐量变化更能反映经济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但宋代华北平原桑蚕丝织业仍极兴盛。桑蚕丝织业遍布所有的府州军 ,贡绢州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 ;丝织品的质量精细厚重、数量丰富 ,仍为宋政府丝织品的主要供应地 ,且商品率高。这说明 ,华北平原仍是全国桑蚕丝织业生产的重心 ,桑蚕丝织业重心的南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同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一书准确概括了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的思想体系.提出“华夷一统”、“华夷之辨”、“羁縻而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的核心;该书学术视野广阔,内容详赡弘富,在探讨三种治边思想的问题上,以史为鉴,注重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一部当代中国边疆史研究中具有前沿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13.
秦汉江南经济是史学界较为关注并作了一些有益探讨的问题。但由于在“江南”范围界定上的模糊不清,导致现有研究颇有拔高之嫌。笔者以为,秦汉时期的江南经济虽较前代已有大发展,但充其量还只是零星、局部的开发;而到六朝时期,由于西晋末年中原世家大族的大量南迁及东晋南朝政权的定都建康,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基本经济区,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携手合作,江南经济由此转入了大规模的全面开发阶段,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江南民众为了生存与发展,因地制宜地展开了以修治陂塘为标志的水利建设高潮,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东晋南朝的江南陂塘建设,增强了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配合了农田水利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一定意义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硕果累累 ,汪素芹教授的《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 ,2 0 0 0年 6月出版 ,下简称《开放理论》)可称得上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开放理论产生、发展、形成的学术专著。拜读之后 ,我认为 ,汪素芹研究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的专著很有特色。一、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开放的历史渊源。英国诗人拜伦说过 :“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开放理论》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经济开放实践及开放观点、开放思想进行了追溯 :中国古代的对外经济开放曾达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高度 ,只是到了明末清初 ,才出现了“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转移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课题。在五代十国以前,北方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重心。到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南宋时,中国的文化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此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乃至近代,中国文化南重于北的局面,基本上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在南宋时期会出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转移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课题。在五代十国以前,北方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重心。到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南宋时,中国的文化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此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乃至近代,中国文化南重于北的局面,基本上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在南宋时期会出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8.
自"小说界革命"以来,在现代学术立场下,学术界出现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这些小说史著,因理念局限,几近千篇一律,实际上没有完整、准确地呈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熊明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论》,在生活史视阈下重写中国古代小说史,以重返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发展的历史现场为书写理念,以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品格的发生与演变为重心,通过多角度、多线索的立体考察与研究,书写出一部全新的中国古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广西石刻为透视基点,运用历史横向的比较及计量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所折射出的民族关系,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前后,广西的民族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与政府战略选择及民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提起中国古代文论,人们自然会想到《文赋》、《文心雕龙》、《诗品》这些文论典籍以及唐宋以来各家的诗话、词话、曲话之类,至于古代小说理论,人们就很陌生了。因为古人没有留下一部小说论或小说话之类的专著,有的只是些分散零星的评论。现代各家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阐述都很简略,以至不为人们所注视。近年来,学术界注意到了这个开发得很不够的领域,陆续发表了一些探讨我国古代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的文章,发掘出一些珍宝。但总的看来,这个领域仍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