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大地,精明的温州人转战中原,挺进京沪,低买高卖,把许多地方的房价“抬”上了天。在美国的温州人也一样精于此道。纽约有许多“炒”房的温州人,他们有的买好几套房子,然后租出去,以租养房;有的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还有的专门低价买旧房子,把它装修一番后再出租或卖出。 其实,“9·11”之后,随着美国贷款利率的不断下滑,股票、基金等投资手段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房地产成为人们新的投资手段。本来就偏好买房置地的华人,更是对此趋之若鹜,尤其是在美国东海岸的许多地方,房价更是因为华人的到来而飞速上涨。  相似文献   

2.
范爱萍 《社区》2011,(18):37-38
“理财帝”怎变购物狂? 讲述人:常会霞32岁全职太太老公不耐烦地把碗一推:“老婆,咱不这样行吗?儿子才两岁半,给他买什么房!钱多得扎手倒也罢了,不过是小康之家,硬撑着买得背多少债?我承认,现在物价涨得厉害,等儿子长大时,房子说不定什么价,越早买越好,但快乐生活是第一位的,牺牲生活质量换一套20年都用不到的房子你觉得明智吗?”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住房消费是最好推动的,同时也是最难推动的。好推动是因为人们亟待释放压抑已久的住房消费行动,没房的想买房,有房的想住更好的房;难推动是因为住房的花费是家庭消费中最大的,工作20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不见得够买一套房子。即使买房钱凑齐了,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要买一套称心如意的房子不容易,而要对付房地产商家设下的陷阱圈套就更难。本刊的特别策划就是要“借您一双慧眼”,让您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房,享受更优的服务。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房  相似文献   

4.
《社区》2008,(24):33-33
也许有人会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房子的人,养老是没有问题的,只有一套房子的怎么办?其实,有一套房子也一样能够以房养老。为此,笔者还提供了有别于“倒按揭”的五种以房养老方案。方案一:可以采取“卖房”办法筹措补充养老金,但不是卖给外人,而是把房子卖给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说,老人可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子女。老人每月可从子女那儿得到一笔退休金补助,而子女也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下父母的房子,这将更加增进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周进 《社区》2005,(14):61-61
笔者到二手楼市中看楼选房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对5种情况的二手房应谨慎选择,即使要选择这套房子,以下方法也可以作为杀价的筹码:一、“天井梯”式住宅楼。所谓“天井梯”即是在城市中一些较旧式的住宅楼,这些楼宇围合着楼梯而建,楼梯间顶部可以看到天空,形成了类似于井口的格局,这种房子的问题在于大多把厨房窗口开在“楼梯井”中,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时,家家户户正热火朝天地炒菜,而所有厨房的味道都排出聚集到楼梯里,饭菜飘香固然有生活气息,但辣椒、油烟却常把回家在路上的人熏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二、非框架结构楼宇。买二手房肯定面临要重…  相似文献   

6.
沈克明美 《社区》2014,(3):58-59
我在美国住了二十五年,而且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还没有见过或听说过周围的老人把自己的房子向银行抵押贷款“以房养老”安度晚年的。政府安排老人安度晚年计划中也没有“以房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7.
这年头,常有人感叹“择房难”,房子不好买倒也是事实。要想在好一点的地段买一套楼、层朝向好一点的房子,房价还不要太高,在眼下确实是一件难事。然而,择房与择邻相比,后者或许更难。一位朋友曾谈起他乔迁新居的苦恼。他花钱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稍事装饰后就搬了进去。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住在他楼上的邻居,经常聚众打麻将到深夜,使他一家人不能入睡;楼上动不动就拖桌拉椅,发出刺耳的响声,使他难以忍受……直弄得这位朋友成天坐卧不宁、寝食不安。他感叹道“:早知有这样的邻居,当初就不会买这里的房子。如果有好邻居,房子再小,我也…  相似文献   

8.
老树 《老友》2013,(11):12-14
“以房养老”十年探索 央视网2013年9月14日的文章《什么叫"以房养 老"》对"以房养老"的界定是,“以房养老”指房屋产权人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在评估老人年龄、房价等因素后,每月给房主固定养老金,房主仍可居住。也有些地方,“以房养老”通过“租房置换”进行,即公司将原房出租,老人人住养老中心,租金用于抵扣老人所需费用,房屋产权不变更。在国外,“以房养老”是一种成熟的金融养老方式,但在国内,这种做法却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9.
吉兰 《社区》2004,(21):58-58
目前“以房养房”者不在少数。所谓”,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出租旧房,用所得租金偿付银行贷款来购置新房。二是投资购房,出租还贷。买一套用来自住的新房后,再买一套租价高、升值潜力大的房子专门用来出租,用每个月稳定的租金收入来偿还两套房子的贷款本息。三是将旧房出售或抵押,再买新房。一般的“以房养房”方式,主要是满足购房筹资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以房养房”场的发展,“以房养房”愈热,开始由单纯的购房筹资行为演变成一种购房投资行为,形成了房地产领域内一个新的投资群体——新房东。但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风险,“以房养房”…  相似文献   

10.
梁羽生 《社区》2008,(23):38-38
往外地旅游的人,大概可分为两派:“买嘢派”和“睇嘢派”。当然这样的“二分法”,并不是说“买嘢”的就不“睇嘢”,“睇嘢”的就不“买嘢”,而是以哪一方面为主的意思。有的人是宁愿逛百货商场而放弃游览名胜风景的。  相似文献   

11.
温州一直是人们有争议的地方。文革时期,温州两派武斗的惨烈震惊全国。70年代,温州又成了“复辟资本主义的黑样板”,80年代初,改革的浪潮刚开始在中国涌动,“温州模式”已驰名全国。温州偏居海隅,被丛山阻隔,至今连铁路也不通,人多地少,每人只有3分多耕地,国家投资少……但温州人却创造了高于全国、全省的经济发展速度,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出现温州人。温州人走南闯北,不仅有一百万温州人遍布全国各个角落,还有30多万温州人闯荡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他们像蜜蜂…  相似文献   

12.
“生存还是灭亡”?这似乎从来不是生活在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里的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街上的宝马越来越多,房价还是越来越涨。金融市场里,煤炭矿场下,各地乃至国外的一些房市里到处晃动着温州人的身影。这一切意味着温州人手里还是握着大把大把的钱,没有人杞人忧天去担心明天之后会是什么。但是过去连续几年温州GDP增幅位居省末,许多风光一时的专业市场也好景难再,种种迹象表明撑住门面只是“温州人经济”,而非“温州本地经济”。但是前者毕竟只是后者在不同地域的投影和辐射。若皮之不存,毛何附焉?  相似文献   

13.
正大罗山位于温州大都市核心,随着大温州版图的扩张,大罗山逐渐成为温州市民的后花园。围城说法用在大罗山上很有意思,10年前山上的村民纷纷下山,留下的石头房经过岁月侵蚀,只留下旧梁木和破石墙,住不得人。而10年后不光是已经搬走的村民要回山里搞农家乐、民宿,连都市人也跑到山上了:经过精心的装修,房子焕然一新,既保留当地石头房的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都生活需求。人气旺了,自然村也活了。  相似文献   

14.
每年年初,许多投资者都希望能从各种途径获得一些投资指南。在香港,媒体把那些股评家和市场明星分析师的推荐股称为“贴士”,不少散户真的会按这些“贴土”的建议买人价、卖出价或是止损位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5.
4月1日,温州人朱家良(化名)向公司请了一天的假,和妹妹朱家香从温州坐火车赶到了上海。一个多月之前,朱家良也是和妹妹坐同一班火车到上海。但两次到上海的目的却完全不同:前一次是为“公司”在上海买房子,而这次到上海,朱家良兄妹的肩上担负的使命是:把“公司”在上海购买的34套房子抛售出去。  相似文献   

16.
都以为是     
北京房价为何那么高,而且越高越买,一套不够,两套、三套、N套地买,就是因为都以为2008年要开奥运了,全世界人都要来,房价能不涨吗?现在咬牙买两套房,自住一套出租一套,后半辈子就什么都不用干了;要是买上三套,儿子的房子都有了;要是买上四套,就成资本家了……  相似文献   

17.
《人生与伴侣》2009,(10):45-45
有人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个个精明过人,全民皆商;有人则说是温州人是勤奋一族,敢为天下先,创新自强。林维水就是名地地道道的温州人,利用“西部大开发,全民创业,富国富民”的大好政策,创造又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18.
20多年前,国家改革开放的发令枪一响,以农民为主的几十万温州人立即涌出家门。他们有的人只拿着祖辈留下的剃头刀、修鞋刀等“几把刀”,有的拉帮结伙、有的携家带口、有的干脆孤身一人就奔向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全国各地,奔向东南亚、欧美、非洲等世界各国。他们初期几乎都做“小生意”,如理发、修鞋、木工和纽扣、鞋帽、打火机等。  相似文献   

19.
蒋林 《社区》2011,(28):58-58
最近我国《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一公布.立即引发所谓“净身出户”的争论。其关键内容被网友归结为“谁首付,离婚后房子归谁”、“婚后父母给买的房子,另一方无权分割”。不少人认为.新《婚姻法》是男人的“福音”。  相似文献   

20.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每个做家长的心愿,对于许多到美国谋生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心愿不但没有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弱化,反而变得更加执着和强烈,因而也就有了种种与美国观念相冲突的烦恼。在美国读书,特别是中、小学(公立学校)是依居住地段划分就读学区的,因此许多中国家长包括来自港、台地区的家长往往都是择学区而居,这样一来好学校周围的房价就特别昂贵。但是中国家长宁愿在其他方面节省将就一点,在孩子读书花钱方面是绝不心疼的,宁愿多花钱或买或租好学校周围的房子。中国孩子多的学校,竞争就厉害,中国人把国内读书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