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锐减,农业生产凋敝;灾荒使陕北生态环境和气候进一步恶化;灾荒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冲突与失范;同时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为革命思想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及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灾荒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破坏:首先,陕北地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其次,水利工程的失修和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开荒、造田、毁林使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近代陕北的灾荒给我们以诸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陕北土匪抢劫烧杀群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边区基层政府的建设,严重影响陕甘宁边区的稳定和发展。灾荒、战乱、部分哥老会反动分子的存在是陕北匪患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边区政府采取了军事清剿、法律制裁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消除了陕北匪患,稳定了边区的社会秩序,使边区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1936-1937年,重庆及附近的江北县和巴县爆发了特大旱灾,对城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政府和民众都进行了祭拜神灵救灾.在当时较为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祭拜神灵求雨迎合了民众盼雨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灾荒时期人们的心理动荡,对疏导民众对灾荒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有较大的作用.当然,祭拜神灵求雨浪费大量时间,耽误了科学救灾的有利时机,所浪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也大大影响了科学救灾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运用各类史料,对大旱灾、瘟疫、狼灾、鼠患等自然灾害加以描述,说明此次灾荒的强度,进一步揭示丁戊奇荒在临汾地区危害的严重性,及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这次灾害导致粮价上涨,粮食奇缺,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人口大量减少,大量女性被抛弃,被贩卖。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心不稳。  相似文献   

5.
近代陕北灾荒频发,且不断加剧,其惨状目不忍睹。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陕北生态环境长期遭受人为破坏是造成灾荒频生的主要原因。1.不绝的战乱是破坏陕北生态环境,引发和加重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2.无节制的乱砍滥伐是破坏陕北生态环境,引发严重灾荒的一个根本原因。3.掠夺性的垦荒使近代陕北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4.灾荒频发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往复不已的恶性循环。认识到这些,对我们理解今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荒多发的区域,有关灾害的记载内容丰富而久远,晚清也不例外。举凡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而且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极为严重。造成晚清淮河流域灾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诸多社会因素,如政府的腐败和人口增加的过快等。研究灾荒史不仅对掌握和理解过去的历史十分重要,而且对今天的建设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1928-1930年,作为冯玉祥主要根据地的豫陕甘三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旱灾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都遭受严重破坏。同时,这场大旱灾使豫陕甘三省失去了作为西北军根据地的价值,造成了西北军后勤保障上的困难,使反蒋战争失败;还使西北军中普遍存在一种不愿再回西北的畏惧心理。西北军在这场大旱灾中瓦解了。  相似文献   

8.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人口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了。在重灾打击之下,近代安徽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灾害造成人口数量下降,自1868年至1949年,安徽人口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灾害还使许多人远走他乡。近代安徽的灾荒移民,既有省内区际的流动,也有省际的流动。省内流动的首选目标是城市;在省际流动中,皖北灾民多逃往江苏、河南等省,皖中灾民多跨过长江迁向皖南地区。不仅如此,因灾荒导致社会经济的落后、生活水平的下降,致使人们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讨论1840年-1949年间中国东北地区灾荒以及民众应对灾荒的历史沿革的专题论文,即从近代东北灾荒的历时性分布、灾荒成因、灾荒影响、从无效应对到有效应对、灾荒救助与社会进步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概述灾荒对近代东北社会的影响,论述卫生防疫、慈善救助等救灾措施,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解析近代东北社会近代化的历程及与民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苏北由富庶到衰败的历史变化研究甚少,汪汉忠的《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该著作不仅以新的视野研究了苏北地区兴衰的地方史而且通过当时社会救济、灾荒防治等政策的研究使社会史学研究有了新的面貌,即灾害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政府及社会的灾荒政策问题,都有精到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实现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作为国家未来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陕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对陕北和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将会成为整个西部地区的一个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陕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造就了陕北民俗文化,其中民俗体育活动更是陕北黄土民俗文化血缘因子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对陕北民俗体育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价值的研究,挖掘其在全民健身,社会文化发展,经济旅游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能源产业规模过大,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为了促进陕北资源型经济转型,陕北地区应当利用当地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推动陕北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陕北文学与陕北宗教意识水乳交融,难分彼此.陕北宗教信仰民俗对作家高建群有很大的影响.高建群《大西北三部曲》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为悲悯意识、神秘色彩、理想坚守.高建群陕北题材的长篇小说中蕴含有浓郁的宗教意识,作家通过对陕北众生相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对陕北文化的礼赞.  相似文献   

15.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16.
明代河南旱灾具有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后期重于前中期、空间分布广、地域和季节分布不平衡等特点。频繁的旱灾,引发了严重饥荒、诱发了其他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为应对旱灾,河南社会采取了兴修水利、积粮备荒、蠲免赋税、组织赈救、祭祀祈雨等措施。但在明末罕见旱灾的打击下,在政治腐败、财政空虚的大环境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使陕北传统农村文化发生了断裂,伴随陕北传统农村文化断裂,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人际关系开始转向物质化、单向化、冷漠化和僵持化。陕北农民人际关系变化是因为陕北农民的处世哲学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为陕北农民建立新的健康的处世哲学,使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最终为陕北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陕北农村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基于丰富能源资源基础的陕北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陕北地区煤炭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应遵循适地适树、季相变化和特色树种相结合、远近结合等原则,从景观分区设计层面研究煤炭企业的植物配置及特色,不仅可以提高煤炭企业自身的环境质量,还可以改善和美化煤矿企业所在城市生活。研究陕北地区煤炭企业植物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陕北民歌神奇迷人的特征,这也是陕北人率直真诚、大气热情、粗犷洒脱性格的艺术反映。陕北民歌的旋律构成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双四度、三四度甚至四四度结构)为主要特征,音域宽广,旋律跳动较大,这就决定了演唱时应注意采用真假声结合。根据陕北人的语言特点,演唱时还要特别重视润腔技巧的运用,长音上宜多采用直音唱法,衬词要唱的巧而轻,滑音要唱的光滑而有棱角,4、7两音的演唱要特别的处理,用心灵和技巧唱出陕北民歌的神韵。  相似文献   

20.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化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以及文化中的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这些基本特质赋予了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绚烂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