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弦 《领导文萃》2007,(11):130-134
孔子谈到女人,大家都知道他有句传诵千古的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为什么呢?他接着解释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个意思是,女人呀,你给她个好脸色,她就忘乎所以,对你无理起来:你要是疏远了她,她又会怨恨你。怎么跟她们相处呢?难啊!  相似文献   

2.
我们找你     
刘国芳 《领导文萃》2008,(1):150-152
他对面那套房子好久都空着,没住人。但有一天,有人搬来了。这户人家搬来的当天晚上,就有人来敲他家的门了。他开了门,看见一个提包的人站在门外,这人说:“请问杨处是不是住在这儿?”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08,(17):127-127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说的是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谁知临出门,店员却说:“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日:“他就是赵元任。”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相似文献   

4.
“教育好比谈恋爱,永远不会单相思。”我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学生是万般在意他的老师的。所以,老师也要万般在意他的学生。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不好,或许真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没有在意他的感受。如果在意学生像在意你的恋人一样,把学生当作你恋爱的对象,工作就会简单得多。
  一、学会得体地夸奖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恋爱中的人,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我喜欢看到学生什么好就夸什么。有一个老师曾经问我,你把学生夸得心花怒放,听起来舒服极了,你是怎么夸出口的?我就夸不出口呢!我说,我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说了我眼睛看到的,说了我心里想到的。她又问:“原来你看到的只是学生的优点。难道在你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就没有缺点了?”我笑了,哪个学生没有缺点?比如,姚翱翔期末语文只考了50分,数学基本一位数,平时不做作业,写字乱七八糟,读书永远发不出声来,而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你骂了他,他像大人一样,会说我去告你。你摸了他,他会说今天你把我弄疼了,我要找你。一度以为,他真的不可救药。可是,从这学期来,他真的很给力,这得源于得体的夸奖。有一次上课,他读书特别卖力,特别洪亮,把我高兴得不得了,忘了他以前的形象,马上夸他:“天啦,翱翔,这是我听到的最响亮的声音,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快快教教大家!”他喜形于色,更加努力地教大家读书。考试时,他总是有几个大题不做,稍好一点我就会夸他:“翱翔,今天只剩三个空没填了,有进步!”今天中午考试,他说:“我只有一个空没做。”我笑着说:“相信你做得完。”他就开开心心做试卷去了。这样的夸奖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读书,包括他的字,他的爱劳动,他的热情,他的考试成绩,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到了,都表扬他鼓励他,他信心十足。我的学生也学会了我这样的方法,谁有优点,就会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别人。他们也会夸奖:“今天你读得可响亮了,声音比以前大多了!”“翱翔,你好多天没打架了,要继续努力哟!”因为学会了相互欣赏,学会了互相夸奖,班上孩子们幸福了,快乐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行为习惯也慢慢好起来。  相似文献   

5.
阳光不锈     
一商人赶着毛驴经过一座大山.见山脚下愚公的子孙正在挖山.干了多年才只挖了一个大坑.于是停下来对他们说:“现在都实现机械化了,你们为什么不用挖土机干呢?”愚公的子孙们回答说:“我们哪付得起那么贵的费用啊?”一路人插话:“那你们把家搬到山那边去不就方便了吗?”  相似文献   

6.
小幽默5则     
《领导文萃》2011,(7):66-66
一男生对女朋友说:“我想分手,我觉得烦了,就没有感觉了。”女朋友对他说了一段让他顿时无语的话:“亿万中国人民对国足早就烦了,早就没感觉了,为什么国足还没有解散?13亿人的烦都没能解散一个11个人的队伍,现在你一个人说烦了,就要解散两个人的队伍?”  相似文献   

7.
私访     
《领导文萃》2007,(4):119-119
一天.布什到伊拉克私访,在村头看见一家磨坊里一头毛驴在拉磨,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铛。布什好奇地问磨坊主:“老乡,你为什么要在毛驴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呢?”磨坊主说:“万一我打瞌睡了,毛驴也不走了,铃铛就不响了。我听不到铃声。就知道毛驴偷懒了。”布什说:“要是毛驴在原地不动,光摇头,既不干活.又能使你听到铃声,那怎么办呢?”磨坊主愣了一下说:“哎呀,先生,我哪能买到像您这样聪明的毛驴啊!”  相似文献   

8.
2003年11月13日,被称为“河北第一秘”的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以贪污、受贿罪被执行死刑。临刑前,记者问他“最悔什么”,他的回答是“贪欲”:记者问他“最恨什么”,他的回答还是“贪欲”。李真临死才明白,是贪权、贪财、贪色毁了他。他说:“世上哪一个人没有良知?哪一个人不知是非?别人的是非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到了自己的身上就糊涂颠倒起来,这是什么缘故?就是‘贪’迷住了眼。‘贪’根深了,心被‘贪’占满了,跟中就没有了法律,也就没有天理。”  相似文献   

9.
周正 《领导文萃》2009,(3):46-50
少决策—转移矛盾 组织的决策应该由谁来做?好多人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管理者。康熙90%的决策是他的手下帮他做的,所以康熙能做60年皇帝。康熙总是这样,有人说出了一件事情,他就说:“嗯,我知道了。”那人又问:“皇上您说怎么办?”康熙反问:“你说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黄立金。“听了这个名字,我当时心里就反感。好像他姓黄本就不该,他还叫立金。黄和金都应是皇家专用的”。于是,溥仪就“随便”给他改了个名.叫“黑小三”。但又不许他说姓,只能叫“小三”。溥仪笑称:“现在想想,也真太可笑了。”  相似文献   

11.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深受众人青睐。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物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相似文献   

12.
星云 《决策探索》2014,(13):48-48
梁老师是大学时期教我们写作的老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什么都懂,所以我们有什么问题,就会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解答。有一回课问休息时,我们围着他聊天,一个同学问他:“梁老师,什么叫作反物质?”梁老师摇了摇头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一会儿上课问一下同学们,看看谁知道。”上课了,梁老师让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站起来把问题再说一遍,那个同学就又说了一遍。梁老师便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女生举起了手,梁老师便让她站起来回答,她站起来说:“正常物质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核外是带负电荷的电子:反物质的构成正好相反,它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5则     
妙答某作家在签名售书,一胖女士问道:"你说女人是一本书,那我这样的女人是什么书呢?"作家忍不住笑了:"是合订本!"住院一个病人向他的知心朋友说:"医生说,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使我下床。""那他做到了没有?""不等到第五天我就下床了。"  相似文献   

14.
张聿温 《领导文萃》2008,(20):102-106
一天,陈云来到毛泽东的会客室,毛泽东劈头问道:“你电话里说有急事面谈,什么事这么急啊?是不是为‘一五’计划的事呀?”陈云回答:“一五’计划的事还未考虑成熟。我是想向主席反映一下高岗同志的问题。”毛泽东略感惊异:“高岗?他怎么啦?”“我看他有点不正常。”陈云说,“他主动找到我门上.同我谈对党和国家体制调整的看法。散布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些话很出格。”  相似文献   

15.
《领导文萃》2009,(8):151-151
如果问:“你有肝健康计划吗?”,你可能会说“没有!”如果问:“你有一分钟吗?”,那回答一定是:“有!”其实,肝健康重在平时,每天一分钟即可实现!  相似文献   

16.
大畅岭     
杨少衡 《决策》2008,(10):70-72
县委书记方文章到时,副乡长刘克服和乡党委书记林渠正在争执。 方文章黑着睑,对林渠说,“林渠你是死的吗!”对刘克服喝了一句:“你还在这里干什么?”然后手一摆进了会议室。  相似文献   

17.
有人嘟嚷说:他明明答应过我,却到现在也没个下文。若问他怎么答应的。回答说:“他说他‘知道了’。” “知道了”就是“答应了”吗?看来,确有不少人对“官方”语言中的奥秘一无所知。有些干部面对群众的时候,话语似是而非,叫人难分难解。此类语言也可称之为“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8.
称官员为老板是前几年开始的,当时媒体曾给予批评。如今称官员为老板的现象不但没减少,领域反而在拓宽。那次我去某地教委出差,送交流材料。材料是一位办公室人员接的,接过后,他说:“让老板看看”。我纳闷,就问:“老板是谁?”他说:“我们主任呗”。嘿!教委主任也成了老板,这不是老板的领域拓宽了嘛!教委主任算不算个官?好像也算,但总感觉跟行政大员们差了一截儿。  相似文献   

19.
秦德龙 《领导文萃》2009,(20):144-146
“雷锋的榜样是谁呢?”小时候,我就搞不懂这个问题。学习雷锋好榜样,那么雷锋的榜样又是谁呢?班里的小组长看我被这个问题困扰,就说:“我告诉你.雷锋的榜样,是他身边的领导。领导做好人好事,雷锋也跟着做好人好事。”  相似文献   

20.
田梦 《领导文萃》2007,(9):155-155
问题159: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生了重病,要请医生。他母亲说:“东村有先生,开方医过的人病都好了,请他来看?”李渔摇手。他的妻子又说:“西村有个先生.只要他开处方、撮药,个个医好。”李渔又摇手。母亲急了:“难道你让镇上那个一年里治死几个人的先生来?”李渔点头。这使妻母二人大为不解,但拗不过李渔,还是把那个治死人的先生请了来。李渔的病便让他给治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