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戴家湾青铜器具有强烈的风格特点。从形制装饰方面来说:出现了禁这种新的器形;有发达的扉棱装饰;个别器物体量巨大,尺寸高度引人注目。从纹饰方面说,主要有动物纹和几何纹,其中鸟纹、尖刺乳钉纹、直棱纹,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夏代陶器造型浑厚沉稳,写实与抽象并存,细节部分注重仿生,同时造型简洁多变,注重实用性、审美性与礼仪性的结合。夏代陶器纹饰以平实生动的几何纹为主要特色,想象瑰丽的仿生纹,精致神秘的刻划纹是其补充,其线条纤细流畅,布局规整巧妙,具有韵律性特点。在方圆相生、动静相宜的创作风格中,质华交错、庄重典雅的夏代陶器展示出夏代专制文化初步成立所具有的冷静沉稳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3.
东周陶器在造型上,栩栩如生的仿生造型使器物富有生活气息。而传统的几何造型更是由抽象、规范走向纤细、玲珑;纹饰上,纹样装饰的写意性、象征性减弱而写实性增强,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性图案普遍盛行。而绘画、雕塑、漆艺等多种艺术技法的综合运用,点、线、面的娴熟把握,使得陶器纹饰与造型妙合无垠,相得益彰。东周陶器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对美的自觉追求,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东周陶器在造型上,栩栩如生的仿生造型使器物富有生活气息,而传统的几何造型更是由抽象、规范走向纤细、玲珑;纹饰上,纹样装饰的写意性、象征性减弱而写实性增强,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性图案普遍盛行。而绘画、雕塑、漆艺等多种艺术技法的综合运用,点、线、面的娴熟把握,使得陶器纹饰与造型妙合无垠,相得益彰。东周陶器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对美的自觉追求,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汉代漆器以其高超的漆艺而名扬后世.扬州出土的汉墓漆器数量高达上万件,可见在汉代,扬州漆器非常盛行,扬州漆器造型上以轻灵见长,纹样上飞舞灵动,充满生命的韵律.扬州汉墓漆器的胎骨分为厚木胎、薄木片卷胎、木片拼合胎,此外还存有少量竹胎、铜胎、皮胎、陶胎;器形主要有耳杯、漆奁、漆砚、箪笥、虎子、面罩和通中枕等;装饰手法主要有彩绘、针刘、金属扣、金银贴饰、镶嵌等;纹饰题材主要有云气纹、鸟兽纹、几何纹、龙凤纹、花草纹、人物故事纹等.扬州汉墓漆器内涵丰富、纹饰生动、色彩鲜艳,具有高超的造型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藏龙舞青史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2000年21世纪新开端,恰值农历庚辰年,即中国之龙年。龙年谈有关龙的文物、藏品,尤为有趣。 龙是由宗教文化而走向艺术这条发展道路的,是由龙纹饰于器物之上而后又以龙为形象制成器物的。在商代早期,龙纹的载体多为玦(jué)、璧等环形玉器。虽然这些龙纹仍带有“猪纹”色彩,但  相似文献   

7.
东周玉器造型日渐精致化,以龙凤为主,复合造型和金玉组合大量出现,变化中求统一,对称中见和谐。纹饰方面,由阴线平面刻发展至阴线刻兼浮雕和减地突雕等,雕琢技法的进步增加了玉器的表现力,使玉器光泽秀美。春秋时期的纹饰多蟠虺纹、勾云纹、卧蚕纹等,仍多是出自神化的幻想动物,战国时谷纹、蒲纹出现,纹饰风格也渐趋图案化和装饰化。佩玉人格化成为新的风范。  相似文献   

8.
凤鸟纹是中国早期器物装饰中的主题纹样,其造型、构图历经史前和商周时期的发展而趋于成熟,且展现了强烈的时代特点。从考古发现出土遗物看,凤鸟纹样在史前的陶器、玉器装饰上已经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个别图案构成基本一致。到商周时期其形式更为多样化,构图技法上既有线刻纹样,也有雕塑的立体形象,图案构成上有小鸟纹、大鸟纹和长尾鸟纹。既有写实的形象,也有综合化的神异形象。关于凤鸟纹的内涵,史前时期的凤鸟纹样更多地融入了图腾崇拜的观念,而商周青铜器上的凤鸟纹则呈现出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商代青铜器上的凤鸟纹样更多的是体现了神灵意识,西周时期的凤鸟纹样主要体现的是祥瑞观念,春秋时期更突出的是装饰、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夏代的青铜器尽管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几何纹变化多样,动物纹装饰威严庄重,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的铺垫。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山东地区西汉漆器是较为发达的,其出土数量以及艺术水平都值得关注。山东西汉时期漆器装饰方法巧妙而多样,漆器纹样丰富且精美,主要有卷云纹、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以及文字等,通过对其深入分析,旨在探讨该地区漆器的主要纹饰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1.
从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的主要器形、陶质陶色、制作方法、纹饰等方面对比研究,从陶器的角度分析两个地区的先民是否存在文化交流。通过初步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彩陶受到了甘青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彩陶的影响,甘青和辽西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早期"彩绘陶"残片,以及全国各个地区的"彩绘陶"发展情况,对河姆渡"彩绘陶"艺术的图案(图形)、色彩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彩绘陶"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述。以"彩绘陶"艺术为载体,对浙江"彩绘陶"区域性文化与我国"大文化、大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并对我国传统图案(图形)色彩的"五色审美观"及其文化内涵的延伸等问题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考古资料表明青海民和阳洼坡、乐都柳湾、同德宗日,西藏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地均有陶器出土,分别隶属于仰韶、马家窑、齐家、卡若、卡约、辛店等考古文化谱系。青藏高原是我国史前制陶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河湟地区的彩陶文化更是享誉中外。青藏高原史前制陶工艺起初多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为手捏而成,大约距今4 000年左右,出现慢轮修整技术。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推广及游牧业的兴起,大约距今3 500年左右,青藏高原彩陶制作技艺开始衰落。青藏高原不同考古文化类型陶器各具特色,同时也体现出前后继承、交叉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经济生活方式,都关系着他们采取何种方式造物,以及这种造物的目的和加工制作方法。原始彩陶对泥土的发现和利用,同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材料感知、适应、选择的主体性调适的能量。人们从陶土所折射出的生命潜力和精神意蕴中,不仅清晰的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结构中浓烈的尚土意识,还悄无声息地滋生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恋土情结。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宗日“二人抬物”彩陶盆图案所表现的内含 ,学术界认识不一。作者从“劳动的形式和劳动的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认为它艺术地表现了古人夯筑墙体的劳动场面  相似文献   

16.
"中华"探源     
通过纳西族象形文字"中"字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甲骨文的"中"字对比研究,可以认为"中"字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以"木矛"一类的东西投中物体之义;"华"为"粟花",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远古居民主要以粟作农业为主有关;"粟花"为华,有大而美、光明之褒义。春秋时诸夏取"华"之美意,形容享有礼乐文明的诸夏人,"华"遂成为族称,与夏同义。"中华"称谓源于中国诸华,与中国同义,最早出现于西晋武帝初期。  相似文献   

17.
从酒台遗址发现论商族的起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台遗址的祭坛及大量陶器残片、卜骨残段及祭祀坑内遗物,说明其时期在商代及商代以前.在凤凰山附近发现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及岳石文化时期遗址.甲骨文中的"商"字,金文中的"蕃"字,形象地表明了商族的起源地望商和蕃,在凤凰山及其周围.诸多证据证明:商族起源地望在山东蒙山北侧、新泰市东都镇的凤凰山周围地域.  相似文献   

18.
楚器物旋形装饰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旋纹一脉相承,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旋纹应当是楚器物装饰的原型。从图像学理论和原型模式理论上看,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是当时人们宇宙观的象征型模式系统,它为我们揭示楚器物旋形装饰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基本的“元语言”。  相似文献   

19.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彩陶的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这是中国彩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