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曾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黄河流域是中国史前文化彩色陶器的故乡,在其长达三四千年的彩陶工艺史中,先后形成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彩陶发展中心。半坡类型的彩陶显示出中国彩陶的本土性传统;在以花辦状花纹为特点的大汶口彩陶工艺的影响下形成了分布极广的带有东方色彩的庙底沟类型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虽有许多庙底沟彩陶的因素,但它并非甘青地区仰韶人的发明,很可能是一批无陶的原始居民进入黄河上游谷地后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关秀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7-9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碓臼沟秧歌,是晋北大秧歌的一个分支,雁北特色的乡土味浓厚,留有中国戏曲多腔发展过渡的痕迹,对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虚拟性、大众性、交互性和再现性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西周玉器造型上仍保留了原始玉雕的特色,呈现平面化的倾向,它们以线为主,且内敛规整,尤其表现在动物型写实玉器中,成组佩玉也开始出现;纹饰上继承商代仍以阴刻线为主,但线条较商流畅婉转,一面坡纹和双勾线纹开始运用成熟,借助流畅而多变的线条表现出它的形神统一,气韵生动;风格上由祭祀型向礼仪性转化,因物赋形,因形饰纹,纹饰和造型之间搭配和谐自然,整体呈现出"错彩镂金"和"自然可爱"两种不同风格。在发展历程中,其神秘狂热、勇猛尚武的宗教文化印记逐渐被温文尔雅、中和静穆的人间礼乐文化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良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4):5-8
夏代的青铜器尽管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几何纹变化多样,动物纹装饰威严庄重,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
2008年7月底,李宝宗先生发来一封邮件,说他收藏有一件出土于陕西华县的仰韶文化时期鸟龙逐日纹敛口彩陶盆,希望我帮助释读其刻画图案、符号的寓意。由于他发过来的图片太小,都不清晰,我只好叫他重发图片,保持拍下来的原样大小发过来,包括口沿纹饰。之后没有消息。2010年5月初,他又在我的博联社博客文章后留言,说有一件仰韶文化半坡期‘鸟首蛇身’——鸟龙盆,请我解读。根 相似文献
6.
三吨底卸式矿车是煤矿使用较广泛的一种运输设备,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大修工艺.晋普山煤矿机修厂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武侯祠、庙是三国末期以后为由巴蜀而荆襄进而普及到全国的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宇。明清时期四川武侯祠、庙大量涌现,官民共祭,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地理现象。武侯祠、庙不仅是各地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也是民间百姓对诸葛亮信仰认可的表现。本文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角度阐释明清时期武侯祠、庙在四川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揭示出武侯祠、庙的分布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明,对诸葛亮的祭祀与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已经深入到城乡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中国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诸葛亮在中国历久弥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66-72
蝙蝠纹是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福"文化的表现。文章以利川大水井蝙蝠纹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入手,从中发现作为"川盐"背景下发展的蝙蝠纹样,不仅是人们需求导向的物化表现,而且还是李氏家族彰显自家家族实力的财富象征。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用在建筑上,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更折射出趋利避害、追求圆满的民俗观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钟海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2-65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随着西藏与汉地交往的深入和频繁,藏传佛教在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汉地的大量兴建。以成都白岩寺为例,文章主要从藏传佛教建筑的材料选择上注重继承藏地佛教建筑的历史传统和古代优秀的建筑思想,色彩搭配上注重对佛教传统内涵的彰显,装饰艺术上突出对宗教教义弘扬等角度出发,探讨汉地藏传佛教建筑作为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历史实物见证,其所呈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霍福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48-50
关于宗日“二人抬物”彩陶盆图案所表现的内含 ,学术界认识不一。作者从“劳动的形式和劳动的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认为它艺术地表现了古人夯筑墙体的劳动场面 相似文献
11.
王嫚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41-144
新石器时代彩陶鱼纹的装饰特征,主要体现在装饰涵义、装饰技法、装饰形式三个方面,装饰涵义是原始先民通过彩陶鱼纹装饰反映出的精神需求.表达了人类自身的希望与渴求;装饰技法是鱼纹在彩陶上的绘制技法.当时人们主要采用毛笔之类的绘画工具进行彩绘;装饰形式包括彩陶鱼纹的构图方式、鱼纹的造型和鱼纹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2.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彩陶的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这是中国彩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界首彩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原材料来源于颍河泛滥留下的大
面积黏土沉积层。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人文因素也对界首彩陶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是界首彩陶质朴自然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界首彩陶的烧制最晚始于宋代,兴盛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界首彩陶的纹样主要有植物、动物、人物纹饰三大类,器物造型有壶类、瓶类、碗盆坛罐类,釉色以赭红、
明黄、褐绿为主,拥有“红地白花”的特色风格,为当下学界对界首彩陶艺术特点的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唐星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08-110
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经济生活方式,都关系着他们采取何种方式造物,以及这种造物的目的和加工制作方法。原始彩陶对泥土的发现和利用,同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材料感知、适应、选择的主体性调适的能量。人们从陶土所折射出的生命潜力和精神意蕴中,不仅清晰的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结构中浓烈的尚土意识,还悄无声息地滋生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恋土情结。 相似文献
15.
张玉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5):117-121
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早期"彩绘陶"残片,以及全国各个地区的"彩绘陶"发展情况,对河姆渡"彩绘陶"艺术的图案(图形)、色彩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彩绘陶"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述。以"彩绘陶"艺术为载体,对浙江"彩绘陶"区域性文化与我国"大文化、大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并对我国传统图案(图形)色彩的"五色审美观"及其文化内涵的延伸等问题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志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70-72
黑陶是一种古代的黑色陶器,是中国古陶器中独具艺术魅力的瑰宝。绥棱黑陶是“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是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绥棱黑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所处的地域和不同时代给予的不同影响,逐渐演变成绥棱黑陶,如今古朴、凝重、多层透雕、形式丰富多样、构成元素独特等特殊风格及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肖成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2):118-128
本文以口述史的形式,于2018年8月23日赴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采访了曹润洪及其子曹晋,后又于24日在成都市高新区腾讯大厦内采访了曹润洪的孙子曹文曦和孙媳赵敏夫妇。曹润洪是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源彩塑的传承人,已经90岁高龄的他,彩塑方面的作品硕果累累。曹文曦和赵敏,已被曹家和汉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确立为新一代传承人,并已向上级部门进行了申报。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曹文曦和赵敏对于汉源彩塑的艺术形式与传承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郭珂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148-150
唐三彩是唐人艺术地观照世界的重要写照.唐三彩表达了具有时代风范的独特的美,对形式结构的精益求精,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对色彩的纵横挥洒和创造性发挥,使其被赋予一种前期未有、后代无复再现的鲜明的形式美感意蕴,构建了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种超越传统的新的典范样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陶艺作为传统陶瓷的派生物,是一种孕育着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现代艺术方式。与传统陶瓷相比,现代陶艺摒弃了实用功能,推翻了传统审美,以精神至上的理念熔铸于陶体,以个性化、多元化的造型语言来证明陶艺家的艺术主张,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