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从《释名》声训与推原的关系、《释名》声训与推原的判定标准以及具体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廓清过去研究当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2.
试论《释名》中可取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中声训的精华,即可取的声训,包括两类:一,完全可信的声训;二,基本可信的声训。认真发掘这两类声训,是研究《释名》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尔雅》及《释名》作了一个粗浅的比较。对两书从篇目、相承关系、同义类下的词条数目、训释体例、义训的具体方法及《释名》音训的表意功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是一部集解性的著作,汇集了清代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该书在解文训诂的同时,对《释名》相关理论体系也有探讨,集中在名实关系、声训理论、《释名》语音和《释名》价值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释名》是我国第一部声训专著,其语言尤具特色,特别是“叠音形式+然”的复音词运用非常普遍,本文着重考察这一类复音词,探索其在《释名》中运用普遍的原因,并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它与东汉词汇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方面考察《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可以看出《释名》在解释单音词时是以语音为线索来探求事物得名之由,释词时不管词性,只以语音为线索,声训时,贯穿了“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则,即以声音为线索,以语义为核心来探求事物的得名。  相似文献   

7.
《释名》是一部性质颇有争议的著作,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点:训诂著作说;声训著作说;词源学或语源学著作说;理据著作说;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这些观点都抓住了《释名》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释名》的实质,定性均有欠准确、欠科学之处。我们在评判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释名》是以声训推源为主要方式,以义训、形训和直陈等为辅助方式,以揭示词的理据为目的的词汇类编。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释名》中的20例同字为训从语音变异、语义差别、词性异同、语义关系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释名》中的同字为训是同字异词现象,其训释是成立的;并进而指出,同字为训在同源系联中有可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北海刘熙成国撰写了一部著作《释名》。它以声训的方式跻于训诂之列,与以形训为主的《说文》和以义训为主的《尔雅》比翼齐飞,从而开创了我国语源学的先河。刘熙的功绩应该说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多年来对刘熙《释名》的评价多是肯定得少,否定得多。尽管这部书的声训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说文》与《释名》声训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声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分期,并从编排、数量、体例、方式、成就与不足等方面,对《说文》与《释名》的声训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指出了它们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词典,在释义上除了采用形训和义训的训诂方法外,也用了大量的声训。从行文的形式和被释字与用来声训的字的形体联系对《说文》声训进行分类考察,进而探讨《说文解字》声训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刘熙《释名》中带有联想比附特征的308条声训作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些训释几近于索绪尔所定义的流俗词源。其中有本于前人之说的;有据俚俗,方言作解的。不可尽归咎于他个人的凿空之见。就这部分声训看也有阐释上的合理因素──揭示了符号传递系统中诗学意义的层面,为我们研究汉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资参证的资料。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肯定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与《荀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与荀子之间虽然不存在所谓的师承渊源 ,但由于《荀子》是儒家的重镇 ,所以司马迁必然要研读《荀子》 ,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史记》与《荀子》之间有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史记·礼书》与《荀子·礼论》互有异同 ,《史记·乐书》则与《荀子·乐论》观点相通 ,《史记》在法后王、自然人性论、富民重民等观点上对《荀子》有所吸取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中的声训是以声训作手段,以文化阐释为内容,以探求得名之由的特殊训释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现有文献条件下,难以断言《毛诗》是否传自荀子,但可对比二者之异同:《大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学观与荀子相通。《小序》探索诗的创作背景及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荀子借重《诗经》、强化己说不同;不过,《小序》解诗重教化与荀子的诗学精神一脉相通。《毛传》《郑笺》解诗与荀子或通或异。  相似文献   

17.
前人多笼统言说《韩诗外传》与《荀子》之间的诗学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以《韩诗外传》和《荀子》所用之“诗”较多相同为证据,推论二者在《诗》传上之关系等问题。而通过对《苟子》与《韩诗外传》在同一语境下用《诗》情况的微观考察可见,《韩诗外传》用《诗》与《荀子》大异而小同。同时,就著作目的而言,《荀子》为立说而用《诗》,《韩诗外传》为解诗而引事、引理。而就具体每一处用《诗》来说,《韩诗外传》与《荀子》类似,体现出以诗证事、以诗证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释名疏证补点校》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释名》的性质、体例与价值 《释名》,东汉人刘熙撰。是一部用声训(音训)来释义,即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字义的训诂书。刘熙在《释名·序言》中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名称,“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所以他说他著此书的目的——“叙论指归”,是推究万事万物命名的由来,因而“谓之释名”——把他的书叫做《释名》。  相似文献   

19.
《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声音相向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詀方法。声训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有的完全同音,如《释名·释天》:“踢,揚也”。有的只是双声关系,如《释名·释丧制》:“绋,發也”,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都属帮母;但韵部不同,“绋”物部字,“發”月部字。有的只是迭韵关系,如《释名·释乐器》:“锺,空也”,二字韵部相同,都属东部;但声母不同,“锺”章母字,“空”溪母字。  相似文献   

20.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在引用、论及《释名》时 ,对该书进行了多处校释 :以明刻吴王官本为底本校正其文字 ;对《释名》的解说结合《说文》予以阐释或评述。段氏的校释虽时有疏失 ,但精当之处甚多 ,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研究《释名》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