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指数是在现代化理论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新观点,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心理体验。幸福指数又衍生出许多著名的理论成果:幸福政治观、幸福经济学、科学发展观等等;幸福指数测量指标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的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状况,可以促进社会更加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个人未必拥有幸福的生活。因此,个人的德福一致还必须通过幸福新政为其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必须通过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来提升幸福。在论证幸福可以习得的基础上,认为"积极认知,达致幸福"、"超脱现实,解除烦闷"、"放大幸福,减轻不幸"是习得幸福的三大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庄子与禅佛教的幸福论包含四个方面:顺生、适意、无执、中观。所谓顺生,就是接受并且顺应我们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有限性,幸福的实现就在每个个体的有限性存在之中。适意指的是个体幸福的独特性,强调每种生命类型都可以体现与实现幸福。然而,无论顺生或者适意都不能涵盖个体追求幸福的全部内容,真正的或完满的幸福还包括无执与中观。无执的幸福要求彻底泯消一切差别,包括泯消个体我的“有执”,这其实是一种超越了世间的有执幸福才能体验到的幸福。但对于庄子和禅佛教来说,最高义的或胜谛义的“幸福”是中观的幸福,这是一种既包括有执的世间幸福,又包括无执的出世间的幸福的幸福。而这才可以称得上完满意义上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在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上,荀子更多地把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君子人格作为幸福的主体,由成人之道塑造德性人格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规范之维上,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功能,强调通过礼乐对大众的行为矫正、情欲调节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实践之维上,荀子具体地提出了"积善"、"注错"等可操作的道德实践,由切实可行的道德活动锤炼德性、实现幸福。主体之维、规范之维、实践之维以"成人"为中心构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德性人格与德性幸福内在相通。  相似文献   

5.
张新 《社区》2012,(15):55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幸福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最新发现告诉我们,幸福不仅仅只是一种快乐的感觉,它还可以提高创造力,让人变得更细心,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周全。哈佛大学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多年研究发现,积极、美好的感受可以促使大脑中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对实践理性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对幸福进行了合理的价值辩证,一方面,他完全否定幸福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与直接目的,另一方面,他又肯定在意志受到道德法则规定的前提下,幸福可以作为意志的欲求对象,并且与德性可以结合为完满至善。这样,幸福作为自然的善就是德性范导下的一种价值,是完满至善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一种合乎义务的目的,更是人道的优雅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从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和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三重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新时代实现人民幸福在逻辑上是贯通的,可以为当下实现人民幸福提供遵循.在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大众幸福的评定依据在于辩证立场下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推进人民幸福;在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立足于公平正义基础上个体维度和他人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提出"更加公平"以及全面小康的目标,促成幸福对社会成员的最普遍惠及;在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应统一于当下维度和未来维度之中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我们倡导"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幸福问题是个万古常新的伦理学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有过阐述,亚里士多德汲取了梭伦、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以及柏拉图等哲学家关于幸福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幸福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幸福就是中道,幸福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的,这些论述告诫人们,幸福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幸福就是思辨的生活,幸福应该遵循“小我”与“大我”相统一的原则。本文试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来源、内容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三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吕斌 《社区》2011,(10):12-13
在当今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体会着自己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或是深谙夫妻相处之道,或是共同经历过风风雨雨,或是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领悟到了幸福的含义。都说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其实幸福也各有不同。以下3位平凡的女人,她们的故事,或许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0.
吕斌 《社区》2011,(15):12-13
在当今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体会着自己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或是深谙夫妻相处之道,或是共同经历过风风雨雨,或是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领悟到了幸福的含义。都说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其实幸福也各有不同。以下3位平凡的女人,她们的故事,或许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孔令雪 《社区》2012,(22):55-55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幸福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最新发现告诉我们,幸福不仅仅只是一种快乐的感觉,它还可以提高创造力,让人变得更细心,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周全。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相似在貌不惊人、平平常常的举手投足之间。只要用心学习,你的爱情和婚姻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幸福。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待幸福采取了一种"先抑后扬"的思路。在道德法则和德性的概念中,单纯基于自爱的幸福绝不构成意志的规定根据,但它毕竟可以作为德性的结果而被统摄在纯粹实践理性的至善对象中。这种作为德性结果的幸福就是配享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从每个人自我的角度去促成的,而是从人们的交互关系中实现的。道德法则要求每个人将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德性目的来追求,促成他人的幸福就是合乎理性的和具有德性的,仅仅基于自爱去促成自己的幸福就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幸福指数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民的幸福。幸福是建立在人生意义之上的一种快乐的心理状态,源自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达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幸福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组织;其中每一个成分都有其独自的功能,但又与其他成分相互影响。可以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幸福加以研究。城市幸福指数是衡量城市各阶层民众生活幸福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适合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为了促进民众的幸福,除了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还要靠个体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感受,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双重维度。现今建设幸福工程的主流思路,更多的着眼于改善客观维度,而主观维度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等客观维度并非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主宰着幸福,而主观维度尤其是人格却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但遗憾的是,主观维度的幸福效应长期以来受到低估。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幸福教育,改善个体幸福的主观维度。幸福教育非同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异化教育,旨在让人们获得判断幸福、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把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思考的、强调奉献的德性幸福观,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应该以它为导向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在章节结构上应该包括“幸福与大学生的成长”、“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实践中创造幸福”等教学内容,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幸福高于物质幸福”、“创造幸福高于享受幸福”、“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兼有幸福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特点,它应该坚持主体性、引导性、实践性的原则,可以采用“理论解释法”、“情感体验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此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还需要发展的社会经济、公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谷木人 《社区》2010,(17):57-57
虽然《幸福在哪里》是一首老得掉牙。几乎人人可以哼唱的歌曲;虽然对“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没停止过思考;虽然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几乎人人都未停歇,但若问“你幸福吗?”恐怕每个人心里都要打鼓。生活中真正抓住了幸福“命门”,掌控了幸福的人,其实并不多。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中国和希腊对于幸福观有众多相似和相异,从文化的角度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幸福的含义,幸福的构成以及幸福的实现方式。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幸福论都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两大类;古代中国人和希腊人都从身体、财富和道德三方面来界定幸福。但是,幸福的观念在希腊人是生命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并一直被作为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探讨;而在中国人幸福只是衡量君子德行的工具。对于幸福的构成,中国人注重寿命的延长而希腊人则看重身体的健美。在幸福的实现问题上,中国人倚重个人内求于心,而希腊人倚重社会外求于物。虽然两者都奉行禁欲主义,但其着眼点、目的和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如今国民对于幸福感的关注.明显多于几年前。过去“幸福”这个词对我来说很遥远.有距离感.并不是我不幸福.而是没有遇到一个可以用“幸福”的语境.最多会说“很开心.很高兴”之类的话。但在当下.”幸福’这个词似乎已经被用得泛滥。  相似文献   

20.
论追求     
人生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即自我实现的过程。为何要追求?为了欲望的满足。之所以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幸福。但追求是有条件的,因为不同人们的追求之间会发生冲突。真正的幸福是内在与外在、精神与肉体之满足的统一,否则幸福便有缺憾。幸福并不排斥痛苦,反之痛苦的克服便是幸福。有两类追求:创造性的追求和消费性追求,只有创造性的追求才最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只有在创造性追求中才会有永久的幸福,也才有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唯有精神具有永久价值;而且,只有创造性的追求才能够不仅使自己得到幸福,而且也使别人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