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边省文学发展迅猛,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这与避籍制度有很大关系。避籍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文人的地域流动,另一方面也迫使不愿外出就职的文人选择回避制度要求相对较弱的教职,为边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说来,避籍制度对清代边省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江山之助不仅促进边省本地外出文人的创作,而且边省风景与风俗也激发了入边省文人的创作,丰富了边省文坛。二是避籍制度扩大了边省文人外出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促进了文人的地域流动,增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三是避籍增进了主流文坛对边省文学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边省文学的传播。避籍促进了文人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意识本质中,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的相互作用。一、本质是事物内部必然的规律关系目前,人们所以把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本质完全等同起来,所以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的全部内容,其根本原因在没有  相似文献   

3.
事物总是以现象形态存在,人们感官所感受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事物的现象。马克思说得很深刻:“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但是,人认识事物的目的不是反映和描述事物的现象,而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挚,从而作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认识的功用在于指导实践。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由于它们对事物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因而对实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经验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反映直接观察到的事实,但不能解释这些事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反映因果联系,但不能区分根据和条件,必然和偶然;它反映现象间联系的共性,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理论认识相比,经验认识是一种较低水平的认识。人类对世界以及世界各个领域的认识,在形成理论认识之前,首先形成和积累了经验认识,并用其指导实践。例如农牧业生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实践,在没有形成或掌握生物学科  相似文献   

5.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理性因素,因为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的理性思维即辩证的思维.辩证理性的迷失必然会引起是非的颠倒,价值理性的迷失必然会导致选择的失当.要高扬理性的旗帜,必须拿起质疑、思考和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新科技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方兴未艾。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历史证明,社会实践的发展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一思维方式就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逻辑,是主体在思维中反映和把握客体的方式,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途径、手段和做法。它表明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认识的过程中,如何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如何进行分析和综合,如何达到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思维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头中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不同方式,逻辑学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任何一个非单独的类概念下都必然包含相互矛盾的一对正概念和负概念,便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认识事物。当我们按照反映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标准对"负概念"本身进行归类时,出现了一个矛盾命题"负概念是正概念"。  相似文献   

8.
小说批评家叶昼和毛宗岗关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塑造,分别提出了两个美学命题:“同而不同处有辨”与“犯中见避”。 叶昼在《水浒传》第三回回末总评说: 《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最突出的一个思想就是"特色"思想,强调"特色"的重要性。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强调"特色"是遵循认识规律的必然要求。"特色"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思想。地方科学发展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为指导,同时也要善于"结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它要求刑事立法由传统的罪责刑法向安全刑法转型。后者是一种新的刑法观,其注重事先预防和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秩序。我国现行《刑法》坚持结果本位立场,恪守传统的罪责自负原则,过度追求法典化,其归责范围过于狭窄,与安全刑法理念不相适应,难以有效规制实践中出现的大量危险犯。由于许多环境污染行为所造成的实害结果一般不会立即出现而是以危险状态长期存在,其最终造成实害结果是一种必然,所以在《刑法》中增设环境危险犯对于环境犯罪的规制意义明显。我国环境犯罪中的环境危险犯设置,应采具体危险犯的立法模式;在罪过形式上,应评价对“行为认识”的罪过而不是对“危险认识”的罪过;在处罚范围上,应当承认单位作为环境危险犯的犯罪主体;在刑罚适用上,应对环境危险犯与环境实害犯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话剧创作中,以西方近现代戏剧文学为文本参照的模式剧与译编剧是重要组成部分。从时代与现实背景上看,这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当时"五四"剧作家群体主客观局限性的现实折射。从具体的创作趋势上看,基于"五四"剧作家创作热情与反映现实的可操作性的考虑,它又经历了从对西方话剧进行部分移植的模式剧向全盘借鉴模仿的译编剧的转变过程。"五四"模式剧与译编剧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对西方戏剧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为"五四"话剧的原创性创作起到了有益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傅林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02-104
一、高校扩招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定是我国政府于1999年5月做出的,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它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共同受贿作为典型受贿的一种修正形态 ,有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这种内在要求一方面来自于单独受贿罪的身份犯特征 ,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成立、形式和范围 ,历来是我国刑法共同犯罪理论中颇具争论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单独受贿罪基本构成要件的理解 ,单独受贿罪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认识分歧 ,必然导致共同受贿犯罪主体范围和类型的争议。“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呈高发趋势 ,其衍生蔓延已为刑法理论界所重视 ,加强对其类型化的分析研究既是司法实践之所需 ,也是理论研究之归宿。在共同受贿犯罪类型化理论论证的基础上 ,本文将“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区分为合作型和利用型两种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同步防犯论”是“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论,笔者对同步防犯论的原理进行初步探讨,现提出来,以就教于我国司法战线和法学界的同志们。一、同步防犯论的基本原理同步防犯论是关于在“综合治理”的整体性中,要求“上下左右一齐动手”,“各行各业协调一致”的理论。同步防犯论是推进“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的一大基本理论。同步防犯有三条根本要求:第一、要求上下左右、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对搞好治安工作的认识要完全一致,要处处着眼于积极治安,而不局限于消极保安;要事事想到长治久安,而不是临时暂安。正如有的同志提出的:“要以打击犯罪的同样劲头来抓预防犯罪。”第二、要求防犯工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哲学教材中,“前因后果”说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如说因果联系是“由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秩序在内的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基本含义都是把时间当做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如果人们对原因和结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前因后果上,那只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表面特征,还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人们在同外界事物的交往中,往往会看到一种现象之后跟随着另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间的依次交替,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因果观念。因此,原因和结果作为产生者和被产生者,确实存在着先行后继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前因后果”说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前因后果”说仅仅反映了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人们的认识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上,还不能从辩证法的高度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首先,“前因后果”说仅仅说明了由某一现象向另一现象的过渡,尽管一些教科书把这种过渡解释为一种必然的联系,但是并没有揭示这种必然联系的内在发生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把事物看做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我们在这里看到某些特性,这些特性,一部分是  相似文献   

16.
在写作中,怎样展开联想?笔者认为,联想的方法主要有七: 对比联想.即写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和这一事物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对比联想既能反映事物的共性,又能反映事物独特的个性,与写作中经常出现的对比、反衬等手法有密切关系.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的正是对比联想,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一种运气相关的知识论是值得捍卫的,亦即,任何知识都具有运气相关性,但又并非仅靠运气。这种知识论要旨如下:一方面,“知道”一词的从言用法要求我们将知识模态化,从言的知识不是必然的,也不一定是现实的,它只是可能的,这符合我们关于知识的反运气直觉和模态直觉;另一方面,“知道”一词的从物用法要求我们将知识超内涵化,从物的知识主张从而成为一种法因式本质主义主张,而非关于可能事物或必然事物的模态主张。总之,在从言层面,所有的“知道”都只能是“可能知道”;而在从物层面,所有的“知道可能(或必然)”不是模态(内涵)地,而是后模态(超内涵)地知道。  相似文献   

18.
高楼大厦,独木难支。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系统工程是异常复杂而艰巨的。如果只有结构经济这一根支柱,而没有规模经济等其他支柱的辅佐,是万难奏效的。从事物的内在联系看,结构经济反映着生产力因素的质态组合,它必然牵连着生产力因素的量态组合,即规模经济。因此,从第一支柱必然引出第二支柱。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矛盾转化,都是一矛盾向另一矛盾的飞跃,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环节、决定性关键。但是,由于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具体性,以及变化发展的无限性,又决定着矛盾转化的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7页)。充分认识矛盾转化形式的多样性,分别不同情况,按照事物本身应有的转化形式,去努力促进矛盾朝着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转化,才能达到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试图对矛盾转化形式的多样性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而且发展是核心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是核心问题,尤以经济的发展又必然要求人的发展。因此,面对ZI世纪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人的发展问题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这就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有个和平环境,而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人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和谐环境。因此,充分认识事物的和谐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和谐是一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完整性、秩序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是揭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其还处于上升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