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托尔斯泰与他所属的俄国地主阶级的传统观念决裂,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激变”,托尔斯泰主义最后成熟起来。托尔斯泰主义的产生,既与作家特定的历史、民族、阶级有直接联系,也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关系的理解等因素分不开。但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萌发、形成以及它的内涵,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与我国的老子、孔子的思想在不少之处是契合而“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艺术家的托尔斯泰,无可争议地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一个第一流的位置;作为思想家、伦理家的托尔斯泰却始终没有由于他是伟大的艺术家而取得足够的成就。伟大导师列宁曾写下七篇专论来讨论和评价托尔斯泰的思想,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托尔斯泰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不同凡响之处。本文特选取其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和讨论,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和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关联.比较研究发现,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特征,即贵族意识、忏悔意识、平民化思想、宗法制生活、道德理想主义和自然神论等主题意向在张炜的创作中均有所体现,或者说,在张炜的创作中含有托尔斯泰创作"痕迹".本文旨在借用托尔斯泰创作的思想特征来诠释张炜及其创作思想,同时阐明,在中西方文化影响方面,中俄作家在其创作中体现出了相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量史实论述了托尔斯泰“自由教育”思想是对启蒙思想家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托尔斯泰关于“自由教育”的理论,关于“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以及重视实践、重视劳动教育、重视教材建设、提倡生动活泼教学,强调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等思想,均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对于托尔斯泰接受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研究,恰恰不能从他直接接触中国诸子学说开始,而首先要从"接受前史"的研究、从复杂的接受背景研究开始.应该直溯托尔斯泰赖以接受和会通中国文化思想的根源和基础--俄罗斯传统文化中东方性精神因素,从而通观托尔斯泰极为个性化的从向西转而向东的整个精神求索过程.托尔斯泰一步步走近、进而得以接受、会通中国文化思想的过程,反映着各国文化思想之间接受和会通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彭松 《兰州学刊》2007,(9):44-47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位精神巨子,托尔斯泰一生不断探寻全人类共同幸福的理想,以"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是他一生探寻的最终结果.由于托尔斯泰深具"道德内省"的东方气质,他的道德理想学说上深受东方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在价值核心、实现途径、理想图景三个方面体现出了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与儒家学说的深刻应合.  相似文献   

7.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众所公认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分析和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一)托尔斯泰出生于贵...  相似文献   

8.
当代俄国艺术中的托尔斯泰倪蕊琴托尔斯泰被誉为思想的艺术家。由于他终生探索解脱社会苦难、追求人生的真谛,人们还尊奉他为“人类的良心”,“生活的导师”。在俄国,托尔斯泰的思想体系从形成、传播、产生影响到受批判、被冷落,而后又再度兴起,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首《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巨匠,他的一系列长篇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等,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一笔极为宝贵和丰富无比的遗产。列宁高度赞扬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创造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艺术家(《列宁全集》15卷,180页)”,并指出,托尔斯泰的辉煌贡献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他的长篇小说,内容博大精深,艺术精湛无比,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至今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并且能为我们今天丰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托尔斯泰名声之高,影响之大,虽早成公论,但是很少有人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位反对现代化的伟人能够如此深入到正在奔赴现代化之途的20世纪中国,托尔斯泰究竟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何以会发生这种影响.弄清这一熟视无睹而又十分矛盾的问题,对于探讨托尔斯泰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中的作用,探讨民族间文化思想影响的规律,思考20世纪中国文化演进的规律,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的宗教探索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由信奉基督教转变为否定俄国官方的教会 ,同时开始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的宗教探索鲜明地反映在《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的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中。托尔斯泰晚年最终形成的宗教思想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他认为消除人间罪恶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实行他的新宗教。他在世界观激变以后创作的《复活》等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新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欧洲,艺术和宗教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关系。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开始逐渐摆脱宗教,逐步走向独立和自律,并形成了一股以艺术代宗教的审美主义思潮。对此,托尔斯泰逆流而行,站在一种反启蒙主义的立场上,对这种艺术观进行了驳斥。他认为艺术离开宗教超验性的引导,只会走向堕落——沦为享乐的工具,从而不能发挥艺术本应该有的功能——传达情感从而起到联合所有人的作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在一个普遍"祛魅化"的现代世界,显得很不合时宜,但是仍具有其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的历史小说否定了黑格尔的英雄史观,但仍然坚守历史目的论的独白立场.因此,由普通个体生命的升华所构成的"历史合力"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超意志",并由此制约某些个人的否定性意志,以保证历史发展的目的性不被破坏;其次,作为个体的人被托尔斯泰从历史必然性中剥离出来,按照他的人学观对其加以衡量,从而形成另一种价值独白;而最终,历史的必然性将与人的必然性达成统一,任何个体的人虽然不能左右历史的必然性,但他可以通过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来进入历史的必然性之中.  相似文献   

15.
列·尼·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早已成为世界古典文学中的名著。伟大导师列宁在1908年到1911年间,即托尔斯泰的八十诞辰和他的逝世前后,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写了近十篇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列宁在文章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创作中的矛盾的阶级内容和造成这种矛盾的社会原因,明确地阐明了无产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对李光洙的影响贯穿了他的全部创作过程,其创作的第一时期深受托尔斯泰的批判精神影响;第二、第三时期则深受通常意义上的“托尔斯泰主义”影响。托尔斯泰对李光洙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既是使李光洙的文学创作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朝鲜得以一统天下的理由,也是导致其后李光洙创作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天才作品是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懂得并非常爱好俄国文学,曾经以不少的精力和时间阅读和研究了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在托尔斯泰八十寿辰(1908)和忌辰(1910)期间撰写的论述托尔斯泰的一组文章,在驳斥沙皇政府御用文人以及资产阶级自由派歪曲、利用托尔斯泰的同时,对这位作家作出的精辟、确切的分析,达到了战斗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他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在审视俄国庄园贵族的精神生活中得到艺术的显现。他的早期创作用脉脉含情的笔调赞赏贵族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中期创作开始对庄园贵族的伦理道德关系进行严厉的拷问,人类的情感是他判断道德善恶观的标准;晚期创作则愤怒地撕下了贵族阶级伪善的道德面纱,呼唤人间正义与平等。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在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东、西方思想文明的成果。他的艺术创作所表现的道德倾向和道德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晚年代表作《复活》是他世界观巨变的结晶,淌溢着对"仁政德治"社会的企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纯洁—沉沦—犯罪—复活的心路历程,诠释了中国先秦儒家内省、克己、力行等修身成人思想,对世人理想、目标的追求有一种警示作用,对实现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举世闻名的俄国艺术家列甫·托尔斯泰已经逝世七十多年了,但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用他那枝如椽的大笔,天才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几年俄国社会生活的图画,提出了那个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给我们留下了一分珍贵的文学遗产。不过,人们景仰托尔斯泰,痛惜托尔斯泰,重视对托尔斯泰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真正了解托尔斯泰。人们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位巨人,正确地估计他的遗产的价值,不是在他以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3-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使世界瞠目并在欧洲掀起“俄国热”的黄金时代,也不是在他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写出最佳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