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的初步治理,失业、半失业人口的剧增,就业问题则日益突出。于是,为正确认识、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机制,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观念,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对整个社会,无论是企业乃至每个劳动者,都是十分必要的。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就业机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就业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性。改革以来,我们的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转变经营机制等改革举措,但收效甚微,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滑坡。近两年,国有企业进入了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公…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失业与劳动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能否解决好再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城铝就业与失业状况1997年是“九五”计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黑龙江省在贯彻落实省政府85号文件精神,实施“再就业工程”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促进了就业局势的稳定。1.就业和失业变化情况截至1997年三季度末,黑龙江省从业人员919万人。由上年结转的29万失业人员,加上本期增加的13万失业人…  相似文献   

3.
当前,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大工程。解决得好,就能使我国的企业改革渡过难关、顺利地进行下去,就能促使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就能使我国社会安定、政治稳定。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政府采取的措施和实施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是,必须首先抓好下岗职工自身素质建设和转变就业观念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4.
失业现象是现代化大生产,特别是商品经济条件下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失业的产生,是由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的诸种复杂因素决定的,并不为现代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使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并能通过市场调节重新就业,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1986年国家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从制度建设的高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它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我市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就业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需要全市上下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城镇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充分就业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就业与失业是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失业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关键是把失业率  相似文献   

6.
失业与就业: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综观全球,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失业———这一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困扰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从西欧到东欧,从北美到南美,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失业与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创造就业机会”、“制定反失业对策”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面对失业与就业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各国不同类型的失业,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失业与贫困问题的社会政策,进行分析与考察,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为我国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决策思路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先导.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面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任务,亟需树立和强化一系列新观念.  相似文献   

8.
一、从劳动力“吐纳”机制说起长期以来,在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弊端,社会主义社会不能有失业现象的传统观念支配下,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的通常办法是计划安置,即使人浮于事,企事业单位也得按上级劳动部门下达的计划招工招干指标接纳劳动者;而当计划安排这一常规手段面对众多的待业青年而一筹莫展时,不得己的办法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于那些已被安排就业的劳动者,不管其干得好与不好,甚至于与不干,只要不违法,铁饭碗就端定了,绝无被辞退之虞。这样的实践,无疑又强化了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存在失业现象这一观念。于是,“能进不…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常志有失业是困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减少失业、扩大就业一直被各国列为保持社会稳定和消除贫困的重要经济目标。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一再忽视和回避失业问题。现在,在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  相似文献   

11.
受“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和“优化配置规律”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必然产生“失业”现象。适度的失业,是推动改革,变革产业结构,提高人口教育水平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动力。但失业率过高,将构成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引起社会经济状况的恶性循环。我国当前失业率过高,是由一系列客观性原因和可以避免的人为原因所致。人为的原因包括:就业岗位开拓不足;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再生产困难;由于教育滞后造成“结构性失业”;就业意识陈旧。因此,必须针对导致失业率过高的各种原因,采取数管齐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办法,把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现象。在我国,失业主要有经济运行中的失业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两种类型。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城镇富余职工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结构性失业突出、扩大就业与提高效率间存在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量;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输出等。  相似文献   

13.
机关后勤工作的效益是蕴涵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内的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它是检验机关后勤工作优劣的标准和依据,反映着机关后勤改革成效,直接关系到机关后勤工作的保障能力。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切实树立效益观念,在增强效益意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下功夫。要提高机关后勤工作效益,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八手。一、摒弃旧观念,向新观念要效益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新事物…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坚持全面改革”是我们长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都迫切要求建立、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新观念,克服、破除阻碍其发展的旧观念。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世界的新发展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更新观念的重要意义。为了树立、发展新观念以促进改革开放,明确应该树立怎样的新观念,观念是怎样对实践发生作用的等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经济伦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叶蓬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伦理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伦理的接合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伦理关系、伦理观念的变化,首先在经济伦理领域发生,并通过经济伦...  相似文献   

16.
失业和下岗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很突出的问题。失业和下岗人员应正确对待失业和下岗,并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争取早日重新就业。  相似文献   

17.
改革和商品经济的热潮正溶化着“社会主义无失业论”的坚冰。失业,作为非常敏感的社会经济现象,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令人困惑和忧虑的严峻社会问题。因此,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对失业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无疑是完全必要和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该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自利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国有企业发展必须强化自利观念,在此基础上,必须正确处理自利与利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的哲学思索贾秀兰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理论上的大突破,实践上的大推进,也是传统民族向现代民族演进的大飞跃。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20.
浅议大学生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从事非正规经济活动并取得收入的行为 ,当前它已成为解决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渠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将不可避免。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正视非正规就业 ,社会特别是政府也应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