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这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先秦著名典籍,历来的研究不太充分,且传统的研究停留于校勘、辑佚、考辨、注释等方面。直到近十年来,《战国策》研究才在前人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更向深广度推进,而呈现可喜的新局面。一、《战国策》的性质《战国策》由于本身内容的复杂,历代学者对它的认识就存在较大歧义。有的将它归入史部杂史类,有的将它划归子部纵横家类,有的说它实是刘向“一家之学”。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书的性质更有新说,这主要有:1.史书兼子书说。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下引同一人之同一著作或文章不复…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是一本历史典籍,但它并不完全是因为具有史料价值而被重视,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具有文学的价值而彪炳千古.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历时两千多年,但我们今天研读起来,仍感到有一股巨大的艺术魅力.现就以下几点,谈谈《战国策》的人物描写.精湛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胆识《战国策》里不少人物的胆识与品格,经常是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表现出来的.如《赵威后问齐使》中的赵威后,她的政治见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谋略浅议蔡锋《战国策》一书不仅是一部文献价值很高的历史著作与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纵横捭阖之士的谋略大全,有许多可资借鉴和学习的智谋。但在过去,学者多重视它的历史史料的价值和语言文字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它的谋略价值的总结和研究。这不能不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4.
所谓成文就是能够单独成篇的文章。《战国策》中保留的大量成文,不但具有深邃的政治思想和史料价值,在文学上也很有特色,是战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战国策》成文的文体类别比较多,其中以说体为主,另有诏令类、奏议类、书牍类、盟誓载文、祝辞、占辞等,是研究早期文体的重要模本。古人常贬《战国策》内质而赞其行文,多是针对其成文。《战国策》成文的辑录有利于对战国文学地理学作出更为准确的勾画和描绘。《战国策》兼具史书与子书的性质,使《战国策》成文在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语言学诸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且(一作“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今之标题为后人所加.《战国策》一书,自《汉书·艺文志》以之与《史记》并列,归入“春秋”一类以来,历代史志及书目大都归之于“史”部.其实,《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在史学上固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而在文学上则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其所记之事并非“实录”,真伪参半,不可尽信;而策士之辞又多拟作、伪托,这就明显地带上了“创作”的色彩,难免为史家所诟病.然而虚构和想象正是文学的特征,“史学”意义上的黯然失色往往意味着“文学”意义上的增辉添彩.有趣的是,《战国策》中那些历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重要的史料汇编,在史料学、文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学者对《战国策》的整理,可按照其整理的方式和特点大致分为汉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四个时期。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宋元时期的整理情况作些探讨。 (一) 西汉刘向整理成书的《战国策》,到了北宋,不仅流传不广,而且大量的脱误、散佚,已相当不完备了。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王尧臣等奉命校勘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崇文馆等皇家秘阁藏书时,所看到的《战国策》就是极不完整的本子。庆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一书,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起,就归入《史记》一类史书中。除晁公武《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改归子部纵横家之外,一直作为历史书籍相沿至今。与此相关,现在的文学史著作中,《战国策》几乎毫不例外地和《左传》、《国语》等一道,放在历史散文或史传文学之内。然而,如果我们把历史书籍限制在真实记载历史事件过程和历史人物言论(所谓“记事”、“记言”),而不是所有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字记载都算作史书的话,《战国策》属于史书的论断是值得怀疑的。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云梦秦简《大事记》等的出土,给战国史研究提供了不少可靠的史料。经过学者们精审严密的考据,发现前人过于相信了《战国策》记载的真实性。司马迁《史记》中不少引用了该书的地方结果明显失实,前后混乱。缪文远《战国策考辨》论证,书中不但有一些失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西汉经学家刘向的《战国策叙录》认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并非《战国策》的别名,而是刘向编定《战国策》时所依据的原始史料的名称;《战国策》一书的书名由刘向命定,该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各国谋臣策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的策书汇编。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许多种文体的影响都很大。这些文体包括:谴责小说,侠义小说,传奇小说,史类小说,赋体小说,寓言小说等。从《战国策》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战国策》的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对于后世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既是一部历史名著,又是一部散文杰作。全书三十三卷,分东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十二国策,四百九十七章。《战国策》的成书、作者和最后编订者,有关《战国策》版本情况,《战国策》的内容、时代背景和思想倾向,《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著《史记》,虞、夏、商、周本《尚书》;春秋之世本《左传》、《国语》;战国时期所取材有的多同于今通行的《战国策》,所以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班固说的司马迁作《史记》时曾采《战国策》,为历代学者所公认,直到今天从没有人对这提出过疑义、异议。所以然者,战国时代的史料传于今者,惟有西汉元、成年间的刘向所编辑的《战国策》一书;《史记》中与现存《战国策》中内容相同的竟有九十三事之多,因而人们确信司马迁作《史记》写战国时代部分是采辑钞誊《战国策》原文的。其实这个问题颇有重新探讨研究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斯1439《春秋后语释文》残卷为今存唯一之《春秋后语》注本。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残卷之价值。一、引用书籍。据前人考证,《春秋后语》取材于《史记》、《战国策》等七种书。今据《释文》,知其尚采用了《礼记》、《楚辞》、《韩非子》、《说苑》等载籍的内容。二、校勘价值。本文考出可据以纠正传本载籍之误者五条。三、辑佚价值。本文考出可藉以补以往辑佚书之阙者四条。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中的许多说辞可以视为成文,考察这些成文对于战国文学地理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通过对《战国策》相关作品的考察可以发现,战国前期文学创作较为萧疏,中后期则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当时的文人尤以魏、赵、齐、秦、楚居多,周、卫等蕞尔小国也有不少作品呈现;《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文人异地创作的情形,而不同地域的文化逐渐融通,地域特色逐渐减弱,应是中华文化日渐成熟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简称《国策》。此书非一人之作,初无定名,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卷帙也较混乱。后经西汉末年学者刘向整理、校订,依照国别,重行编辑,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国策,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左传》、《国语》之后,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名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诸子寓言多是用来表达哲学观点,在历史散文中,《战国策》寓言是时代的折射,它用来传达纵横家的政治看法。本文将《孟子》寓言、《庄子》寓言、《韩非子》寓言与《战国策》寓言进行比较分析,着重论述《战国策》寓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向《书录》所载《战国策》记事起讫年代,可考订为前455年~前203年。全面考查史籍,可推测出唐以前的《战国策》纪事下限止于汉初,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说的《战国策》载有蒯通说韩信之辞,必非讹谈。《战国策》的编定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蒯通是一个重要中介人,既不是“作始者”,也不是局外人。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的史料汇编。其中的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本文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对部分说辞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在《战国策》中运用逻辑推理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8.
“更羸”源流考陈加亮,杨振国《战国策·楚策四》中有“更羸”一词,教学中多有争议。或谓“更羸”为复姓,或日姓“更”名“羸”,或云名为“更羸”,且“羸”在有关辞书中多作“羸”故考辨如下。孟庆祥《战国策注》云:“更羸,假托的人名”。《汉语大辞典》:“更羸,...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对苏秦形象的成功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秦是《战国策》中一个刻画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战国策》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实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借助独白和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运用对比手法说明人物的前后变化,从而把苏秦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关于"战国策派"的内涵、成员、聚合、刊物、外围等问题依然模糊不清或者莫衷一是。至于它与《民族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法西斯主义、国民党的关系等等,更显得神秘混沌。因此,"战国策派"亟需得到辨析和考证。学界意识到"战国策派"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的特质,却忽视了它的流变性、阶段性的特征。同时,"战国策派"的研究仍未能摆脱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左翼思维模式。要把握"战国策派"真实的状况,必须在立场上超越、价值上突围,跳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预设框架和思维模式,回到历史现场和历史语境中,从原始刊物入手还原"战国策派"的基本史实,并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考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