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品味苦难     
唯经历苦难,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人生。这是哪能贤哲的名言已记不清了。早几年读张贤亮的《绿化树》,最近读《梵高传》,让人震撼心灵的,都是苫难,以及对苦难的抗争。苦难是把刀了,能把人的坯了雕刻得趋于人的完美,更接近于人的奉质。苦难是山痛苫、磨难、艰辛等等煎熬的。它来自于物质,更来自于精神。我们常常品味到的甜,就是苦的回报。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记忆和思想中,母亲是伟大、慈爱、忘我、无私的代名词。然而,任何一个形象都是多姿多彩的,这也正体现了人类性格的多面性和矛盾性。母亲的变态与扭曲有人类发展中集体无意识的积淀,更有社会的种种压迫与不公、苦难与罪恶造成的影响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们如今正处于一个充满压力的时代,无论你是在职还是退休,年老抑或年轻,都会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来自家庭、工作、社会、环境和自身等五大因素。其实有压力很正常,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应对,怎样使自己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去化解压力。压力是一种让人紧张、不舒服的感觉,生活中,场景、氛围,还有发生的一些人和事,都会导致个人产生压力,但是最主要的是内在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代的混乱与苦难向每一位正直的现代智识者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对此,“中国新诗派”以心灵的诚挚和坚忍迎接挑战,用心灵的成就——诗的创造,顶住挑战——来自苦难生活的压力和诗坛伤感浮嚣诗风的侵扰,他们因此打通了进入里尔克诗学世界的通通.即如当年有人指出的,“十四年间希特勒独裁政权对于德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摧残使我们对于本世纪德国文学的成就淡忘得已经长久了”;“中国新诗派”的年青诗人们以接受“真正  相似文献   

5.
民族苦难与文学的空白——在剑桥大学东方系的讲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关于苦难的文学书写.也因而所在多有.在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古拉格群岛>;在拉美有<百年孤独>;在美国有<根>;在欧洲有<悲惨世界>和<变形记>.可是,在中国,面对民族的苦难,我们却没有充满作家个人伤痛的深刻思考和更为疼痛的个人化写作,没有写出与这些苦难相匹配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的局限,也是中国作家和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民族苦难历史的伤痛和内疚.  相似文献   

6.
读者网站     
辞旧迎新最有趣 新年的钟声敲响,迎春的鼓点激荡。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耳边响起60年前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的名言:“新纪元来!新纪元来!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做出一点有益于人类的工作。”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20世纪是一个苦难与抗争的世纪,又是一个复苏与奋起的世纪。中国人民毕竟站起来了,并且找准了自己的路。在这条路上,12亿儿女正以沸腾的诗情和严整的方阵,作急起  相似文献   

7.
《可乐》2006,(10)
知道我们的生活有多糟糕吗?也许忙碌的都市人根本没空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生活,于是我们特此做了一份都市人生存压力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生活得并不好。这个"不好"并非源于物质,而是来自精神。在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面前,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放不下:害怕工作做得不如别人好,担心领导挑剔自己,害怕客户突然翻脸……  相似文献   

8.
一我们终于到了二十世纪的终点站,在这地点我们沉浸于感慨万端的回想中。二十世纪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的繁荣的时代,但是同样不能隐藏种种灾难。不必说两次世界大战,还有多种多样的动乱,例如韩国战争、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非洲各国的内战、中国文革劫难等等。不胜枚举的劫难给人类刻下了深深的创伤,那块伤痕好像化石似的,潜藏在二十世纪那么深厚的地层里,也埋藏在人类那么深沉的心窝里,我们有意无意地触动那段层面时,都显出了人类痛苦的记忆石片。若果我们可以把二十世纪叫做“人类苦难期”,这无妨说“苦难期化石”。高国藩的…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约菲的《一个没有以色列的世界》一文引起《外交政策》读者和传媒的广泛关注。在本专辑中,来自美国、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思想家剖析以色列这个犹太人国家的引起争议的行为,并辩论以色列究竟是中东苦难的根源,还是方便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0.
苦难,是一般人都不愿承受的。而在俄罗斯,人们对苦难似乎具有一种独特的偏好与喜爱。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这种敬畏渗透着一种对于世界与人类和谐与完美的信仰与追求。越是苦难越渴望完美与救赎。本文从有着独特思想魅力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出发分析了俄罗斯人独特的苦难观。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野草》中最终并没有通达佛陀所说的悟的彼岸,而是仍然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这是鲁迅与佛陀的最大不同。如果说佛陀的超越是对于涅槃寂静的执意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向上超越”,那么,像鲁迅这种执意活在人间,在无物之阵中一直战斗到死的超越,则可以称之为“向下超越”。虽则鲁迅与佛陀在最终追求目标和超越模式上是根本不同的,但是在其他三个圣谛,即“苦谛”、“集谛”与“道谛”上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乃至相通。从鲁迅与佛陀的相同之处,我们看到的是鲁迅与佛陀的精神相遇,而从其不同之处,我们看到的则是鲁迅与佛陀各自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叔本华更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13.
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大都比较独立、勇敢甚至彪悍,所描摹的大自然充盈着灵性和神性,这一切生动地诠释了其生态女性主义的大格局,解构了被异化了的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压迫与被压迫、主导与被主导、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关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认知。莫言“脚踩大地”的生活阅历、“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情怀、经历的社会文化运动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其对大地伦理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审视。莫言的作品探讨了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把中国文学的气度推向了世界,增强了国人的文学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卖淫女是危害性与被害性的同一体 ,但是人们往往只是看到卖淫女的危害性而忽视其被害性。实践中 ,卖淫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我国一些城市中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卖淫女的犯罪。目前应该重视卖淫女的被害性 ,加强对卖淫女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论人生厄运     
厄运是相对于幸运而言的,厄运造成痛苦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对厄运造成痛苦的根源,应该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来探究,由于人所生存的环境不是单一性质的,而是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所以,要进行系统的具体分析。厄运对人生的作用有二重性,应该正确面对,实现理性升华。  相似文献   

16.
徐渭的精神痛苦曾得到三次弱化 ,与此相应其散文的情感基调发生了从“悲愤”到“悲哀”的转变。由于痛苦在每一次被弱化的同时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得到相应的强化 ,“悲”始终构成其情感中的一贯性因素。“愤”和“哀”在内含和指向上表现出明显不同 ,分别构成其前后期散文的支配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清官文学的成因是现实苦难的显影、民众诉说苦难心理以及文人拯救苦难情怀三者的合一。通过清官文 学的成因分析表明,清官文学的产生完全是文学自身生态机制作用下的结果。清官文学的合理价值集中表现为 它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是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党所肩负的伟大任务的客观要求。要正确认识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19.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悲剧的本体。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意志本体导致了人生必然的痛苦。把人类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叔本华指明了两条拯救途径。一条是艺术拯救途径,另一条是伦理拯救途径。艺术拯救只是暂时性的,伦理拯救才具有永久功效。悲剧兼具了这两种拯救功效。叔本华指出了悲剧拯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他的意志本体论导出了他的悲剧因果悖论,同时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萌芽出了现代审美本体观,以上这些使得叔本华的悲剧拯救具有了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