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谏果回甘》是岭南晚清著名的民间小说家邵彬儒一部重要的圣谕宣讲小说集,其围绕康熙颁布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的《圣谕广训》讲说善恶因果报应之故事,生动展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风情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岭南社会风貌的写照。通过对其内容尤其以吸食鸦片和卖猪仔现象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岭南历史与社会。  相似文献   

2.
日本平安朝时代佛教盛行,信徒众多。往往笃信因果报应,厌恶现世,憧憬极乐净土。这种思想深深地浸透于文艺作品之中。本文从《源氏物语》出发,探讨作者的宗教思想特别是因果报应学说,弥陀净土信仰对其作品主题形成、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及风习描绘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明清人情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因果报应,原本是佛家用来解释世界,说明世界上的一切关系,并以之支撑其宗教体系的宗教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均由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构成,而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必然地会导致相应的后果。这当然是带有浓厚宿命观念的唯心主义理论。因而许多批评者对明清人情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此类因素一律加以否定。但却失之简单化。综观明清人情小说,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存在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借助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说教,其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情世态,如《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等。前者主要以吴月娘…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明显而普遍的。长期以来,由于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佛教抱有很深的偏见,认为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消极的、有害的。因果报应思想对《金瓶梅词话》同样有着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安排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等诸多方面。总体上来说,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金瓶梅词话》的影响是积极的。与性描写一样,因果报应思想是《金瓶梅词话》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正视它,并予以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晚清皖籍文人方濬颐的《梦园琐记》多记别人讲述或亲见亲历之事,其中奇闻异事、神鬼精怪、因果报应故事占据较大比重.全书内容丰富,文笔简练,篇幅短小.根据胡应麟所提出的“姑举其重”,即以一部作品题材内容和功用的主要侧重与倾向来确定其归属的分类方法,虽然《梦园琐记》中有相当的“非小说的笔记”成分,但并不影响其“笔记体小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6.
《子不语》是与《聊斋》、《阅徽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的奇书,在内容庞杂的狐、道、鬼、怪之流和奇谈怪论的故事中,不难发现作者对因果报应思想的理解,并可从中窥见当时民间对果报信仰的真实情况,其有别于正统佛教信仰,兼容儒道两家思想的庞杂体系.因《子不语》内容繁多,特选取孝道、雷神信仰以及鬼索命三个方面来分析民间信仰对佛教思想的选择性吸收与摒弃.  相似文献   

7.
《了凡四训》的民间伦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指出《了凡四训》是明代影响很大的一部劝善书,思想倾向的学派综合性,思想内容的民间实践性、论证方式的迷信与理性相结合是其伦理思想的一般特点。其民间伦理思想的内容主要是:福善祸淫、因果报应的民间人生伦理信念,"诸善奉行"的民间善良意识,"改过""谦德"的实践道德。  相似文献   

8.
与其说因果报应是一种望梅止渴式的自慰,毋宁说是现实伦理世界的折光.对《说岳全传》的因果报应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醒世姻缘传》至今仍被学术界误解为一部宣扬因果报应、伦理道德,因而思想消极的作品。本文认为:因果报应只是贯穿两世姻缘的结构线索,阴阳颠倒则是全书描写的重要意境。作者是反笔而写人情、颠倒而论男女的,他把封建社会男人欺压女人的种种非刑,颠倒过来交到受尽非刑欺压的女人手中,让其以男人欺压女人之法还治男人之身,让男人亲自尝尝女人所遭受的不近人情的痛苦,以期达到鞭挞封建伦理道德的目的。《醒世姻缘传》是部有着积极思想价值的杰作,学术界应确认它“说部中五名内的大小说”之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初潭集》成书于万历十六年(1588),此时六十二岁的李贽在学习、研究儒释道三教的过程中已形成了稳定的特有的宗教情怀。《初潭集》反映了李贽三教合一、因果报应、宿命观、超越生死和出入世间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1.
关于聊斋俚曲究竟是戏曲还是说唱的文体问题,历来学者意见都不统一.在充分考察聊斋俚曲本身的演出方式、话语运用、回目设置、音乐曲调以及时人对之的称呼的基础上,认定聊斋俚曲的文体为说唱体.只有明确了聊斋俚曲的文体,才能更进一步把握其审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占有资料相当丰备,站到了该研究的学术前沿;擅民间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之长,从细处着手,连类比附,使《聊斋》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该书与密教相关的问题可以补充发挥。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渔洋老人为《聊斋志异》的《题词》,揭示了作品的"总体特征"。百年之后,余秋室之佳《序》,有如《题词》之注脚,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发挥了《题词》的思想,指出了《聊斋志异》何以"厌作人间语"爱听鬼唱时"。而这一点,作为《聊斋志异》的思想与艺术的"总体特征",正体现着文学的"独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辞赋从赋的高堂华屋走向世俗民间。蒲松龄以其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叙写民间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对底层深入骨髓的体认和关怀,并将役使鬼神、抒发孤愤的聊斋笔法与香草美人以寓忠贞的屈骚传统完美结合,在香花幽草的灵异世界里雕刻出人间社会的微缩景观。其语言收放自如、雅俗共赏,生动热闹的俗世场景在相对凝固的赋体中自由跳动,由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精变:《聊斋志异》与《西游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从形象的美丑、类型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来比较《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精变的异同 ,并探讨精变产生的源流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男女爱恋的众多故事中,有着形态各异的审美情趣,在情爱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众多差异.从其择偶标准入手,可窥探蒲松龄生活时代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在创作该小说集的过程中,除了吸取传统的诗词歌赋、史传文学、文言小说的营养等因素外,借鉴和吸收通俗文学尤其是宋元话本小说的营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试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艺术形式三个方面论述宋元话本小说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以此说明蒲松龄是一个兼容并蓄、广收博取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中 ,有近 1 /4的篇章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婚恋。这些情爱婚恋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对知己之情的渴盼和礼赞 ,这是作者屡遭生活蹉跎 ,屡受人生磨难 ,期盼自身价值得以确认的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20.
对比作为一种美学原则、一种艺术构思,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考察分析。本文主要从整体对比、前后对比、正反对比、多重对比、主次对比、平行对比等几个方面对对比原则在《聊斋志异》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