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反传统是五四启蒙的手段。其实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道统的否定,即否定孔子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学统的解构,即改变传统学术以儒家经学为中心,以史学、子学、文学为附庸的基本架构;三是文统的革命,即结束言文分离的局面,改变文统与封建道统的内在关联。五四反传统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断裂,但造成一些历史难题,尤其是民族认同的难题和文化重建的难题。在肯定五四反传统的意义的同时,不应回避其留下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宇宙天道层面的“元气”看似玄远,但在黄宗羲这里却有着切近的现实语境和思想理论内涵,具有易代之际的时代文化特征。黄宗羲在诗学中论述的“元气”,意在强调主体性情。黄宗羲诗学中的“元气”以主体的政治立场、道德意识、学术理念为归旨,其中具有阳刚之气的风雷之文与黄宗羲的处世策略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3.
甬上证人书院是黄宗羲面向浙东文士讲学的教学平台,也是他由抗清斗争转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交流平台。黄宗羲通过证人书院讲学和交流,推动了浙东学派的繁荣和兴盛。浙东学派不仅学术成就突出,而且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也颇有特色。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浙东文派的理论生成和创作实践也与证人书院关系密切。证人书院为浙东文派培养了大量稳定而交流密切的文学人才,即便是讲学活动中止后,依然如此。证人书院的学术导向和文学教育极大地推动了浙东文派重构文学与经史之学的融通,文学思想和创作具有鲜明的“儒者之文”与“文人之文”的中和特色,不仅有力地批判了明“七子”的模拟之文,而且具有强烈的经世观念和主体意识,为清代文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谢翱在宋末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文天祥,而与谢枋得并列,号称"南宋二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问的"至文".其散文内容以游记为主,在寄情山水的同时,往往也流露出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及对元朝统治者的愤慨;艺术上接近柳宗元,善于叙事,言简意丰,时作描绘,极尽情致,风格峭劲崭拔,与其诗风有部分相似之处,但在语言上灵活秀丽,洒脱无羁,少有诗中的沉郁悲凉.  相似文献   

5.
东林学派和蕺山之学同为明末理学之显学,在明代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的最后五卷,设置《东林学案》和《蕺山学案》,分别对东林学派与刘宗周的学行及学术思想作出论述。这些论述主要围绕其为东林学派正名、论东林学派对阳明学的批判与调和,以及高度赞扬蕺山之学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既有黄宗羲对儒家士大夫学者胸怀家国、内外兼修等高尚人格的无比崇敬,也有黄宗羲对东林学派与蕺山之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同时也体现了他扬"心学"、抑程朱理学的学术倾向。黄宗羲的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实现了对明代理学后期发展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文章选本系列的编纂与传播,是桐城文统的建构及发展的主要依凭.桐城三祖选本初步建立了由归有光上绍唐宋八家,溯源两汉、先秦以至六经的文章统系.棢城后学选本根据创作发展需要,适当调整了古典文系的取范重点,并将桐城派大家置入文统序列之中,重点发展了棡城文系.虽然桐城文统是桐城派号召后学迭相祖述的依仗所在,但也应看到桐城派借助选本建构文统时也带有强烈的宗派意识,难免产生门户之私和排他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吕留良之交恶是清初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购买澹生堂藏书即是两人交恶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祖望对此事经过论述甚详。但全祖望是黄门后学,偏袒黄宗羲而贬抑吕留良,所述经过谬误颇多。后世学者有承袭全氏之误者,亦有滋生新谬误者。本文从原始文献出发,通过严密考证,力图还原黄、吕交恶的真实图景,也试图阐发交恶背后的性情之争与学术差异。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献检索、田野调查、分析与归纳等方法,对彝汉翻译实践中需要翻译的彝语文名词术语进行界限范围上的界定 和来源出处上的厘清;对彝语文名词术语汉语文翻译的历史脉络和实践状况进行梳理和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民族 工作主线,对彝语文名词术语汉语文翻译实践的启示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元初北方散文复古之风的发生发展尚缺少深入探讨。元初北方元好问、郝经、刘因等人在批评金代散文虚浮文弊的基础上,力倡古文,重建了唐宋以来的文统,掀起了散文的复古之风。探讨元初北方散文复古发生的内外动因,把握复古理论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和超越,发掘元初北方散文复古实践的特点,有助于准确认识和理解元初北方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活动,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与道义责任。  相似文献   

11.
黄建国的小小说有着独特的感染力.他的短篇小说集<谁先看见村庄>在梅庄这个处于中国现代性进程的文化空间中,展示了一个关于"存在"的多元化"寓言"世界,显示出"入乎其内,超乎其上"的写作立场和对现实品格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禅宗核心是追求“心性”、“顿悟”,且孕育着“脱俗”、“重韵”的美学思想.黄庭坚的书学思想及艺术观点深受禅宗中悟道思维的影响,这是在“韵”的文艺观下所体现的一种“脱俗”思想,并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领域中,包括审美思想、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显然,“脱俗”成为黄庭坚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  相似文献   

13.
战国全燕世所筑障塞释考@徐德源$辽宁大学历史系!辽宁沈阳110036~~~~~~  相似文献   

14.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上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系统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组与古本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合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古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15.
清初学者黄宗羲晚年撰著的《宋元儒学案》属未定稿。他从理学之儒观念表述宋元理学的宗传历史, 计完成三十一个学案, 并有数十则关于理学家为学宗旨和理学问题探讨的案语。此稿经其季子黄百家的补充纂辑, 是为“黄氏原本”。全祖望对此著进行重新编订和修补, 即是今传之百卷本《宋元学案》。全氏修补本完全违背黄宗羲原意, 未贯彻理学之儒的观念, 致使此著芜杂散乱, 淹没了原本之学术水平。因此, 按黄宗羲的观念与体例恢复《宋元儒学案》之“黄氏原本”应是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 "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 ,但他为诗之本意以及他的诗歌的实际影响超出了“诗界” ,却往往是人们所忽略了的。黄遵宪“诗界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 ,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是一位启蒙思想家、革命政治家和教育家。兴教育、开民智才是他的“诗界革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原则,这与儒家传统的"民贵君轻"说法有根本区别;他明确指出,"官者,分身之君也",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君臣观;他称一家之法为非法之法,而真正的法是天下之法,具有国家宪法的性质;他还提出要"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具有现代议会的某些功能.这些都表明,黄宗羲的社会政治的思想确实具有民主性,他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朱敦儒词中多"酒"。"酒"承载着词人浮沉不定的生命历程和价值取向。词人以"酒"为媒介,吐露心迹,寻求解脱,抒忧生忧时之情,发高蹈闲适之致。本文以"酒"为切入点,通过对"酒"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质的阐释,以期管窥词人悲剧人生的深层社会根源及词人爱酒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