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属于初次分配范畴,价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影响初次分配活动。再分配需要针对初次分配出现的不合法和不合理现象予以税收调节和转让支付。为了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再分配必须与初次分配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技术商品的价值形成的特点,系统地分析了技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并探讨了技术商品的价格原则及其价格的计算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对其产品的定产权越来越大,原来单一的计划价格将逐步改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市场调节。怎样利用价格机制,合理制定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对于增强企业活力,搞活流通管理,促进市场繁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这又是一个关系城市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因素复杂,涉及面广,很有必要作一些理论研究。本文解剖价格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断面,仅对工业品定价方法作如下探讨。一、价格形成的因素分析马克思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的基础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在这两个基本因素中,使用价值是第一位的,没有使用价值,必定没有价值;反之,没有交换,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价格仍然要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必须大体上符合或接近价值,这是目前在关于制定计划价格的依据的讨论中比较一致的意见。但在制定和调整价格时要不要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这个问题还有争论。我认为,在订价工作中只有辩证地处理好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才能使计划价格真正发挥它作为经济核算工具和促进生产发展杠杆的双重职能的作用。谁都知道,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著名原理是我们处理计划价格问题的理论根据。但是在实践中,价值是无法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可以理解为主客观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能够成为价值实体的前提条件,只能以劳动价值作为交换活动的价值依据。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是使用价值的主观表现,它在均衡价格的形成中只起着限制条件的作用,均衡价格的本质是在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是最大效用劳动情况下的长期最低机会成本,因而是产品劳动价值的主观反映。因此,遵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科学地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用部分,全面揭示和描述经营价值的客观根源与主观表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市场客体必须具有可予以市场化的一般属性, 那就是作为市场交易物时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转化形式———价格等性质, 会计市场客体也不例外。不过, 作为不同于其它市场的特定市场, 其客体在商品属性方面就会有不同的特征表现。本文认为, 会计市场客体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征表现有: 存在形式的隐含性与个体之间的不可比性、使用价值与价值补偿的兼得性以及不同主体对同一使用价值的共享性。在价值方面的特征表现有: 活劳动对价值决定的主导性、效用价值对价值的巨大拉动性以及效益价值与风险价值的存在。在价格方面的特征表现有: 劳动价值决定的成本价值基础、效用价值决定的交换价格弹性以及价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计量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使用价值”范畴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起点范畴;其次,使用价值范畴也是劳动二重性理论的起点和基础;第三,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理论的重要范畴;第四,使用价值是表达价值规律内容的基本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不理解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而不理解使用价值范畴,也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8.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怎样理解、度量物流的价值,是物流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从劳动价值论的范式出发,物流创造使用价值;从效用价值论的范式出发,物流创造价值。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物流价值的来源有多种,即劳动、资本和自然力。物流价值量的下限可以借鉴客观效用价值的思想以生产物流的费用计量;物流的主观效用价值量或是用社会物流的物流价格度量,或是用企业物流的地点价值与时间价值之和计量。  相似文献   

10.
关于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通常所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是就各种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是一种理论的抽象。现实的市场经济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并有其特殊性的。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在一起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二重性。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们分析市场经济也必须从使用价值与价值二重性入手。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是生产资源的…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而通过利率变动可以有效地调节房地产价格。基于房地产二重性的分析,通过对1998—2009年实际贷款利率与全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探讨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森林资源定价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分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二重性,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统一体,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变量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其次,探讨了天然林、人工林以及森林生态服务的定价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森林资源的交换价值或价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和森林的稀缺性共同决定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即所谓商品价值二重性.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自八十年代初,国内哲学界将价值从经济学范畴中"解放"出来,试图建立独立的哲学价值学体系以来,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学说,便与价值学发生了密切关系.本文试图从新的路径探索哲学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联,提出与商品价值二重性相对应的文化价值二重性命题,将商品价值纳入到一般价值学中来,以建立符合社会科学原则的现代价值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这个目的的达到是建立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交往变成普遍交往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世界历史的角度,突破了传统的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二元理解的方法,提出了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四分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结论———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一元化的哲学理论思维的影响,自古以来哲学一直陷入在一元论的困境之中,哲学史变成了一元论的批判史、变革史、替代史、转向史,哲学也不可避免地给人呈现的是其言语不真、不实、不定的面貌。哲学研究必须转变理论思维方式才能改善哲学研究的难为处境。在确定服务于人的生活为理论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哲学理论思维应该超越一元化思维而采取三元化思维的路径,从而建立“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生命观、三元人观和三元价值观。三元价值观的建立,为价值论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可以避免人们在一元价值观和二元价值观面前的迷制,为理论联通生活开辟了较为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价值论研究所迫切需要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价值中心论顾名思义强调以价值为中心,证券投资理论中的价值投资理论即是这一理论的反映,主要观点认为股价应该围绕基础价值上下波动.而博弈的观点却认为只要博弈双方认为股价还有上涨(或下跌)的空间就会继续追涨(或杀跌),而不是以基础价值为依据.文章主要阐述并演示两种理论在同一市场环境中如何共存并且相互作用,二者的关系主要通过股票价值价格体系这一载体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7.
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理论的哲学背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斯东·巴什拉的梦想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精神价值。科学认识论和想象哲学共同构成其梦想理论的复调哲学背景。在科学认识论中,“非连续性”和“瞬间直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梦想理论的研究;在想象哲学中,巴什拉通过诗歌意象本体论重建起想象与感知的关系,即想象先于感知而存在,并提出了梦想的形而上学:我梦想,故世界象我梦想的那样存在。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论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受体二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传播学理论和企业文化理论 ,论述了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受体二重性的问题。通过对企业文化传播中的主受体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了企业文化传播的内传播二重性和外传播二重性 ,及其主受体互换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