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判断和选择有重要影响,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的“间谍”。异质种群通过融入网络环境、策划舆情事件、控制舆情传播,在舆情信息传播的源头、过程和反馈三个阶段,对政府、学校和官媒等进行抹黑、构陷,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消除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从舆情信息生产、传播和结果三个维度构建起源头管控机制、过程监督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强、现实性强、传播快速、影响深远等特点。为提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能效,增强突发事件应对的主动性,需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政府决策的过程和机制。文章从网络舆情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决策的过程,并以实际发生的案例剖析了一个决策周期内的直接治理和间接治理两类十种治理行为;分析了决策与网络舆情情感、语义和传播范围的关系,设计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三维决策矩阵。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舆情空前高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日渐凸显。网络舆情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群体性冲突的形成发展机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就是一种从网络民意到网络民怨再到网络民愤的过程。因此,如何针对网络舆情与群体性冲突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控、引导和回应机制,提高群体性事件的情绪疏导和矛盾化解能力,成为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舆情研究是舆情研究中一个新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向舆论的转变以及与舆论之间的相互转换,扩大了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影响力.研究和认识网络舆情与舆论之间的转换,其重要意义是发现和应对这个过程的影响或后果.这种影响,既来自舆情或民众社会政治态度在内容上的合理性,也来自它转化为舆论后所形成的对决策者们的更大约束性.此外,对网络舆情与舆论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于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它是社会发展脉络中公众社会态度、思想波动、价值取向和评价结果在网络上的投影,是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网络上的话语和情感表达。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络公众,客体融合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网络舆情客体受主体的影响,主体反过来也受制于客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关键在于网络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和态度。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应在善治理念下加强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事关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但多发的网络舆情为高校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和高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主体,着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以两所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对比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的处置机制,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帮助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使涉税舆情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有了重要条件。税务机关处在行政执法、服务于民的基层一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对某些事件介入处置不及时,或者措施不当等原因,被网络关注,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如何研判和应对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消除网络舆情对税务机关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监督下提高税务部门的执法公信力,是基层税务机关必须深入研究,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舆情正成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在此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解读了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干部理念偏差、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的缺失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层政府应转变社会管理理念,重视对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加强网络规制的建设以及健全信息公开和官员问责制度等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以期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并非事件在网络上的简单映射,其掺杂了与社会背景因素相关的情绪、倾向和立场。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形成和爆发阶段,其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网络";在网络公共事件形成爆发之后,政府的应对、当事者的行为表现等因素又会被网络聚焦,这时其舆情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过程性助推因素+网络"。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失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件的特殊性与社会问题的普遍性、资讯的泛滥与诉求的堵塞、"体制性迟钝"与社会情绪的敏感、"搞定管控"思维与"搞大扩散"意识、操弄"真相"与制造谣言,这些相对的因素要么重合叠加,要么反向撕裂,造成舆情的失真与变异。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治理是一个去除连带因素、打破风险发作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事论事,还原真相,还原是非,是平息事件、释放风险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情绪驱动是引发网络舆情演变的重要因素,了解网络舆情演变的情绪机制,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预防网络舆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情绪认知理论,提出从网络群体的感知偏好、网络媒体对舆情信息的精准推送、网络群体情感偏好与推送文章的情感匹配等方面分析网络舆情演变的情绪唤醒机制,并从情绪的启动—扩音—极化的过程了解网络舆情演变的情绪发展过程。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情绪具有轻信和易受暗示性、简单推理、夸大想象等特征,呈现低阈限情绪启动、道德审判情绪凸显、角色期望情绪增加等风险。结合上述分析,从情绪启动的预防、情绪扩音的引导和情绪极化的处置三个方面提出网络舆情演变的情绪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模式及舆情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其特有的传播模式,而网络舆情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以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发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两起刑事案件,由于舆情变化引发群体性事件.分析事件发生后的网络舆情变化及对事态发展的影响,总结和反思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经验教训,对构建和完善切实可行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如果做好党的网络舆情工作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波及范围广;有着广泛的社会参与;极易转化为实际行动,造成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网络舆情的以上特点使得党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时面临如下挑战:价值观多元化对舆论正面引导形成冲击、媒体传播技术发展为党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深刻变革、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工作能力尚有欠缺。加强和改进党的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是积极应对,保证权威信息的发布;引导群众理性,制造正面舆论环境;完善互联网平台的舆论惩戒机制;针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对群众进行适当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下,网络舆情空前活跃,大众对民生、贪腐、道德等社会热点高度关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与倾向也显现出来.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网络空间中消极情绪的蔓延,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这是网络舆情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了行使话语权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真伪难以甄别、网络空间非理性情绪急速蔓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作用,网络舆情反转现象层出不穷、绵延不绝.以戈夫曼的框架生成和社会心理学的群体极化之理论视角为切入点,剖析了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的发生机制,并由此提出"多方参与、多元互动、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进而推动良性网络社会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有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传统媒体落后于网络舆情的发展,沦落为网络媒体的"跟随者"。实际上,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网络舆情是各方力量共同建构的结果,传统媒体作为建构主体之一,拥有着信源、专业化以及权力等优势,在网络舆情建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舆情建构功能包括识别舆情、设置议题、二次把关、动态平衡等。舆情建构功能的"再发现",有利于完善对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功能的认识,重构其媒体价值,并为舆情引导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城市发展与治理理念的全面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带来了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城市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善,也给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及信息处理能力三个方面。为了使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适应智慧城市理念发展的新要求,政府有必要转变其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主题演化是网络舆情演化的重要形式,它是一个网络舆情要素的概化过程、主体活性增强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多主题的竞合过程.主题演化既受到网络舆情核心要素的影响,也离不开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主题演化的预警要综合运用定量、定性测量技术,预警指标主要包括原主题的变异水平、外在催化水平、他主题的拉引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网络舆情主题演化预警信息工作系统,包括信息捕获与提取模块、分析评估模块和结论通报模块.  相似文献   

19.
对基于谣言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分析,揭示谣言与网络舆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公众和政府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关注基于谣言的网络舆情的重要意义。基于谣言的网络舆情应对,通过树立三种意识、搭建三个平台和构建三个环境的方式,实现多角度分析、多方面力量融合的系统性监测与管控。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掌握用户观点传播规律,尽早地发现潜在的引发大量关注的用户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现象,理解人们的心态活动、社会的暗流趋势,为舆论监测和突发事件预警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测度网络舆情子场各受众观点群落的认知能量,能够获得舆情场内场点携带情感倾向性与强度,并基于网络舆情场强度测度来识别网络舆情场的极性构建"舆情认知指数模型",分析网民对不同事件的情绪变化、态度偏向等,从而能够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网络舆情场域内全体受众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最终网监部门根据网络舆情场不同的人为演变状态而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