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由国有企业构成的国有经济对我国经济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是要转变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可以概括成“两高、两低”.“两高”即国家通过高的投资率,实现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实现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企业规模扩张.“两低”是依靠  相似文献   

2.
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主流思路实质上是一种“外部人”模式 ,它忽视了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方面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 ,与“外部人”相比较 ,职工更有积极性和信息优势去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为了充分发挥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上的作用 ,应有国有企业职工持股这一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理论梳理,以及国有企业对全国及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可以明晰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发展现状。以甘肃省省属国有企业L集团为例的分析,将得出以下结论: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不光要在“生产端”追求技术上的新方法、新概念,更要在“要素端”突破制度上的老问题、旧症结;要在土地、资本、劳动等最基础、最根本的要素市场上,把那些真正束缚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行地毯式的摸排和破解;只有把工作往深里推、往实处做,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能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退出”问题是当前经济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应否“退出”,在什么样的范围内退出和怎样退出,提出个人的看法。文章认为“退出”有其合理性,可以把配置失效的国有资产置换出来,并使优势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但有其界限,国有企业全部从竞争性行业“退出”会使国民经济处于瘫痪状态.不适应我国的国情。应该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亏损。文章指出.“退出”要通过市场进行,“退出”的是不良资产,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是为了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向优势高效企业,向基础产业部门“进入”。使国有资产在不断的“退出”和“进入”的循环升级中达到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中华魂》2022,(9):41-45
<正>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这为国有企业在新时代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问题上提出了两个重要方面: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利用股份制形式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能力。“三改一加强”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革已走过了20年,在这20年中我们从“抓大放小”“放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结构调整”,可谓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关阶段,所涉及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理顺国有产权,必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入手,分析成立国资委的意义,谈谈如何更好地监管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8.
内部人控制和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到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的过程。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普遍呈现出“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特点,这是现实国有企业改革的起点。国企改革的下一步应是逐步消除“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的国有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安排的所有权改革,而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干部群众关心议论的重要话题。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党的十五大报告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强调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这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之所以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步履维艰,重要原因在于其所有制形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并且指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干部群众关心议论的重要话题。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党的十五大报告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强调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这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之所以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步履维艰,重要原因在于其所有制形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并且指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有企业在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的“内部人控制”具有明显的事实特征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产权单一 ,国有产权的所有者形同虚设 ,同时对经理人员的监管乏力 ,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是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认为明确、深刻的认识始终是改革最迫切需要的资源和最强大的动力,并结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在分析国有企业及其改革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战略,指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应重点抓好“退”、“调”、“改”、“管”这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义利观。国有企业一方面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的精神动力、追求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义利观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基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国有企业内部企业人个体与企业集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追求“利益”要以“道义”为原则。基于“仓廪实而知礼节”命题,要克服假言判断的误解,从综合判断的角度出发,把“仓廪实”和“知礼节”看作是并存关系,从而实现国有企业“义”和“利”并重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4.
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到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的过程。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普遍呈现出“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特点,这是现实国有企业改革的起点。国企改革的下一步应是逐步消除“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的国有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安排的所有权改革,而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两面性,即一方面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其行为、目标又与市场机制不完全适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人格化”的所有者,难以充分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内部控制人”,因而国有企业效率的改善是有限的,总体上不能与非国有企业相媲美。因此,在国民经济中保持较大的国有经济比重,不能“长入”市场经济。笔者主张,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我们可以在国有经济的功能和数量方面找到一个均衡点,将国有经济限定在特定的领域,保持适当的比重。今后对国有企业应分类指导,实施有限度的“非国有化”。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宜办成国家独资公司,这类企业以实现社会目标为首要任务,其改革主要是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经营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宜选择国家控股的股份制模式,适当吸收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并向非国有经济开放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门;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从长期趋势看应逐步退出,其中大中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向股份公司过渡,国家不一定要控股,而中小型企业则通过多种方式实行完全的非国有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中揭示出国有企业“转机建制”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并从宏观方面就政府在国有企业“转机建制”中如何进行分类指导和自身的改革、微观方面国有企业如何做好强本固基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世” ,将给国有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国有企业为应付“入世”的挑战 ,关键是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而现实状况却是 ,国有企业总体素质不高 ,竞争力不强 ,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必须以“入市”为契机 ,努力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全民所有制只能采用国家所有制形式”,是当初我国建立国有企业的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 ,也是当前我国流行的几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共有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全民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可以分别存在 ,而不必合二为一或相互取代。因此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宜按照国家所有制企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分开的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从“增量改革”到“质量改革”的发展过程 ,所谓“质量改革”即是通过国有企业进行的战略性改组、兼并、联合等形式搞活国有企业。本文分为三部分 :一、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的运行 ,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的国有企业的运行。二、政府主导型企业兼并。在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兼并是由政府推动的 ,政府作为企业兼并的行为主体有着深厚的体制基础。三、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兼并中的政府行为 ,即国有企业在今天兼并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指出转轨时期社会主义政府之所以有必要“退出”,主要是因为政府如不“退出”,首先要承担很高的监督成本,其次难以避免因维持与国有企业的隐合约而承受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当“退出成本”低于监督成本和维持合约关系带来的长期利益损失时,社会主义政府的“退出”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在转轨时期,政府高退出障碍直接导致产业市场高退出壁垒,结果是加剧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