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县曾侯乙墓内出土有铭文的器物很多,如一百三十多件铜器及其附件像鼎勾、匕、勺等上,几乎都有“曾侯乙作(口寺)用终”;大小四十五件甬钟上都有“曾侯乙作(口寺)”;在一些兵器上有“曾侯乙之寝戈”,“曾侯乙之用戈”,曾侯乙之用戟”等。并且在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铸钟上,有“作曾侯乙宗彝”的铭文。“曾侯乙”三字在不同器物上反复出现,这决不是偶然的,由此来断定该墓主即为曾侯乙,应该毫无疑义。如果这座墓尚不能定为曾侯乙墓,那在考古上只怕更没有墓能判定其墓主的了。  相似文献   

2.
陈超 《女人世界》2006,(6):68-6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从事美发行业的道路上肖国清一直坚信六个字:“勤奋、努力、坚持”。他认为只要自己还干这一行就永远不会停止学习,并且一直会把这6个字作为自己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儒家“孝道”思想占统治地位,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思想的影响下,不仅流行墓上祠堂祭祀,还流行墓内祭祀。墓内祭祀是汉代开始流行的葬俗,当墓主下葬后,在象征着“地下祠堂”的前室为墓主举行祭奠仪式,墓室封闭后,墓内的祭器与祭食就象征了对墓主灵魂永恒的供奉。目前考古发现的西安地区东汉时期的墓内祭祀遗存较多,与其他地区发现的东汉时期墓内祭祀遗存既有着共同之处,又有着地区特点,体现出汉文化的多元统一性。西安在东汉时期属于陪都,地位仅次于首都洛阳,其文化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通过研究该地区的墓内祭祀遗存,可以研究东汉时期的丧葬礼俗、丧葬思想、生死观念以及墓内祭祀这一礼俗背后的政治、文化背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姑發■反劍》一九五九年发現于安徽省淮南市的一座古墓中,据一九六○年《文物》第七期七十一頁简报叙述:墓內有銅器两堆,共七十五件,其一堆为劍十柄,《姑發(?)反劍》即其中之一。一九六二年夏,殷滌非同志寄視拓本,并坿鸟篆錯金《蔡侯產劍》摹写本两紙,这劍每柄六字,分成两行,其一作“蔡侯產之用僉(劍)”;另二劍为一对,前三字銘文为“蔡侯產”,后三字目前尚不識。这三把劍亦属于十柄劍之內的。他們据剑銘,推断此墓为“蔡聲侯產”的墓葬。  相似文献   

5.
休闲与有为     
一个老同志离休也好,退休也罢,都有一个“休”字,应该以“休”为主,全“休”也无可厚非。那么,在家休息,或曰“赋闲”,是不是整天与“床铺亲密无间”睡大觉、干呆着、什么事也不干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就是说对“休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积极地“休闲”。讲具体点,就是不能把“休闲”与“有为”对立起来,而应将二者相统一。所谓老有所为,就是要量力而行地干那些乐意干的、干得了的、干得好的、家庭和社会需要的、有利于健康长寿的事情,以利于“为”中有“乐”。老同志对“休”、“为”二字要有全面的认识。在有些情…  相似文献   

6.
作者就古代汉语研究涉及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语法问题,指示代词“之”做宾语,有虚实两种不同的含义。虚义的“之”可用可不用,做宾语只是形式,否定语法界汉语有“为动”的说法。又。历来对古语“无或”二字连用要么不解,要么误解。作者从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上展开讨论。给人启发。又,《左传》名段“蹇叔哭师”中的“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一句,历代的解释都停留于字面,作者的说法令人信服。这是训诂问题。  相似文献   

7.
宋代“婚姻不问阀阅”“不限阀阅”是否可以构成其婚姻的一大特点,它到底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唐代及其以前“婚姻必由谱系”的状况,这点一直是学界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而且有明显的抬高倾向。事实上,从墓志资料中不难看出,宋代婚姻仍然是相当讲究门第出身的,不仅体现在墓主为其诸女择偶的标准上,而且墓主本身的选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1969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山嘴子公社毛布沟村(今属翁牛特旗乌丹镇)发现了辽墓。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今赤峰市博物馆前身)的于庚寅、苏赫、项春松等随即赶往现场清理发掘。发掘工作持续到第二年6月才结束。经发掘探明,这是一个共有4座辽墓的家族墓群。1969年9月,在一号墓出土了契丹小字《故耶律氏铭石》,为了庆祝这一重大发现,发掘者们还杀了一只羊,饱餐一顿。  相似文献   

9.
和硕端静公主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十家村东北约1.8公里沟北坡地上,墓向正南。墓主人是康熙帝的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和其丈夫,喀喇沁多罗棱郡王噶勒藏,即喀喇沁亲王之后。据载,此墓建筑宏伟壮观,前有高大的石雕牌坊,两侧立有花岗石华表,中有碑亭,内置御赐碑一统,其碑文共一百六十五字,由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而成。叙述“端静公主秀淑深宫……丰而处约,勤俭克敦,贵而能谦……摧折早令,更念公主之贤,特表丰碑长垂留芳”。  相似文献   

10.
明镇远侯顾成以武官身份镇守贵州而建立功勋,其墓葬后世称“武墓”;罗汝芳是阳明后学的代表性人物,其墓葬后世则称“文墓”。传二墓均立于安顺九溪村河畔。已有研究表明,“武墓”确为顾成长子顾统与其妻俞氏合圹,《顾夫人俞氏圹志》厘清了该墓茔之讹传数百年的谬误;“文墓”虽疑窦重重,为考古研究带来了许多疑云,却增加了对罗汝芳晚年生活际遇、思想由激进转为隐逸突变的深思,且从罗汝芳的“韦氏之识”“伤子之痛”和“隐居之谜”事件分析,其隐逸并葬于安顺九溪之说极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九月,对于刚经过了炎热夏季的皮肤来说,用一个“干”字足以概括,再加上季节交替往往会“外干内燥”,脸上起痘,嘴里长泡,身体的皮肤“簌簌”往下掉皮屑,还有些心烦气躁……种种症状表明,你需要灭火。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27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出土了粱祝墓碑。碑额上篆刻着“粱山伯祝英台墓记”八个字。碑文831字,大意为:祝英台女扮男装,与粱山伯在邹县(今邹城市)峄山读书三栽,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鱼)。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股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贞:勿(自鱼)妇好□御□”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定远县和灵璧县各有一座“虞姬墓”,前者在淮河南,后者在淮河北。本文考证,南虞姬墓始见于初唐文献,北虞姬基始见于北宋晚期文献,两墓都不是虞姬真冢。所谓“南虞姬墓”应是西汉东城侯刘良(淮南王刘安之弟)墓。虞姬被埋葬之地应在垓下。  相似文献   

15.
晁盖中箭身亡,宋江篡权上台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一字之差,非同寻常,不可等闲视之。这一字之改,反映了宋江路线与晁盖路线的根本分歧。晁盖与地主阶级决裂上山造反,并被拥举为梁山泊寨主,他第一句话是要弟兄们“竭力同心,共聚大义”。这“聚义”二字是革命的誓言,是“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同  相似文献   

16.
黄澜 《人生与伴侣》2023,(26):52-60+98
<正>共同的牵挂——记黄公望家乡与隐居地的同一份“痴念”写下这篇文章的缘由,多少有些令人忍俊不禁。一日,正在虞山林间小院和风而眠,忽被一位痴迷黄公望的画家来电惊醒。简单沟通几句,原来,是该画家读到《浙江新闻》提及的“富阳庙山坞发现的没有墓碑的疑冢乃黄公望墓”这一新闻,他顿时心生波澜,百感交集。他的观点是常熟黄公望墓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说起“青春”这两个字,我们这代人未免有些失落。额头的皱纹和两鬓的白发,宣告生命的青春正在离我们而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青春已*留在了逝去的岁月中,留在了我们身后曲折坎坷的道路上。去年夏天,我曾经和一批“老三届”(1966年、1967年、1968年的高中毕业生,因为“文革”的影响不能参加高考,绝大多数耽误了学业,被称为“老三届”)的作者在一起,为一本名为《苦难与风流》的书签名,“老三届”的读者,可以凭身份证得到赠书。这是一本关干“老三届’物书。那天,艳阳高照,热风熏人,无数“老三届”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大武辟兵”戚为1960年在荆门市车桥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铜兵器,因器上铭有“大武辟兵”四字,故名。这件铜戚全长22cm,内长8.3cm,宽5—6.8cm。“大武辟兵”戚的正反两面铸有一个相同的图像,一神人左脚蹬月,右脚踏日,胯下  相似文献   

19.
论四字语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指出:“现代汉语里有大量的四字语,这是一种特殊的短语。”其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也提到了作为一种固定短语的“四字熟语”。其实早在60年代初,吕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就有过“四字格”的说法,他说:“四音节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这存在着大量的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①“熟语”即“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由此看来,《问题》中的“四字语”同《初探》中的“四字格”以及《提要冲的“四字熟语”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即四音节的持珠短…  相似文献   

20.
金文“搏”字有从干、从 、从戈、从厂等不同的形体,其所从之“ ”当由“干”演变而来。两周金文未见从手之“搏”字,该字直至战国时期才出现在石鼓文中。由于早期表示打击义的“博”字后世多假借为博大义,打击义则由后出从手之“搏”字袁示。金文中“搏”可单用,也可与“追”、“敦”、“伐”等征伐类的语词连用,传世文献中的“薄伐”即金文中的“搏伐”。金文“敦”字与甲骨文“敦”字形、用法一脉相承,皆是指打击、征伐,同类者金文中还有“敦搏”、“敦伐”。《诗经·大雅·常武》“铺敦淮演”及《鲁颂·陶宫》“敦商之旅”之“敦”,与金文用法相同。《逸周书·世俘》中的“憝”字,当是“敦”之分化字,亦表征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