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贸易和投资环境的完善将有利于区域内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当前,货币兑换障碍正成为制约次区域贸易投资快速发展一个主要因素,各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次区域货币兑换市场的开放.  相似文献   

2.
QFII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在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外资入有可能对其证券市场带来罗大的负面冲击的背景下实施的一种有限度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的制度.引入QFII制度对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发展及未来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货币已由金属货币本位转向信用货币本位,信用货币并非纯粹的物权或债权,而是现代社会新型的独立财产权,信用货币兑换财产权主要体现为不同质的货币财产权之间的兑换,通过探论现钞与存款货币兑换权内容为基础,论证评述了实现货币兑换权的法律规制和标准.  相似文献   

4.
期货市场调节的不仅是单种商品、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系。从宏观角度考虑 ,在资金自由流动、货币自由兑换的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理性的期货市场能将其高度超前的价格竞争性传递至相关现货市场 ,引导商品、货币、资本、外汇市场趋于动态价格均衡 ,从而协调资金资源在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之间进行有效地配置 ,提高整个经济体系运转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一国若能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该国的货币就可被列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1994年,我国进行了步伐较大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的并轨。即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新的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实现了可自由兑换,但有一部分项目如中国居民因私出国旅游或出国求学等仍不可自由兑换。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新汇制还未能使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资本市场开放与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互动机理,提出中国开放资本市场的日程安排,分析并描绘了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开放经济和货币自由兑换条件下 ,将可能产生货币替代 ,它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通过研究目前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货币替代理论 ,对各种理论派别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评价 ,并分析了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在开放经济和货币自由兑换条件下,将可能产生货币替代,它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通过研究目前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货币替代理论,对各种理论派别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与外汇管理法规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2月7日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往来、国际资金流动的迅速增加,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成为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放松管制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而且更应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以保障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本文从外汇管理的进程及相关立法出发,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货币可兑换应满足的条件,指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要求,并对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宣布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前提。货币自由兑换能促进外汇市场的完善,能促进国内外价格体系的接轨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必须在有条件、有速度、有阶段的前提下,选择良好的时机。  相似文献   

11.
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QDⅡ是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国际货币战略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随着欧元区的形成、美元化的出现,东亚国家迫切要求建立亚洲货币一体化.在这种区域货币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应该审时度势,树立人民币国际货币战略,这是中国以大国姿态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过程的一种必然选择.建议当前应分三阶段实施人民币国际货币战略.近期目标是实现意愿结汇,推动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自由兑换.第二阶段是选择最佳路径,谨慎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三阶段是推进人民币成为亚洲支点货币,促成亚洲货币区形成.借鉴欧洲货币联盟实践经验,提出通过中日货币合作,构建亚洲多重货币联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国货币国际化可为该货币发行国带来增加铸币税收入、降低汇率风险、扩大国际影响等好处 ,同时也使该国遭受国际经济与金融动荡冲击的可能性加大。我国入世后 ,加快了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 ,同时也推进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的解决需假以时日 ,预计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将在 2 0 0 8~ 2 0 10年之间完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货币自由兑换的含义、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国际比较以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指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既提上了日程,但又要创造条件,不能强行推行,必须选择渐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CAFTA货币金融合作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以及区域货币合作的深化,CAFTA单一货币趋势将不可回避,短期内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亦就提上议事日程。我们从策略层面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货币合作的路径问题,提出货币金融合作分为国际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区域性金融危机防范和化解机制、区域内相对固定汇率区、最终的单一货币区。并就近期关于CAF-TA货币金融合作提出了的思路:通过建立地区货币基金,建立地区汇率协调机制和地区贸易结算体系,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  相似文献   

16.
港币-人民币一体化的经济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与香港密切的经济金融往来、日益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之状况,为两地货币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港币-人民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相比较,无论从两地整体上看,还是分别从香港和大陆个体上看,均是收益大于成本,长期来看更是如此.但两地经济与市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及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性质,使目前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尚未具备.因此,大陆与香港货币一体化是一种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短期不可操之过急.目前较佳选择是大陆与香港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两地货币的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7.
金本位制度崩毁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结构起了很大的变化,金币绝迹了。兑换银行券变为不兑换银行券,它的性质和流通规律也完全不同了。本来银行券是信用货币性质的,是银行发出的期票。银行是债务人,持券人是债权人。持券人可以随时向银行要求兑换货币(金),它的流通是靠对于兑换确实性的信任而流通的。所以它是信用货币。现  相似文献   

18.
龚刚在《中国金融家》2014年第5期撰文认为,所谓金砖货币体系是一种双重货币体系,“金砖”货币中的“金”并不指黄金,而是代表现有的金砖五国集团。其中,“金砖”称之为上币,体系中的其他主权货币可称之为下币。双重货币体制的基本运行规则如下:下币用于国内交易,上币用于兑换主权货币。这意味着当金砖国家间发生交易时,下币之间不能直接兑换,必须用下币和上币进行兑换。当金砖国家与金砖外国家发生兑换需求时,禁止使用其主权货币进行兑换,而需使用“金砖”货币与金砖外国家的主权货币(如美元)进行兑换。这一规则意味着金砖国家无需积累他国货币,而只需积累“金砖”。与此同时,就那些经常需要与金砖国家进行交易的商家而言,积累“金砖”也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选择。在金砖体系下,现有金砖五国共同发起成立发行“金砖”的超主权中央银行--金砖银行。原则上,“金砖”与各主权货币之间的牌价应该由各主权国自行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好处在于:既能兼顾主权货币在对内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调控本国经济中的功能,同时在对外货币战略上又可聚五国之力,联合抗衡美元、欧元等超级货币。由于禁止使用本国主权货币与他国主权货币直接兑换,金砖国家无需积累美元等强势货币,而只需积累“金砖”。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及商学院江春教授的又一部新作<产权、货币自由兑换与经济发展>由武汉大学于2003年作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本书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丛书中的一部专著,也是江春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制度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70273030)的一项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来看,本书在货币自由兑换及经济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区域性货币市场作为货币制度特殊性的一个重要侧面,在中国近代的不同区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福州作为近代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业特征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货币市场.其中,依靠民间信用,以木业为主要资金流向,形成了以"木票"为主要代表的区域性商业汇票.虽然是从传统商业汇票脱胎而生,但由于具备票据贴现的功能,使得木票真正成为了现代金融学意义上的商业汇票,比之中国传统商业汇票更加具有现代金融工具的特征,甚至具备一定的货币功能.笔者试图运用中日文史料,通过对福州木票的运行机制与货币功能的系统阐述,探讨其中的信用机制与金融创新,说明近代福州已经形成了初级的票据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