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莱希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间离手段和陌生化技巧。剧中的间离效果体现在:叙述手段的陌生化、结构的延宕、语言的间离、对位等。莎翁精心地运用间离手法使哈姆雷特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2.
杜兰朵既是东方意象也是世界意象,众多名家均尝试过自己的艺术阐释和再创造。布莱希特驾轻就熟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魏明伦以民族文化特色回应世界文化。在这同名戏剧《杜兰朵》又相同意象的演绎中,布莱希特和魏明伦趟出迥然不同的艺术和思想的路子,凸现两者之间最本质的戏剧终极理念——魏明伦借《杜兰朵》回溯中国戏剧之源,而布莱希特则从戏剧文本探索人的最深层本能特征。  相似文献   

3.
戏剧本质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戏剧结构、戏剧性、戏剧表演体系等具体论述中。该文对戏剧结构学说中的“综合艺术说”、“三位一体说”、“三个圆圈说”等主要观点,戏剧性学说中的“动作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说”、“对话说”、“仪式说”等诸种解释,以及表演体系说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等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进行述评,揭示了戏剧理论界对戏剧本质认识的历程、意义及其局限,指出中国民族戏剧体制对理解戏剧本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布莱希特认为,西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戏剧性情节结构与体验派表演方法不能广泛而全面地反映现代生活,并使观众陷入盲目的感情共鸣,丧失理性的思考,因而他提出了自己的“叙述剧”理论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他所强调的是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其理论核心是“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不过布莱希特的叙述剧是辩证的,在以叙述性情节结构为主,运用蒙太奇等叙述方法的同时并不排斥戏剧性,在主张感情间离的同时并不完全反对感情共鸣,因此他后来又称自己的戏剧为“辩证剧”  相似文献   

5.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八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继伽利略等人所开创的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启蒙运动进一步将唯理主义和科学主义变成全面统治人类生活的权威,思想界对此的反思贯穿这一过程,文学也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深思唯理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问题。本文通过释读德雷克的名著《伽利略》及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探讨唯理主义思想倾向的缺陷及脆弱性,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戏剧美学的角度审视了布莱希特的哲理寓意剧<四川一好人>,评述了剧作家以陌生化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发挥面具的艺术作用,运用独特的戏剧结构来消解观众对戏剧艺术的幻觉和感情上的共鸣,突出戏剧内容理性思考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8.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的“新尝试”,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有着很多近似的地方,当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茶馆》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叙事特点,但又融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但更多的是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假定性”;将布莱希特的理性思考运用于剧中,并追求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融合,从而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中国话剧精品。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话剧创作既要继承注重社会使命感的优秀传统 ,又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和观众的审美要求 ,因而 ,新时期的剧作家大胆地借鉴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实践。他们破除传统戏剧的舞台幻觉 ,恢复观众在戏剧欣赏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观众认识社会的主观能动性 ,唤醒观众积极的思考和判断。  相似文献   

10.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其《四川好人》一剧中得到充分运用,成为该剧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用楔子、插曲对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用插话、引述直接诉诸观众,破坏戏剧幻觉;双重形象、虚设人物的设置显现剧作家的叙事意图;别具一格的收场白引导观众进行对剧情理性的思考。种种陌生化手段的运用,把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陌生化,更充分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寓意  相似文献   

11.
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多想一想”。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布莱希特善于从五花八门的知识领域中获得启示,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使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打破各种学科领域的界限,分析《四川好人》中的悖论,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布莱希特青少年时期对悖论就比较熟悉,中国古典哲学和法国启蒙主义运动对布莱希特的影响以及他独特的戏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剧界熟知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就是布莱希特戏剧体系。我国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有过一鳞半爪的介绍,自五十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加利略传》和《高加索灰阑记》的演出,尤其是一九七九年《加利略传》连续演出八十场,场场暴满,布莱希特的名字不胫而走,已为中国观众所知晓。布莱希特(1896—1956)确是二十世纪德国以至于世界闻名的伟大戏剧家、诗人、戏剧改革家,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和艺术创新的大师。但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任何艺术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也必会在前人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在民主德国以及联邦德国,布莱希特的名字和他的戏剧是永远不会泯灭的。然而,即使在民主德国,尽管剧院仍不断演他的戏,但人们的喜爱程度已为一些后起戏剧家们所代替。那么布莱希特之后,民主德国到底有那些重要的戏剧家?他们的名字大概应该是海纳·米勒、彼得·哈克斯、赫尔姆特·贝厄尔、福尔克  相似文献   

13.
"追溯式"是戏剧创作的一种手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和中国戏剧大师曹禺都曾在自己戏剧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过这一手法,并使其成为自己戏剧艺术的特征之一。他们的剧作《俄狄浦斯王》、《群鬼》和《雷雨》堪称是这一手法的典范性作品,可看作中外戏剧文学历程中"追溯式"结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4.
成功的戏剧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艺术。郭沫若的《虎符》不愧是结构艺术的典范。戏剧创作,由于受到舞台和时间的限制,剧作家必须对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生活进行精湛的艺术构思,合理而巧妙地安排戏剧结构。马克思在评论拉萨尔的《弗兰  相似文献   

1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代表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剧本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并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也从侧面体现莎士比亚的戏剧观。“镜子”说和“对照”原则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戏剧观的核心内容,其中有对古典戏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挑战“三一律”,对后世的戏剧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魂》2010,(4):I0003-I0003
莫元季,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195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师范大学企业经济管理系毕业,大学学历。1979年从部队转业后,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先后参加莎士比亚话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罗伦佐以及布莱希特的名剧《伽利略》等一大批世界经典戏剧的演出并获得好评。1982年正式投入影视剧的拍摄,先后拍摄了《北京人》、《林海雪原》等40多部电影电视剧。  相似文献   

17.
宋南戏《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南戏剧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由科举制度带来的婚变;认识早期戏曲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戏剧结构、提炼戏曲语言的艺术经验;认识南戏的戏剧形态,并通过剧本中留存的宋杂剧片段,探索宋杂剧的艺术形态;认识当时剧作家、演员和观众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方面,张学仁同志的文章,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和他的艺术思想进行了较深刻的探讨和介绍,使读者从这个领域再获新意。狄德罗是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戏剧理论方面很有建树。在《论戏剧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演员奇谈》等论著中,他多方面地探讨了戏剧艺术的基本问题,首创性地提出了严肃剧的整套理论。他以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热情为新剧种进行理论辩护,阐发了对戏剧冲突的新见解。他认为性格和处境间的对比,不同人物利益间的对比,才是本质的冲突。他对想象和虚构进行了很有见地的探讨,以独创精神提出了“艺术幻象”方程论。在表演艺术心理学上,他是偏重理性主义的。关于戏剧艺术的社会效益,他坚信通过观戏,好人更为向善,坏人走出包厢时,也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从而给戏剧艺术的社会效益以全称肯定。这些艺术思想就是在今天,也没有全部失却它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这部长篇巨著,产生在明末清初,其思想内容虽然远不如《红楼梦》深刻,但是,也确实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叶英宗初年到宪宗十四年左右的许多社会问题。另外,在艺术方面,也具有某些可取之处。它继承了《金瓶梅》的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发展了《西游记》的讽刺艺术。对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来说,它是一座桥梁。鲁迅说《醒世姻缘传》:“描写则颇仔细矣!讥讽则亦或锋利矣!”(《致钱玄同信》)这就是对《醒世姻缘传》在艺术方面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布莱希特创立的以"间离-思考-行动"为核心模式的"叙事剧"戏剧理论要求把叙述性、评论性因素引入戏剧舞台,主张"舞台叙述事件",从而引导观众进行理性的评判和自我反思。布莱希特成熟期所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是其叙事剧理论最彻底的体现,该剧从剧本结构、表演手法、戏剧功能等方面很好地实践了他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