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州模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当前温州经济发展状况,认为温州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虽然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但主流是正常、健康的,断言"温州经济衰落"是没有根据的.在温州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制度创新陷于式微,少了当年那种不断开拓创新的冲动和冒险精神.温州模式主要是一种制度创新模式.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温州已经创造的成功经验和今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同样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它们制度变迁方式的不同,探讨了两种模式制度变迁的前景,认为从苏南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民营化改革结果来看,依靠民间的市场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更具有全国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各市县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各不相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其类型特点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创业型经济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形式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创新能力强、组织灵活、企业网络发达、规模小、灵活多变等优势,因而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分析阻碍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政策问题,对基于就业导向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政策设计提出针对性建议,对于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温州农村经济模式(以下简称“温州模式”),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于广阔的中国农村大地。它把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了经济界以及一切关心改革的人们的兴趣。 温州模式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经济模式,亚非完美无缺,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本文只是想把实证研究、价值判断与规范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对温州模式的意义作一次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6.
温州模式对西部大开发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州模式是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在既没有国家的优惠政策,又缺乏外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温州,其成功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特有的“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当前,正值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对于与温州当年同样处于贫困落后状况的西部地区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比较意义和借鉴价值的。本文在比较温州经济与西部经济发展的起点环境的共同点及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借鉴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温州模式的成功在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一些领域,私营企业经营最经济.买方市场条件下私营经济具有独特的成本优势,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中、西部学习温州模式,要抓住温州模式的本质,学习温州人的创造和开拓精神,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借助民间力量,建立与本地区要素禀赋相符的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功利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要加快传承发展的步伐.文章通过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传承发展以及对策提出的分析,来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出现了多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其中的“温州模式” ,不仅因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征 ,也因其在“抗争”中形成的发展生命力和示范效应 ,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温州模式”这一概念 ,最早是在1985年由《解放日报》提出的。作为对温州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特性的一种概称 ,“温州模式”的内涵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对“温州模式”的研究 ,曾在学术界出现过几次热潮。在众多研究“温州模式”的著作中 ,作为国家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温州模…  相似文献   

10.
川南都市圈建设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川南“都市图”的建设模式,应综合应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发展轴理论和网络发展模式理论,借鉴外资主导经济发展的苏州经济发展模式和本地民营资本主导型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川南区域融合,应结合川南地区实际,建立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和产业布局,突出“外向型”经济思路。建设“川南都市圈”,应主动融入成渝,甘当成渝经济区的“二传手”,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拓展对滇黔地区的辐射,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