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四七年间,我曾写作《战国史事丛考》二十多篇,先后发表于当时上海的《东南日报》副刊《文史》和天津的《益世报》副刊《史苑》上。其中有《楚怀王灭越设郡江东考》一篇,根据黄以周《史越世家补并辨》(收入《儆季杂剧·史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断言越国灭亡予楚怀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06年,否定了《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而“越以此散”之说。其实这个见解,并非首  相似文献   

2.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3.
长平之战,秦坑赵卒四十万,这一说法流传至今,笔者曾在《白起坑赵卒四十万质疑》(《晋阳学刊》1983年第3期)中对此做了辩驳。那么长平之战的真象究竟如何呢?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王龁攻韩,韩献上党郡求和,但郡守冯亭附赵。四月,赵将廉颇军驻长平。开始,双方皆取攻势,赵屡有小败。七月,赵改取守势。象廉颇这样的名将在不出名的王龁面前不得已转攻为守,只能用兵力劣势来解释。双方对峙三年,赵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将:秦则改用名将白起。赵括一反廉颇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的战略,向秦  相似文献   

4.
刘泽华等编著的《中国古代史》(上)第212页说:“秦昭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由司马错率兵攻占了巴、蜀。”此乃张冠李戴。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曰:‘蜀两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王“十四年,更为元年。……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击蜀,灭之。”《史记·秦本纪》也记载昭王事,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  相似文献   

5.
《记·陈丞相世家》附王陵事云:“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诈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木朝请,七年而卒。”按吕后欲王诸吕事,在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王陵于是年免归,凡七年而死,则王陵之死在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亦即吕后死前一  相似文献   

6.
司马贞《史记索隐》记秦灭六国的顺序是:秦始皇“十七年得韩王安,十九年得赵王迁,二十二年魏王假降,二十三年虏荆王负刍,二十五年得燕王喜,二十六年得齐王建。”司马贞的这个结论与司马迁的记载不尽相符,所以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长安     
汉长安故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在秦代是一个乡聚名(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二○○年),始把它作为首都的名称。公元前二○二年,刘邦彻底打败项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他本想建都洛阳,经齐人娄敬和谋臣张良建议,始决定定都关中。大概因为当时咸阳一带已被项羽焚烧,汉朝廷最初设在秦旧都栋阳(位于今临潼县东北)。到公元前二○○年和公元前一九八  相似文献   

8.
《人文杂志》1982年第2期发表的韩养民同志《秦置相邦丞相渊源考》一文,对秦国相邦和丞相的设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读之颇受启发;然据《吕氏春秋·无义》有称“樗里相国”之语,否定秦武王二年始置丞相之说,认为秦国丞相的始置,不能早到武王二年,而应在秦王政十年以后,此说似欠妥实。我认为秦武王二年始置丞相之说不误。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致认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其灭亡六国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221年。其实,详证有关记载,秦灭六国的年代大可商榷: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和秦灭燕之年来推断齐国灭亡的年代,从秦始皇议立帝号、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诸举来推断六国灭亡的最后年代,均当比目前流行的说法提前一年,即公元前222年。  相似文献   

10.
张良死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张良传》云:高帝末年,张良“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諡曰文成侯。”据此,知张良之死,在刘邦死后六年,亦即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司马光《资治通鉴》系张良死年于是年,正  相似文献   

11.
空籍五岁     
史记陈杞世家「惠公立探续哀公卒时年而为元空籍五岁矣。」索隐「惠公探取哀公死楚陈灭之后为元年,故今空经年籍五岁矣;一云:籍,借也,为借失国之后年为五年。」说不甚明,疑文有讹夺。史记之意,盖谓自哀公死至惠公复立之时,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的战争理论是战国末期特定社会制度的产物,是适应吕不韦当政时秦统治者对外政策的需要而产生的。这部书纂成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它是在秦统一的前夕,新兴地主阶级为强化和扩大本阶级的统治基础,彻底消灭奴隶主贵族领主割据,加速建成大一统的地主阶级专政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问世的。当时“天下诸侯已困”“纵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远的不说,仅自庄襄王即位吕不韦当政时开始,秦已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重大胜利。据《史记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是秦相国吕不韦招集其门客编纂而成的。吕不韦(?-前235),战国末阳翟地区大商人,《战国策》记载为濮阳人,家累千金,当时秦国正是昭襄王当政,吕不韦以非凡的商业眼光,进行政治投机,千方百计营谋,使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返回秦国,并最终登上了秦国的王位,即秦庄襄王。他聘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子楚也只执政三年,死后十三岁的太子政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他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初,吕不韦在邯郸独具慧眼相中的“奇货”,果然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名利双收,这个…  相似文献   

14.
据《史记》载,公元前260年,相持了三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以白起坑赵卒四十万告终,使后世为之怵目。然考之史实,坑卒之数有“四十万”之巨,值得怀疑。首先,我们来看赵国在这次战争中能投入多少兵力。据杜佑估计,秦统一时人口为千余万。长平之战距秦统一有三十九年。如果考虑战争因素,且认为人口增长与丧亡相抵消。战国末年七雄中秦、楚、齐人口最多,燕、赵居中,韩、魏最少。如以赵占七分之一算,人口为一百七十万左右,那么,男性人口则占八、九十万。在当时鼓励生育的人口结构下,不能当兵的未成年  相似文献   

15.
《孔丛子》与子思生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丛子》载有大量孔子和于思的对话,但是,学界普遍认为于思在孔子去世时年龄太小,无法亲受孔子之道,从而怀疑《孔丛子》的史料价值。《史记·孔子世家》等几种子思生年的说法均不能成立。伯鱼比颜回早卒,颜回的卒年是考察子思生年的下限时间。颜回卒于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子思生年不会晚于此年。  相似文献   

16.
新郑,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国都。秦始皇灭韩以后,韩国贵族残余势力曾经发动“反叛”,历史上称之为“新郑反”。《史记》对此事的记载虽然过于简略,但却提供了研究的线索。《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  相似文献   

17.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窃符救赵的故事时,言魏安厘王二十年(前257),秦围赵邯郸,“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从救赵”,但在秦王的恫吓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后来,信陵君“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魏王先“恐”后“畏”,屡表现出惧怕。于是有人问:一个在位已长达二十年且有些作为的国君,会如此怯懦胆小么?是真怕还是假怕?我以为魏王怕是真的,但内涵很复杂。诚然,本传前有段话透露了怕的原因,即“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  相似文献   

18.
谢耀亭 《晋阳学刊》2023,(1):138-145
晋国自出公以下,文献所见国君世系、纪年混乱不一,分歧巨大。■羌钟铭、清华简《系年》等新材料的出土提供了探讨此问题的新契机。司马迁在《晋世家》与《六国年表》中当利用了不同来源的史料。晋出公二十二年出奔,知伯强立所善哀公为晋君,是年为哀公元年。哀公二年,知氏被灭,三家更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年晋出公去世。魏史《纪年》、赵人所作《世本》皆不记哀公,直书继出公者为敬公,即不承认知伯强立晋君之合法性。如此,《史记》、古本《竹书纪年》所见众多分歧,可迎刃而解。晋出公至晋幽公之纪年,可由■羌钟铭考订,依上述考订国君世系,诸君纪年正与古本《竹书纪年》相吻合。幽公之后,孝(桓)公继立,孝公二十年被韩、赵迁于屯留,孝公三十年更迁于端氏,在位共32年。继孝公而立者为静(悼)公。静公八年,赵夺端氏,静公寄居韩之屯留,为韩不容被弑,是年为公元前349年,晋绝不祀。  相似文献   

19.
匈奴故地,即匈奴的发祥地,或曰匈奴兴起以后最初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地,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说匈奴诞生的历史摇篮是在河套阴山的,有说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原先住在中原,后来北迁的,也有说匈奴开始就在漠北,后来迁到漠南的,更有说匈奴原为西方的游牧民族,至秦时始游荡东徙,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因此对匈奴故地加以探索,看来不是没有必要。 一 探索匈奴故地,必须考察匈奴最初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线索。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匈奴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史乘,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3年,秦惠文王更元7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匈奴一词第二次出现于我国的史乘,是在公元前312年(周赧王初年),即在五国帅匈奴共攻秦之后的第六年,“匈奴驱驰楼烦之下”。说明匈奴此时已经很强大了。在赵武灵王时,楼烦已由赵北延及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因此位于河套之北的匈奴才能长驱直入,驰骋于楼烦之下。 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记,赵武灵王时与匈奴接界的燕、赵、秦三国中,边界线最长的要数赵国。赵国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  相似文献   

20.
<正> 年十五游学于齐,齐襄王时于稷下“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的荀子,是公认的稷下大师。他“生于赵,游于齐,尝一入秦,而仕于楚,卒葬于楚。”其生卒年难以确考,据汪中《荀子年表》,他大致活动在赵惠文王元年(齐湣王三年,公元前二九八年)至赵悼襄王七年(齐王建二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八年)这六十年之间。这六十年,他大部分时间该是在稷下度过的,大概经历了齐稷下学宫由复盛到衰落的一段时期。荀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受学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