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波兰大作家显克微支是鲁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显克微支关注并写出“下层社会的叫唤和呻吟”的创作旨归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胜利者巴尔代克》和《阿Q正传》为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创作旨归是对显克微支的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超越。鲁迅一生创作了众多以农村与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3.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阿Q正传》里,专门写了一章:“不准革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当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的时候,雇农阿Q决心去找假洋鬼子要求“投降革命”。然而挂着自由党徽章——“一块银桃子”的假洋鬼子,却扬起哭丧棒,大声喝道:“滚出去!”阿Q一生中,最伤心的事,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杰出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深刻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历史图景。从它问世以来就备受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的诽谤和攻击。在这连台的反革命大合唱中也掺杂着反动文痞姚文元的鼓噪声。姚文元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这部黑书中,作了相当充分的表演。姚文元说,鲁迅写《阿Q正传》时,“还不能从阶级关系上来观察革命力量的消长”。这是胡说。事实上,鲁迅正是从当时特定的阶级关系中写《阿Q正传》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卡夫卡是在思想、气质、个性和风格诸方面都反差极大的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鲁迅是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念念不忘此岸世界;卡夫卡是虔敬的宗教徒,对彼岸世界念念不忘。鲁迅是真的猛士,拥有“粉碎一切”的勇力;卡夫卡是“软骨头”,哀叹“一切粉碎了我”。鲁迅是现实主义艺术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艺术家。鲁迅富有幽默感;卡夫卡几无幽默感。…… 但是,这样两位作家的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和《变形记》,在哲理内涵的表现上却存在着引入注目的“异中之同”,它们都揭示了异化;并且,又存在着更加引人注目的“同中之异”,即《阿Q正传》主要以现实主义艺术方式,从客观角度描绘出了人在社会里的异化处境——阿Q作为一个愚昧麻木的农民在封建性未庄的异化处  相似文献   

8.
阿Q其名其读     
人们对阿Q一名的兴趣,几乎从《阿Q正传》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在《晨报副镌》上连载的同时就产生了。人们不惜花费时间作了研究和猜测,归纳起来大概得出了这么几种结论: 一、影射说。有人说:因为《阿Q正传》行文中提到胡适,“而胡适正好用过一个笔名叫‘Q.V’(他用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名著《你往何处去》的原文书名:“Quo-Vadis”的第一个字母来隐射‘胡适?’)”因而就说“阿Q”是隐喻影射胡适的。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11.
“旷代文章数阿Q”(《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手书挽鲁迅联文》)。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广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传世之作。小说发表近六十年来,论家蜂起,蔚为壮观。建国三十年来,《阿Q正传》的研究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绩和突破的;但  相似文献   

12.
细致探讨《阿Q正传》中的“未庄”和“阿Q”的命名寓意,并进而探讨在一片鬼域世界里作为“鬼”象征的阿Q的奴隶精神和堕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回忆他的早期的创作时,曾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 KieWitz)。”(《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九○九年鲁迅编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即收了显克微支的四个短篇小说,鲁迅尤其欣赏显克微支的《炭画》,也曾经想翻译显克微支的《火与剑》或《农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和研究之后,通过流浪雇农阿Q的悲惨生活及其要求革命而惨遭杀害的悲剧,艺术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真实面貌的伟大杰作。其中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写主人公阿Q受到辛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阿Q正传》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领导五四运动的各派政治力量激烈分化、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的时候。鲁迅用小说这个文艺武器,形象而又生动地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里引了《现代评论》第四卷第八十九期上涵庐的一段《闲话》:“……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评论丛刊》1979年第四期发了支克坚同志的《关于阿Q的“革命”》一文(以下简称“支文”),认为鲁迅在阿Q的“革命”问题上,发现的不是农民的革命性,而是“当时中国一部分农民同革命格格不入乃至背道而驰的思想意识”,阿Q无论在“革命”前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