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汉字的字义是随着社会的演变以及人们的认识发展而逐渐引申变化的,因此汉字的引申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试图从一个与女性有关的“姬”字的引申过程探求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从《诗经》中对女性形貌描写看,女性审美形象大致可分为"硕女"、"静女""游女"三类,分别包含了健美、柔美和飘缈三类。"硕女"形象即既高大又健壮的女性,这既是商族和周族史诗对女性祖先的赞美,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生命意识,也是农业社会初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静女"这种看似对女性所作的纯审美观照,显现了进入男权社会后男性审美对女性的期待;"游女"这类女性审美形象多出自神话传说,依然可看作是对女性享有崇高地位时期的追忆和向往。女性审美形象的变化,一方面显现了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显现了父权制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4.
作为象形文字的一种,汉字的形成和构造往往带有深刻的寓意。中国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地位,从汉字的构造,尤其是带有女旁汉字的构造,可以略见一斑。文章单从字的构造视角,对这些女旁汉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妇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乡城流动促使农村女性获得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的机会,加之教育水平提高,女性独立意识逐步觉醒。在农村男性婚姻挤压与高额婚姻替代成本压力下,“60后”与“90后”农村女性代际关系重塑。“90后”农村女性与“60后”农村女性相比,称谓由从家庭系统出发向个体化转移,角色权力从“婆强媳弱”向“婆弱媳强”逆转,家庭事务从“无权参与”向“事事知晓”转变,家务分配从“家务全包”向“家务解脱”变化,生育自主权逐渐增强。洞悉两代中国农村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结合家庭资源理论分析由传统乡村社会的男权主导向夫妻平权制方向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女性语的存在,是日本语中一个极端显著的特征,是日本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语中"女性语"现象的研究,不仅在日本语言学研究领域,在日本社会与文化研究领域,尤其在女性社会地位与性别意识的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晚唐时期,黑暗专制的统治阶级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愿望统一天下,对士大夫们造成了心理的压抑与人格的扭曲。温庭筠等文人正生于这种社会动荡乱离阴影的笼罩时期,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也多为描写女性,男欢女爱等。作为社会中有特殊地位的女性来说,无论是思妇,还是娼妓,都以一种新的社会地位走向了历史舞台,从一个寻欢作乐的工具变成了与文人心灵进行交流的红颜知己,发挥着她们独特的社会作用。我们可以从温庭筠的诗词中,感受晚唐时期女性对社会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8.
女旁构形汉字中充分反映了古代婚姻的原始群婚、亲缘婚、买卖婚、一夫多妻等状况,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婚姻状况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一书,从“学术反思”的视域对先秦女性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秦女性社会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部落社会到文明社会初期,正是这些文化要素促成了两性社会地位的逐步分化。进入文明成熟期后,男性主导的社会通过各种制度性文化规范巩固了两性社会地位的分化。在这些文化规范制约下,女性已经认同了男性社会所赋予她的性别角色。该项研究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其结论及研究方法对当前性别社会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从繁荣走向没落的阶段,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低落,这种低落可以从《诗经·国风》中透示一二.文章从《国风》中有关女性生活的诗歌入手,对当时的女性地位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女性不幸和悲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章介绍了喀什传统的与维吾尔女性相关的习俗礼仪,从这种习俗礼仪中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这种礼仪的内容密切相关,但是喀什维吾尔族传统家庭教育对女性的教育内容中并没有使女性在礼仪中有更好的待遇,这种家庭教育没有使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喀什传统家庭对女性的教育观念对维吾尔女性受正规教育的制约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且首先要从转变喀什维吾尔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和喀什有关维吾尔女性礼仪和女性社会地位之间的密切关系入手。从而也应该重视喀什女性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2.
《钟形罩》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埃斯特独特的眼光和身体洞察,感受"父权制"文化的虚伪、丑陋和专制,是知识女性充分利用"看"的权力,对不公平的社会文化的反抗和消解,是女性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埃斯特被精神分析、监控的身心体验揭示了女性个体在"父权制"政治权力下的"被看"和被客体化的社会地位。文章从女性文化视角解读《钟形罩》文本中"钟形罩"意象的涵义,揭示普拉斯悲剧的社会文化本质。"钟形罩"意象阐释为笼罩女性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的一切产物;"看"与"被看"象征了女性个人主体与社会文化权力和地位之间的关系。埃斯特在"钟形罩"里"看"与"被看"的权力较量彰显了女性主体性表达的强烈愿望和女性身体被政治文化客体化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随之提升,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跨入新世纪,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女性比较关注的服饰和服饰色彩这一角度来解析这种变迁,指出从色彩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女性自我意识在不断的提升。女性开始对传统的性别观念进行挑战,不断探索出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从繁荣走向没落的阶段,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低落,这样低落可以从《诗经·国风》中透示一二。文章从《国风》中有关女性生活的诗歌入手,对当时的女性地位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女性不幸知悲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资料,通过与第一期抽查结果的动态比较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横向对比,描述福建省女性社会地位的积极变化,分析福建女性社会地位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福建女性社会地位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历史,描绘社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三十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在福建省农村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农村女性在社会、家庭及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 ,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有的已冲出了“半边天” ,而成为许多行业的生力军。一、农村女性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据对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显示 ,目前福建省从事农业生产的 813 9万劳动力中 ,有 447 6万人是女性 ,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已占全省农业劳动力总数的 5 5 % ,而在农业增加值中 ,农村女性所创造的份额占5 0 %以上。二、农村女性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据抽样调查 ,1999年底 ,福建省…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韩经贸和文化往来更加密切。韩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大量使用汉字词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汉字在短期内不可能退出韩国的语言文字舞台。韩国社会需要面对的不是"用"或"不用"汉字的问题,而是要在坚持本国语言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吸收包括汉字在内的其他语言文字的精华,丰富韩国语的词汇和表现力,更好地服务于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韩人文交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在“性别回归”背景下,以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恋悲剧为个案,反思了当前的女性学教育:不可以按照推崇传统性别文化的标准来建设女性学,而应当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使女性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缩小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距离,促成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表意文字,已基本上被人们所肯定,,这主要是因为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和语音不直接发生关系。其实表意文字并不是不表音,只不过不能用简单的符号精确地表音,而是用众多的表意符号逐一表现汉语中各词的声音,所以大凡持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观点的人都没有忽视汉字的表音因素。有人曾提出汉字是“意音”文字、“形声制”文字等说法,我们姑且撇开这些说法的正确与否不论,单从这些说法中,至少可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