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返阶级”是作为对“阶级消亡”的回应和反击而出场的。“重返阶级”论主张,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确在历史中变化,但阶级和阶级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阶级继续存在并持续地影响着社会,阶级分析仍然是分析社会的有效工具。“重返阶级”的努力得益于将工作场所作为权力体系和阶级对抗场所的当代劳工研究,这种从“工场权力”的角度来划分阶级的研究正确地揭示了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象。阶级话语的再出场是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回声,新时代阶级存在表现出工人阶级“新贫困”、中产阶级“再无产阶级化”和全球工业阶级形成等新特点和新趋势,应当重返阶级,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以新视角坚持和重塑阶级话语。  相似文献   

2.
西方知识分子阶级理论研究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一、西方主要的知识分子阶级理论西方研究知识分子阶级理论的学者很多,论点五花八门。这里概括地归纳为六类,即新阶级论、新工人阶级论、新小资产阶级论、新工人贵族论、矛盾阶级地位论、零阶级论。1.新阶级论。...  相似文献   

3.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 ,阶级意识泛化 ,文学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 ,文学研究中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矛盾等话语逐渐退隐。那么 ,文学研究与阶级 ,特别是古典文学研究与阶级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结合汉魏文学的历史予以探察 ,本文认为 :阶级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阶级社会中的文学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对文学中的阶级性既不能夸大 ,亦不能漠视。正视阶级 ,梳理、探察文学中的阶级性是古代文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从社会历史角度展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鲜明的阶级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厘清了阶级整体为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起到的作用。但要细究阶级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就要从构成阶级整体的个体入手,抽象出阶级中大多数人的共同特点,为研究阶级特点和发展历程的行为选择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以全新视角看待阶级中的人和阶级的选择,有利于认清阶级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含义要把握三个关键点:少数人对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的财产的垄断、剥削、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建立之后,发生过三次大争论,在争论中出现了六个典型的阶级定义: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不平等系统的单位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阶级定义、阶级关系中阶级位置的含义、以权力垄断为根据的阶级定义。这些定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否认剩余价值论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一类是在承认剩余价值论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含义和阶级理论的修正和发展。讨论和研究阶级含义应贯彻三个原则:一是所下的阶级定义能够描述不同历史类型的社会形态中社会阶级的共同特征;二是能够把阶级与等级、阶层、身份、职业、官位等区别开来;三是揭示出阶级最本质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6.
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即阶级结构、阶级成份和阶级关系。由此决定,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应适当转换视角,由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由对立分析到统一分析、由内向分析到外向分析。  相似文献   

7.
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具体地用来研究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从哲学史观的发展来看,这是哲学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阶级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的方法论表现。这就是在阶级社会里,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探求其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阶级与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阶级与阶级结构分析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也越发复杂而尖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理论;新中间阶层及其特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及性质。  相似文献   

9.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革命,只要是真正的革命,归根到底都是阶级变动。”在研究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时,都必须分析它是哪个阶级的革命,都必须从经济关系上找终极原因,“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当前的主要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他们的政策的本质”。研究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要说明这场革命代表哪个阶  相似文献   

10.
赖特认为,个人的阶级地位是直接和间接阶级关系的结合,阶级结构是由整个直接和间接的阶级关系所构成。理解阶级结构中妇女地位的理论任务就是探索影响直接和间接阶级关系相对重要性的因果过程。赖特通过抽样调查得出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决定了她们的阶级利益及阶级认同的结论。妻子的物质福利越少依赖于丈夫的职业,她的阶级利益就越少来自于他的阶级,她自己的直接阶级地位也就相对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对有闲阶级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细致地研究。有闲阶级的消费生活始终进行在有闲准则和荣誉原则指导之下,其消费文化主要集中表现在身份建构与审美诉求两个方面,两者建立在明显消费与明显有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若干作为例证的结果在本文第二部分,我们把注意力转向阶级分析研究纲领范围内3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必须受到十分严肃的批评,尤其是如果它们的最终目的是证实,阶级分析已不再在对现代社会的研究中起有益的作用。我们将依次讨论阶级流动、阶级与教育、阶级与政党行为。  相似文献   

13.
[摘要]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被理清过,更多的是以讹传讹。因而长期以来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已形成一种混淆、模糊、不真实的概念,误导许多不了解彝族历史文化又热衷于学习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学者。本文拟通过对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关系的形成、划分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揭示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客观、正确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只有了解了什么是政治,才能了解什么是政治学,什么是政治学的对象。 由于政治学在阶级社会才作为一门学问出现,因此,它的研究无不打上阶级的烙痕。各个阶级的学者基于阶级的利益,对政治各有不同的要求与解释,因而对于什么是政治,众说纷纭。例如在我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对政治都有不同的说法。孔子说过:“政者,正也;子  相似文献   

16.
阶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但是,多年来人们对阶级范畴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混乱。依据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结合社会历史实际,对阶级范畴及阶级的实质,阶级与阶层、集团的关系,阶级社会与存在阶级的社会的关系,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对于正确认识仍然存在阶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韦伯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一支,吉登斯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阶级关系结构化包括阶级意识、阶级冲突、阶级剥削三个要素。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阶级理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形成的后马克思主义一直关注的问题。理论家们主要围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展开相关讨论,这主要体现在阶级的定义、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的功能以及阶级的当代命运等几个方面。本文尝试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有阶级向无阶级过渡的社会特点,指明了我们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划分阶级的标准与消灭阶级的标准消灭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标准是否一样?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阶级是什么?这个问题,理论上本来是清楚的.恩格斯曾经说过要“按照财产状况划分阶级”.列宁更对“阶级”下过定义.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又说“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阶级"有多种用法,但并未对"阶级"下过明确定义。通过文本考察可以发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与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阶级"区别于"等级",阶级是一个经济—社会概念,而等级是一个政治—社会概念,等级是阶级的前史。"阶级"也区别于"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阶级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范畴,而阶级意识是标志阶级随着生产发展而趋于成熟的程度,阶级斗争则主要指根本利益对立的对抗,包含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理论斗争等。所以阶级不是一个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