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学校的社会整体形象。科学地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助于对整个就业现象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某高校X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做了科学评判,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而同时,他们的就业违约率也呈上升趋势,不仅给个人,也给学校、用人单位等带来了负面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诚信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用人单位的不实宣传等。社会应该进一步致力于法律体系的健全,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市场;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教育和学校的发展,高师院校转型势在必行。高师院校的转型使学校内部及外部联系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分析了高师院校转型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几年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在世界发生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成为全社会倍加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就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对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在高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社会、高校和广大毕业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这项工作关系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社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又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就业的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如果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总量,以及我国大学生占整个人力资源的比重这两项主要指标来看,是不应该出现这个问题的。但各地出现的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那么,毕业生就业难是否就意味着我国大学生已经严重过剩了呢?显然不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够!所谓就业难,其实只是一个假象,是一个相对过剩的现象,正如一个时期存在产品积压一样。同时,也只是部分高校、部分专业、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并带有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特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五个行为主体。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方能奏效。高校毕业生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满怀信心,大胆应对,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顺利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被全社会所关注,也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高校不断探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与社会实践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成为高校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热点,就目前高校社会实践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持续上涨,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国家社会稳定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持续发展及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本文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困境及对策出发,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探析,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衔接好高校教育教学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提升大学生们的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作为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就业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学校的社会整体形象.科学地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助于对整个就业现象进行客现有效的分析.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某高校X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做了科学评判,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前景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确定出社会、个体、家庭以及学校等各类因素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影响权重,并对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实现对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进行全方位的动态预测及其过程控制,以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达到提高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又有所限,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纷纷成立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意识、就业指导工作贯彻学校教育的始终、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三方面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很有必要,也是学校保持良好稳定的就业态势、促进招生就业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人才竞争的高要求,学校帮助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是刻不容缓的义务。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分布和办学特色,针对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面向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和教育实施入手,结合择业、就业、创业,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促进大后方社会建设及前线各项事业顺利进行,极力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统筹规划,逐步形成了以检验分发、征调为主,融政府统筹分配、学校和社会组织介绍及个人谋生等形式于一体的就业网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就业安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尽其才,实现了高等教育在抗战中的独特价值,其就业政策及管理形式对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不乏借鉴和启示之处。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人才观和择业观也随之在变化,于是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中来自于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面对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也就日益突出。本文从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和成因出发,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对策方面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期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中的社会资本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的作用和影响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社会资本拥有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受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双重作用;社会资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对性别作用存在差异;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两个“关系强度”的效用不同。  相似文献   

18.
“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在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下,不急于求职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以各种方式暂时待业的现象。引发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学生需要在树立正确职业观及就业观的前提下,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要在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干预;校方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部门则需要整合资源营造高质量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毕业生就业难也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牵涉到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的信誉评价、家庭的期望实现、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等,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正确把握就业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当前,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强调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企业群体在选聘新员工时条件越来越“苛刻”,尤其是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更加强调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学校势必需要加强学生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只有这样,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才能在当前激烈的营销类职业岗位竞争中谋取到进入社会的初始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