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穆斯林问题研究:边缘化还是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穆斯林人口的急剧增加,诱发了两种迥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欧洲穆斯林的边缘化处境加深了其认同危机,也为极端主义思想和运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欧洲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整合欧洲穆斯林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以“元身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获悉社会共同体重构的规律性认识。在近代中国,伴随着“重塑国民”的元身份变革,社会共同体进入了反反复复的解构和重构过程。在“国民”身份重塑中,各种复杂的力量围绕着不同的元身份展开激烈的争夺,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层次(政治共同体、法律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产生了分化和对立。社会共同体的重构不可能脱离对个体存在意义的基本界定,现代国家加强共同体建设,必然需要型塑个体的元身份及其意义内涵,从而构建元身份所结构的共同体形态。只有当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围绕着元身份产生一种共享的意义结构之后,统一的社会共同体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危机事件与中国社会共同体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等危机事件最终挑战的是中国社会共同体理性。强公共理性、强家庭理性、弱社会理性是我国现有共同体理性的总体格局 ;其转换方向是强政府理性、强社会理性、强家庭理性、强个人理性“四强并举、动态平衡” ;培育社会理性则是完善我国共同体理性的重点 ,其首要内容是在合理区分公共信息与社会信息、公共知识与社会知识基础上 ,完善相对独立的社会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公共利益为主旨,多主体在共同认可的规则下,共有共用资源并集体行动的有机体,有着主体、认同、规则、行动等基本要素。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在治理主体结构、公共性的具体特征、规则运行、资源状况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在“理念—场域”“主体—规则”“资源—行动”的结构下,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在“公—共—私”的双向转化中,持续生产、拓展公共性;在政府引导下实现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共同生长与发展,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双法”融合并形塑积极行动者;治理资源的输入与内在资源的转化并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共有共享并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5.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但也遇到既有霸权秩序的挑战。在中亚地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经济合作、政治互信领域里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耕细作,提升中亚民众对“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本研究从社会合作视角出发思考进一步深化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并得出结论:在经贸领域合作中,可以侧重于关注就业、职业教育、环境保护等民生需求。在文化交流中,通过探索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感兴趣的形式提高合作效率;继续提升教育领域合作的规模和质量;注重加强中国的中亚人才库建设、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引导民间机构积极有序开展民间交流;强化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命运共同体是在大规模的突发事件或危难进程中形成的临时性社会群体。在命运共同体中,由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个体成员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在此之下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成员叙述集体生活的相对统一的主观框架,及与其相匹配的观念、语汇、修辞以及象征性仪式。在这些突生性的机制作用下,围绕记忆主题、叙事基调和话语体系,命运共同体在三个层面上形成了共同体成员所赖以进行历史叙事的集体框架。由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的左右、强烈的社会认同的影响,命运共同体及集体记忆框架甚至对个人叙事有着长贯终身的影响,但又受着代际继替的制约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共同体的演变与重构:以民间组织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火根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11(3):77-82,87
共同体是西方学者用来分析现代性影响下西方社会变迁的一个学术概念。本文借用这一概念,系统梳理了中国社会共同体的演变轨迹,并在民间组织视角下探讨了当今中国社会共同体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职业共同体:今日中国社会整合之基础--论"杜尔克姆主义"的相关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剖析了杜尔克姆和新杜尔克姆主义的社会整合与职业共同体思想,认为,我国当前遇到的社会解组、社会失范问题,与杜尔克姆当年遇到的问题相似。杜尔克姆当年开的药方是:重建社会共同体,实现新的社会整合。本文探讨了,在中国如何培育新的社会共同体以推进中国新的社会整合。这个新的共同体就是职业共同体。提出了培育职业共同体的六条对策,包括:职业道德建设、职业技术建设、职业荣誉感培育、职业亚文化培育、企业主的责任等。 相似文献
10.
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基于共同富裕背景下,下好乡村振兴全盘棋的重要抉择,韧性与包容嵌入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既必要又可行。共同富裕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要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治理韧性;集聚包容性治理主体合力,增强治理共同体的社会韧性;坚持内容包容与过程包容兼顾,提升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效能;实现治理工具韧性与包容互嵌,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共同体的“家天下”,到建国以后地缘共同体国家认同地域化的转变,再到精神共同体“乌托邦”的国家期许,我国的国家认同经历了国家利益主导型、国家主导下有限社会利益共存型和完全社会利益型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中国的社会状态呈现出超稳定、地缘拉锯对抗和社会失重三种特征。共同体利益对国家认同的嵌入演绎出社会稳定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共同体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国家认同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地巩固、分解和重构,这也必然导致社会稳定走向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12.
与世界文明比较,血缘宗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氏族"共同体"及其残余由于没有充分解构而在阶级社会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深刻历史根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普遍的商业文明期,缺少和氏族贵族相抗衡的平民和工商业阶层,没有形成氏族"共同体"内部尖锐的对立状态,使得氏族"共同体"没有能够完全解体,建设国家的任务被民族贵族独立承担和达成.因此,中国国家不是按地区而是按照氏族"共同体"建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共同体"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将使我们对诸多社会问题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自由·共同体·正当性 --经典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的三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经典社会理论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知识反应;从经典社会理论的现代性话语中浮现出了三个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即共同体问题、自由问题、正当性问题.这三个问题同时也是没有被所谓的后现代性以及全球化所终结的、在今天依然具有核心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涉猎范围和问题非常广泛,本文侧重总结的是贯穿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共通性问题,如基层政权、阶级划分与阶级斗争、集体化经济、日常生活等。该研究主要成就表现在:对有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解释,对有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分析性概念。但也必须承认,许多成果只是下了事实描述的功夫,很少个人的思考,更缺乏理论性的提炼,从而也就很难产生相互间的争鸣。在研究方法上,总体说来还缺乏方法论意识。另外需要指出的一个现象是:集体化时代这样一个原本应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但历史学学者参与并不多,或者说即使有所涉足,也未能取得令人预期的成就。在此领域一展身手的主要有人类学学者、社会学学者、政治学学者和经济学学者。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话语创新,也是对社会治理目标的更高追求。社会治理提出以来,基层探索了丰富的“共同治理”实践模式,但是面临严重依赖党政推力、合作共治浅层悬浮、制度认同度低又难执行等新困境。“治理共同体”意指多元治理主体以共同体成员的方式组织起来,以共同体纽带激活内在动力、以共同体关系优化治理结构、以共同体规范完善治理制度。从共同体“纽带—关系—规范”审视治理“动力—结构—制度”,能够更加清晰地审视“共同治理”的问题症结,为破解困境指明方向。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亟待从简单“共同治理”走向“治理共同体”,包括在治理动力上从应激响应到日常韧性、从行政末梢到动员起点、从个体性到公共性;在治理结构上,从差异性到互补性、从表面到嵌入、从偏利共生到互利共生;在治理制度上,从行政场景到生活场景、从封闭到开放、从纸面到实效。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正义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能政治逐渐消退,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开始分化,真正的公共问题由是浮现,其中现代意义的正义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义的核心要求是平等,但平等绝不意味着平均主义,而是指权利的平等。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平等,是社会正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可分为三类:民生类问题、社会公正类问题和健康安全类问题。对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关注群体的特征进行区分,可以得出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感知的因素和机制:(1)个人生命历程和城乡因素会与特定的社会问题相关联;(2)作为个人困扰的生活压力会明显地强化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感知;(3)经济状况与教育程度这两个因素对不同行类型社会问题的感知影响方式不同。对民生类问题的感知而言,经济程度有重要的负向影响;对社会公正类问题的感知,教育水平是更强的驱动因素;对健康安全类问题的感知而言,经济程度和教育水平同是正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亚亚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8):48-50
民族社会问题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就存在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民族矛盾上升、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流失、国家认同的弱化三方面的挑战.促进民族地区自身的全面发展,建立适应社会分化时期民族社会问题的整合机制,不断提高驾驭民族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民族地区的中介组织以提高政府公信力,是解决民族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志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3):69-70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结构与分类由我们对责任感的界定可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中的情况是否符合内。动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其核心是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安定与变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应负的责任,即将自己的存在与活动同人类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在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结构与分类前,需要先研究一下责任感的结构与分类。1.责任感的结构与分类。由于责任总是涉及“谁对谁负责”的问题,所以责任中总有一个承担责任的主体、一个主体应对之负责的客体(间接客体)和一个所要完成的任… 相似文献
20.
东盟自成立以来,在维护地区政治稳定、推动安全合作与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积极与重要的角色。随着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东盟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在强化政治安全共同体与经济共同体的同时,向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发展。在东盟社会与文化极其复杂与多样的环境下,社会文化原则的认同与规范一致是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成功的基础与前提,以人为本、社会福利、社会正义、捍卫人权、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包容与多元文化主义等现代的社会文化观念,成为建设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与重要原则。尤其值得指出,随着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的深入发展,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规范原则以及实践方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借鉴,这对中国全面深化与东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