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从总的方面讨论了吴江同志《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以下简称《两条战线》)一文中的主要命题——“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指出了这个命题在理论上的错误;同时论证了“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命题的正确性,现在,我们将继续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分析一下吴江同志关于“反对机械唯物论”的论述在理论上的错误以及它为何不符合实际情况,从而进一步证明“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这个命题根本站不住脚;另一方面,分析一下吴江同志由于“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  相似文献   

2.
自《红旗》杂志一九六四年第十七、十八期刊载了张启勋同志对冯定同志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一书中的错误论点提出原则性的批评的文章后,各地报刊纷纷发麦文章,进一步对冯定同志《共产主义人生观》、《平凡的真理》、《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人生漫谈》等书中的一系列错误观点作了批判。大家一致指出冯定同志的这些著作都是歪曲和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思想的坏书。现在,我们把批判冯定同志的几个论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吴江同志在《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2期发表的《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历史教训》一文中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一段话“难免为主观随意性留下空隙”,而“中国社会主义之所以长期在不断批判‘唯生产力论’中不正常地运行,归根到底说来,我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此。”对于毛泽东这段话所表述的观点,当然可以研究、讨论、发表不同意见,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呈江同志引用这段话前所作的说明。吴江同志说:“本世纪50年代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曾聘苏联哲学家尤金为顾问(尤金后来担任了苏联驻华大使)。收…  相似文献   

4.
皖春同志在《安徽日报》上回答一个读者的问题时,提出了这样的论点:——人在认识过程中,必然要犯错误;错误必然有两极;两极必然要转化;因此人的认识通过“左”右摇摆而达到正确,是客观规律。这个论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为了答复反对者的批评,皖春同志又写了—篇文章,题为《正确与错误的辩证法》。在这篇文章中,皖春同志不仅肯定了原来的论点,而且还补充了一些新的论点,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治经济学关于按劳分配的传统理论中,有些论点是和经典著作相悖的,有些论点又是照抄经典著作的,从而是脱离实际的。揭露这些矛盾,将会发人深醒。笔者试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提出来讨论。孙浩同志的文章《关于开放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思考》(载《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与笔者提出的三个问题有关,故兼与孙浩同志商榷,并就正于孙浩同志。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把历史辩证法当作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历史这一特殊领域的其体运用来加以研究,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吴江同志在其1978年10月再版的《历史辩证法论集》中,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企图以“历史辩证法”取代历史唯物论。对此,我们则有一些不同看法,现在提出来,希望吴江同志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7.
我先后拜读了王勋铭同志《关于确立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几个问题》和穆牧同志《论述民族平等问题必须联系具体实际——关于我国各民族还存在经济文化上事实上不平等论点的质疑》两篇论文.我认为有必要对他们提出的一些新论点,进行同志式的讨论.这对于端正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的认识,清除分歧和混乱,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张绍煜同志在《旧中国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到底是什么》一文(载《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中,对旧中国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等问题提出了看法。我们觉得,这篇文章有不少论点值得商榷。本文仅就其中某些论点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1964年第一期上刊登了师宁同志的《简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一文,读后觉得其中很多论点值得商榷,现本着百家爭鸣的精神,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教于师宁同志和广大读者。 (一) 师宁同志在文章中说:“旧的中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1期刊载奚兆永同志《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一文,评论了张薰华同志《论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载《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一文中的某些论点。本文拟就奚文涉及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看法。这里有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三个方程式:  相似文献   

11.
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供求不平衡关系,是否也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一个因素?卫兴华同志和韦奇同志在《经济研究》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比较新颖的论点。他们论断供求不平衡关系也是决定价值量的一个因素,同时,又企图把价值和价格区分开来;并认为这是依据《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有关指示所作的阐发。本文拟对他们的论点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最近哲学界展开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论,我们基本上同意项晴、沙人等同志对“合二而一”观点的批判的意见,我们认为“合二而一”的论点实际上是取消斗争融合矛盾的错误论点。这里不想多谈。现在着重对《人民日报》7月19日发表的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姚伯茂同志与其他同志指正。姚伯茂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一个新的关于两类矛盾的论点,即把矛盾分为“以斗争性为主”和“以同一性为主”的两种不同类型。在学术讨论中这种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他的论点却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了宋承先同志的《价值决定与供求关系问题》一文,觉得他对经典著作的某些论点的解释,完全背离了原意。他对我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也末弄清楚,甚至把我所反对的观点,当作是我所主张的观点。宋承先同志用了一页的篇幅转述我的基本论点,但不切原意。他说我的第一个基本论点是:“供求不平衡的某种特定情况也是决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1月21日到22日,山东省社科联与《走向世界》杂志社在济南联合召开“颜景策现象与《颜氏经营哲学》研讨会”,来自北京的吴江、黄小慧等著名专家学者与山东省内3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颜景策个人出席了会议,省政协主席韩喜凯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讲了话,省...  相似文献   

15.
看到李泽厚同志发表在《文史哲》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康德认识论的提出》,使我很受教益。但是我对文章中所提出的关于分析与综合的一些论点有不同看法,现在提出来就教于李泽厚同志。李泽厚同志在文章的“‘综合’是吃掉对象、改造对象”一节中,提出了“‘综合’比‘分析’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和“综合作为认识基础”的论点。我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关于分析与综合两种方法在认识论中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1962,(1)
本刊先后收到閻简弼、刘开扬二同志来稿,对冯其庸同志在《历代对伯夷叔齐的评论》一文(见去年3月23日《人民日报》第七版)中所嚆阐述的论点,有所发挥和补充,并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茲择要发表如下,供读者参考。閻简弼的《也谈谈伯夷叔齐》一文择要: 读了冯其庸同志的《历代对伯夷叔齐的评论》,得了不少的教益和启发,有点意见,也想谈一谈。  相似文献   

17.
杜岫石同志在《江汉论坛》发表《SAP不能换位为PAS吗?》一文,针对拙文提出不同意见,此看,又发表文章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论点,这些论点主要是:<1>肯定判断的谓项有时周延;<2>肯定判断能够换位为PAS;<3>持肯定判断谓项不周延和肯定判断不能换位为PAS的论点是不符合事实,而不符合事实就是不合乎逻辑。本文想就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拙见,与杜岫石同志进一步商榷。杜岫石同志的文章(下称杜文)认为,SAP能否换位为PAS,牵涉到思维形式与事实的关系问题,牵涉到对逻辑科学对象的看法问题,因此,本文涉及的问题也就相应地广泛一些。  相似文献   

18.
读了夏写时先生的《王骥德是吴江派吗?》一文,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看法,提出来共同研究。夏先生在文中不同意把王骥德归入吴江派,主要理由是王骥德“从理论上对吴江派作了系统的、切中要害的批判,剧作风格亦颇多与吴江派不合之处。”这种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徐扶明先生在《王骥德与吴江派》这篇文章里就王骥德的理论与剧作风格进行了探讨,举出了种种王与沈璟的联系的材料,说明了王骥德不仅属于吴江派,而且是吴江派中的主要成员。本文打算在徐文的基础上对王骥德与吴江派的关系再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疏解《圆圆曲》,主要是想要与姚雪垠同志商榷的。因为黄裳同志已经有文章了,所以我才改作《疏解》。我不同意姚雪垠的那些考证,我认为《圆圆曲》中叙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真实的,就象《长恨歌》、《桃花扇》的主要情节是真实的一样。也不同意姚雪垠的某些论点,我认为《圆圆曲》也不单纯是讽刺吴三桂、鞭挞吴三桂的,《圆圆曲》的基调不是讽刺,也就象《长恨歌》不是讽刺诗,《桃花扇》不是讽刺剧一样。文章发表以后,《晋阳学刊》编辑部转来了刘德鸿同志谈《圆圆曲》基调与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张国光同志陆续就《水浒》及金圣叹的评价问题发表了好些篇文章,阐明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对于他某些论点,例如纠正某些同志全盘否定金圣叹这一点,我是赞成的;别的一些的具体论点例如“保护色”说,则未敢苟同。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还未有来得及读完他的全部文章,只能是一些零碎的感想。蒙张国光同志惠赠他的《〈水浒〉与金圣叹研究》,得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他的观点。张国光曾来信要求我对他这本书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为了深入讨论,我不顾浅陋,把读后感写了出来。供张国光以及其他同志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