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上期) 嫩化火腿法 在火腿皮上涂一些白糖再煮,很快就能煮烂,肉嫩可口。 嫩化老鸭法 (1)取猪胰1块,切碎与老鸭同煮,鸭肉易烂,汤汁鲜美。(2)将老鸭用加少量醋的凉水浸泡2小时,再用文火煮,就很容易将老鸭煮烂。(3)用几粒螺蛳肉与老鸭同煮,任何陈年老鸭都会煮得酥烂。  相似文献   

2.
韦公远 《家庭科技》2009,(12):28-29
芡实炖老鸭 原料:芡实120克,老鸭1500克,料酒15克,精盐5克,味精2克,酱油15克,葱段15克,姜片15克,胡椒粉2克。制法:1.将芡实仁去杂洗净,待用。老鸭宰杀,去毛,去内脏,洗净,人沸水锅中焯一段时间。2.将芡实装入鸭腹,放进锅内加适量水煮沸。撇去浮沫,加入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姜,改用文火炖至鸭肉熟烂,撒入胡椒粉,出锅装盘即成。  相似文献   

3.
巧煮鸭肉 煮老鸭时,在锅里放几个田螺同煮,会使老鸭煮得酥烂;如果加入几片火腿肉或腊肉,更能增加鸭肉的鲜香味。 巧煮羊肉 煮羊肉时,先将洗净的白箩卜(1至3块)用筷子扎几个洞,放入锅内同煮,或在锅内放入少许绿豆,便可清除羊肉膻味。 巧煮牛肉 老牛肉不易炖烂,如果头天晚上在牛肉上涂一层芥末,第二天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炖,炖时加点醋,就容易炖烂,且嫩软可  相似文献   

4.
玉红 《家庭科技》2014,(7):35-35
夏季食疗,鸭肉最适宜,这归于鸭肉的补养之功.鸭肉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夏季因人体代谢加快所消耗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铁、磷、钙等矿物元素.鸭为水禽,性甘寒,具有滋养身体、益气养神、调胃和中的作用,最适宜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对低热、虚弱、食少、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有辅助治疗作用.鸭肉进补,既可单用,亦可与一些食物、药物配伍成药膳.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老年人适量食肉是摄取锰元素的重要途径。此外,肉类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温补虚劳之圣药——鸭肉鸭肉具有补虚滋阴、利尿消肿、养胃生津等功效。据测定,每百克鸭肉中含蛋白质16.5克、钙11毫克、铁4.1毫克、烟酸4.7毫克。鸭肉适合易上火的人食用;低热、体弱、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和水肿者食之更佳。肥胖者的肉食——牛肉  相似文献   

6.
补肺药膳     
正补肺止咳药膳——玉参焖鸭原料:玉竹、沙参各50克,老鸭1只(1500~2000克),细葱、生姜、味精、精盐适量。制法:将鸭宰杀后,除去毛和内脏,洗干净放入锅内,再放入沙参、玉竹,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焖煮。将葱、姜洗净切末,待鸭肉熟烂,加入葱、姜、味精、精盐调味即成。功效:滋阴润肺养胃。适用于肺胃阴虚或肺胃气阴两虚所致的形体消瘦、皮肤干燥、烦渴引  相似文献   

7.
酸泡菜炖鸭     
鸭肉虽好吃,但如做法不当,它的臊味却令人生厌,所以每当我家要吃鸭肉时,妻子总是上集市买。虽然总是变着口味吃鸭肉,如香酥鸭、爆烤鸭、红烧鸭等,但吃久了,也会有腻的时候。有一次,妻子买回了一只活鸭,宰杀干净后,问我怎么弄来吃,并说,鸭臊味较大,怎么把臊味去掉呢?我想到以前做过酸菜鱼,就叫妻用酸泡菜炖鸭。没想  相似文献   

8.
△冻肉在烧煮前,先用姜汁浸渍,可起返鲜作用。 △生肉污染上煤油、柴油或机油,用浓红茶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冲洗干净,油污异味即可除去。 △陈年老鸭不易炖烂,若在锅里放几粒螺蛳肉同煮,便可将老鸭煮得酥烂。 △将生成鸭蛋一头敲个孔,插进筷子略将蛋白与  相似文献   

9.
《家庭科技》2012,(11):29-30
冬季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此时草木凋零,万物生机皆闭藏潜伏,昼短夜长,人体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的闭藏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把握十个"点"能够保平安. 1.进点补 冬季进补包括食补和药补两类.食补方法因人而异,一般阳气偏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生冷又不宜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  相似文献   

10.
南京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资源,是个有特色的城市.近百年来,南京在发展过程中,未充分发挥本身优势,因而发展并不迅速,特色亦有所丧失.在新的历史时期,南京应该走个性化发展道路,构建成为"绿色之都"、"博爱之都"、"文化之都"、"商贸之都",成为国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1.
正枣泥山药糕补血益气,玉竹老鸭汤养阴润燥……山药、玉竹这些出现在《中国药典》中的中药,也是人们的盘中佳肴。对于有些食物来说,它们和药物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既是食物,也是药物,这便是"药食同源"的理念。药食同源有官方依据我国历代对"药食同源"及食药界限的认识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  相似文献   

12.
苏俄对五卅运动之态度及运动所昭示之大变局,直接导致"联俄与仇俄"之争.国内局势之无序及反帝爱国运动之勃兴,促成醒狮派异军突起,国家主义亦大行其道,并成为论争中之最强音和主旋律.研究系、无政府主义者、国民党右翼知识分子,以及相当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国粹主义者,在对俄问题上与醒狮派逐渐合流.包括亲俄派在内的所有论者.均承认苏俄推行世界革命有其自利之目的,绝大部分认为它有帝国主义之可能.此点又成为否定世界主义,提倡国家主义之现实依据.除醒狮派以极右、无政府主义派以极左之面目指苏俄为中国之敌外,一般知识界在列强与苏俄之两相比较中,仍以苏俄"比较的是我们的朋友".绝大部分反对对俄采用"亲善主义",而赞同施用"外交政策".称北方知识界整体转向"仇俄",并不符合实际.从五四时期之"友俄"、"亲俄"狂飙,到五卅时期反思并否定"亲善主义"以及"联某国"之思维,一般知识界对俄态度之所以发生巨变,多缘于其对莫斯科内政外交(尤其是对华外交)之观感,以及对中国向何处去之认知.  相似文献   

13.
"申"乃"神"之初文,为电之象形.电随雷雨,有滋生万物之功,故滋生万物成为神的核心内涵.在<老子>中,神与谷结合,为谷神,成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在<庄子>中,神融入生命,为藐姑射神人,成为万物的滋养者、精神境界的开辟者.  相似文献   

14.
在意识形态的视野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三种先在的愚民政策说、一声叹惜说及民主精神说.这让"人"和"民"、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巨大张力充分显露,使得人生在世的有限性结构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根源能够有机会得到展示.由区分而来的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它是美的,有其普适性,鼓励人们在自己独特的个性生存中不断超越,以通达无限,追梦美好生活.或许,由之我们可以走出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道"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具有本原性、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点,可以分为"本原之道"、"万物之道"和"社会之道"三种形态."人性自然论"假设是老子之"道"实现由"万物之道"向"社会之道"转变的关键.以"人性自然论"假设为出发点,可以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体系的推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儒道两家思想透视,"和"的传统内涵主要有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普遍和谐"的观念,这种"普遍和谐",即是"太和"."太和"是"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与李贺虽然同为浪漫主义诗雄,其实却有鲜明的差异性,这主要表现于诗心之别、诗境之别、诗法之别、诗体之别.从诗性文化范型角度来看,"诗仙"及其"太白体"与"诗鬼"及其"长吉体"话语系统抟成为特定的文化符号意义.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看,李白之诗充分满足了人性之情感极度舒张的精神需要,李贺之诗则完全切合了人类之极度好奇求异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周易>中,"生生"之"道"意指"援天道证人事"之道和"阴阳"之道;"生生"之"德"重在指导人生价值的取舍;"生生"之"情"具体是圣人的忧患之情和常人的人伦之情;"生生"之"境"的具体化为"时"、理想化为"境界",这四个方面相依相成,构筑了<周易>有道可依、有德可彰、有情可显、有境可待的"生生"的生命哲学观.  相似文献   

19.
"道德性上帝"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概念,将此概念与儒家本原概念<易传>之"太极"与<中庸>之"中"相比较,可以看出,康德之"上帝"与儒家之"太极"、"中"都是其所谓生发万物的本体. "上帝"的"自由"与"太极"、"中"之"性"有相通之处;"敬"于"上帝"与"诚"于"中"有相通处."上帝"与"太极"、"中"又有不同之处:"上帝"在理论上不可知,而"太极"、"中"内在于人性,且能最终达到"大人合一".另一方面,儒家"太极"、"中"在人性返归本体上有较"道德性上帝"和"灵魂不朽"更清楚的运动步骤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首先以"知"说"万物一体",认其当从"感应之几"上看.感应之几有二用:一方面一气流通,正是万物一体给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另一方面,圣贤有分,人对万物的普遍的恻隐顾惜之情成为万物一体的开始.他也看到,二用又必归一几:"才能之异者"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与"才质之下者"各随其分的尽职精神,二者的搏斗、协调,只能指向人性的陶冶和养成.作为一种理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实质上是一种事关修道的审美直感论,它坚持了儒家知行合一的品格,"行"之而成,与"政治哲学"有很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