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清瘦的女士走了进来。她笑着对我伸出了手说:你就是夏悲女士吧,我和她的手握在一起正纳闷着不知道怎么去称呼她,然而这位女士却是:梁陈明任。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女国会议员。她坐定后的第一句话就惊破了天地。她说:“我这个人很平民化。没有人相信我能够成为一个国会议员,但是,我是。”她的开场白完了。简单明了,但却是掷地有声的。她把我心里的问题主动地答完了。她看出了我的疑问?我,不得而知。第一次要采访的10个问题,我一起倒出来交给了她,她在回答完我9个问题的时候,头脑非常清晰地说“还有一个问题,留在下一次…  相似文献   

2.
“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相似文献   

3.
1950年,百废待兴的中国。一位肩挎相机的外国女性时常蹬着自行车,出现在北京街头,兴致盎然地将镜头伸向普通的中国百姓。她的外国长相并没有招来异议。相反,人们多会扬起脸,报以友善的一芙。这精彩的瞬间永远地定格在她的照片上。如今,这位年近9旬的摄影师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她拍摄的数以千计的照片已经成为反映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宝贵资料,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65年前的一天,德国少女耶娃和中国作家、诗人萧三在苏联一见钟情。从此这个在“政治上还是一张白纸”的西方少女,“像来自另一个星球的一颗星星”飘进了共产…  相似文献   

4.
飞鹰展翅──记河南省劳动模范、安阳自行车厂厂长杨瑞年东风,钟向明提起“飞鹰”、“三枪”牌自行车,无人不晓;说到安阳自行车厂厂长杨瑞年,知道的人也许不多。刚从河南省劳模表彰大会载誉而旧的杨厂长,虽然略显疲倦,但精神很好,一提到自行车,他便如开阐之水,口...  相似文献   

5.
我过眼前那层浓厚的青藤,我看见一个端着太阳伞的女孩安静地坐在不远处的秋千架上,尽管我看不清她的脸,可她端庄的姿态依然泛着雕像般的美。  相似文献   

6.
仿佛,日子越过越旧,人越用越旧。 有人对我说:“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不相信。 好久没有看过日出了,清晨是怎么开始的,是怎么转为中午的?我始终懵懂无知,迷茫不解。如果起得早,不管怎么转身拐弯,前面都有高大的楼群遮挡着阳光;如果自己的早上从上午开始,阳光照见旧日尘埃,依然感觉不到每一天何以是新的?  相似文献   

7.
北京秋天的美丽,仿佛总透着电影画面之外的旁白,清远而宁致。中秋的下午,当我敲开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苗野的家门时,我确信自己走进了一段有着秋天神韵的旁白之中。29岁的夏天,她选择了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法则:即使天上掉下馅饼,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也不去拣 初次见面的苗野,扎着两根小辫子,上穿白背心,下着绿红色花裤,脚蹬黑色布鞋,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盛满清纯,如果不是她通身散发出的成熟女性特有的优雅,我几乎认定她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 “你用录音机吗?”她一边递给我一杯橙汁一边问,当得知我今天不用录音机采…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觉得我和母亲是有隔阂的。 她是医生。最重要的是她的病人。我的记忆里,她永远在医院,或者随时准备着有人打电话来就走。我什么时候梳成了小辫子,什么时候来了例假,什么时候和男生有了第一次约会。她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郊区沙河镇一座现代化奶牛养殖场里,每天天刚蒙蒙亮,便有一位白发苍苍的美国老太太到这里查栏,然后又骑上自行车,来到数公里外的京密引水渠旁进行晨练。她就是当年曾为研制世界第一颗原子弹作出过贡献的美国女科学家琼·亨顿(Joan Hinton,中文名寒春)。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她和美国奶牛专家欧文·恩格斯特(Erwin Engst,中文名阳早)在延安喜结连理,而后一直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留在中国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现在,他们虽已退休,但仍担任着中国农机研究院的高级顾问,继续为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亨顿…  相似文献   

10.
站在窗边,凝视着远方,在大海的尽头,你现在过得还好吗?
  梅干(Meghan)--我的第一位外籍教师,也是第一位敲开我心灵大门的外教。她来自美国芝加哥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来中国的大学担任一年实习老师,每周我都会和她在一起练习口语。梅干长得白白净净,一双湛蓝色的大眼睛,身上散发着一股独特的气息,嘴角常挂着微笑,笑靥如花。她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因为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直到如今,每当看到她送给我的礼物和她每节课写给我的单词讲义,都让我不禁想起她:“梅干,你在美国过得还好吗?”  相似文献   

11.
当时,孙阿姨的店就开在我以前高中的旁边,隐居在胡同里,紧邻繁华的长安街。有时候从这条路回家,会看见里面的人影,看上去很温馨。我努力回想着在那里吃到的第一块蛋糕的名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黑色,酥软。我和她交谈了几句,孙阿姨人很好。我看见冰箱上贴着的从不同地方寄来的明信片。“啊,那些都是朋友寄来的。”她边说边搅拌着什么,的阳光。后来我挑了一张好看的风景明信片寄了过去,背后被我写得满满的。既不是思念,也不是旅行吧,顶多是青春过剩的荷尔蒙,又不能和现代诗混为一谈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我和她相识是在一次留学生的聚会上。她美丽大方,才华出众。她是学音乐的,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弹着一手好钢琴。在整晚的聚会中,她的钢琴始终牵动所有人的心,她弹出的曲子,总是让人情不自禁翩翩起舞。她和她演奏的曲子一样,是那样具有激情,那样具有青春活力,吸引着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从那晚以后,我的记忆中就再也抹不去她的身影。我总是想方设法接近她。我知道她是音乐学院的,于是就在每天下课以后去学院门口等她。很快我就知道她在一家酒吧打工,每晚7点到11点在酒吧弹钢琴。于是我就开始天天占据那家酒吧的一角偷偷地注视她,欣赏她的…  相似文献   

13.
我与中国结缘已有30余年,与中国杰出医学科学家们的紧密合作,是我学术生涯中极为精彩和令人兴奋的一段时光。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时还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北京街上多是自行车,人行道上摆着成堆的大白菜,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每次到北京,我都会去胡同里走走,  相似文献   

14.
《人才开发》2009,(12):59-59
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回家,由于想着土作上的事情走了神,闯了红灯。一位老交警面带微笑走过来说:“同志,骑车想事可不行啊,多危险!”  相似文献   

15.
生存的关键往往在于偶然的机遇。在日治时期,我开始经营一种胶水生意,它改变了我一生的历程。我由此认识了我的太太──柯玉芝。 柯玉芝这女孩子在莱佛士学院读书时,成绩比我好。我再次遇见她,是在骑着硬胎脚踏车第一次到中巴鲁找一起做胶水的朋友杨玉麟的时候。我到了那里,她正好坐在走廊上。我问她玉麟在哪里,她脸露笑容,指着角落的一道楼梯。她在家里闲着,由于没有佣人,帮做一些零星家务。制造胶水是另一种零星工作,但有酬劳,只是数目很少。我常去,以了解胶水生产的情况,谁知两人在往后几个月中产生了友谊。 一件非同小可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第一个国庆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朱基会见了本年度获得中国政府奖“友谊奖”的50名外国专家,在朱基与这些获奖专家合影留念时,人们注意到在总理身后,站着一个年轻女士,她就是来自日本的青木阳子。她像所有获奖专家一样,脸上漾起了激动而幸福的笑容,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个女士居然是个盲人。一个盲人姑娘何以能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友谊奖”?这个盲人姑娘像谜一样吸引着我的目光,我无法阻止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敲开了她的房门。一、 不一样的童年 青木阳子在5岁以前和正常的女孩没有什么两样,圆圆的像日本偶人一样的脸上,泛着…  相似文献   

17.
孩子送礼     
随着门玲一声响,我随即去开门。可是周围并不见人,正欲关门时,从楼梯口闪出一个小身影,定眼一看,是一个大约八九岁的小女孩,在灯光下,只见她的小脸胀得通红,眼里隐隐约约有泪光。 我认识这个小姑娘,她叫小惠。他的父母闹离婚闹到了法院,案子由我承办。她跟着父母到法庭来过好几次,每次都像一只受惊的小兔似的不安地啃着手指甲,或者听到父母吵得厉害就仰着头,两眼泪汪汪的,一会儿拉拉爸爸的衣襟,一会儿又牵牵妈妈的手,用只有她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说:别吵了爸爸,别吵了妈妈……每次见到小惠,我就有种要骂人的冲动:这些不负…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受邀前往瑞典的一个民间法律服务机构,进行业务交流活动。协会里有一位成员名叫卡斯蒂,她在法院工作,因为曾经在中国留过学,所以与我一见如故,活动一结束,就请我去她家住几天。她告诉我说她们法庭很快要开庭审理一个案子,所以要急着上街去找到几位“最高判官”。  相似文献   

19.
微小说     
手机震,有一条信息“我决定去告白了!”他和她一直是好朋友,可她一直爱着他,“哦……那你加油。”“我在她家门外好久了,不敢敲门。”“大着胆子敲吧!我挺你!”“你说她会答应吗?”“我不知道。”她放下手机,不争气的掉泪。手机又震。却是电话,她接了……“你开下门吧,我还是不敢敲。”  相似文献   

20.
相识的人都是有缘份的朋友在她的镜头里人们都是美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形象;有的天生丽质,但只是漂亮而已;有的不尽如意,但并非一无可取。人都是美的,我的镜头将更加显示你的美!”姚远形象创意摄影室,正是一个以此为泉源,以艺术造型为目标,为每一个前来的朋友进行形象创意的摄影工作室。笔者走进她北京的影像创作室,就好像是走进了一个艺术殿堂。四壁上“高高挂起”的那些人像作品,与其你说是采访她,不如说是在欣赏她的艺术,而眼前的每一幅人像作品又都在记录着她的奋斗史。是姚远选择了人像拍摄,还是人像拍摄选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