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五四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五四科学思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五四时期中国人的科学观、五四科学思潮的内容和构成、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五四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五四科学思潮的影响及评价等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在这些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异彩纷呈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在现代中国,传媒兴盛的区域性现象并不少见,而这种现象的形成必定和某种特定的区域性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田中阳先生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坐标》(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通过对湖湘文化精神与"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传播互动关系的研究,深刻揭橥了"五四"时期湖南报刊兴盛的文化密码,准确测绘了作为传播重镇的湖南报刊的历史坐标。一经世原道、民主科学的对接:"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的精神动力田中阳先生《承先启后的历史坐标》第一章"总论",从考  相似文献   

3.
"五四"科学精神由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民主性和实证精神组成,其中创新精神又包括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五四"科学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倡导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核心内容迄今仍是相当先进的,它对现今培养和塑造民族科学精神及利用"迟发效应"赶超发达国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指出"五四"运动主要批判的是为维护君主专制主义遗留下来的宗法的、伦理道德的、典章制度的、价值观的文化,并非是全面反传统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青年人应继承和弘扬五四时期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弘扬上述精神时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肩负起复兴中国之重任.  相似文献   

5.
"五四"精神是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距今86年了,但"五四"精神焕发出的时代光彩,对当代青年仍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五四精神指的是五四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它包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个性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进步创新精神和科学民主精神。这些深邃的内涵体现了开放性、创新性和理性批判等时代特征。所以我们要继承弘扬五四精神 ,完成五四先驱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崇尚科学是“五四”的主调之一,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必然受其影响与制约。考察“五四”时期的小说,我们无法遮掩科学的影响与促动。“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科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宣扬科学理性精神;对“五四”小说求真倾向的导引;对“五四”小说的批判意识的影响;对“五四”小说启蒙话语的促动。  相似文献   

8.
薪火相传     
正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运动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就是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今天的中国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文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文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文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制约,二者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运动以来,现代中国科学观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科玄论战"的结果确立了科学受尊崇的地位,"实用至上"的科学观限制了纯理论研究相对独立的发展,对"伪科学"的批判突出了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科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开启了对科学的多元化理解.现代中国科学观的演变,是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和冲突的社会环境中展开的.对科学的误解和误用在一定时期内在所难免.不断清除对科学的误解和误用,正是中国科学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陈独秀所倡导的科学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五四前期他所说的科学包含自然科学,但主要是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五四后期他转而推崇社会科学,尤其是唯物史观,科学由此衍变、强化为科学主义,陈独秀科学思想的这一演变历程,与当时整个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变动趋向是相吻合的,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主义的僭越与科学精神的失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是现代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洋务运动中引进,在五四时期建立了权威。但是,由于科学对意识形态和信仰的僭越,使科学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科学化。最后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中,意识形态主义取代了科学主义,建立了霸权,从而使科学精神失落。改革开放以来,恢复了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但建设科学精神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回顾彭燕郊70年的诗歌历程,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精神影响甚巨。"七月"时期,诗人便开始了对鲁迅、对"五四"的继承;其后,在经历了漫长的"炼狱"和"归来"的过渡时期之后,诗人于80年代中、后期明确地提出了向"五四"新诗传统回归的诗学主张,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这一回归。可以说,在诗学追求的层面上,"五四"建构了诗人独特的时间意识,诗人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简化、还原为和"五四"、和鲁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现代"激进主义"的反思,林毓生区分了"五四思想""五四精神"与"五四目标":所谓"五四思想",指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所谓"五四精神",指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所谓"五四目标",指以"自由""民主""法治""科学"为内容的"国家强盛"。同时,对于当时学界爆发的"科玄论战",林毓生认为,无论是"科学派"还是"玄学派",他们实际上均以"科学主义"为"缺省配置",故都无法实现各自的预期目标。基于上述反思,林毓生主张超越"五四思想"和"科玄论战",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重组与改造传统文化,在保持文化认同的前提下,使其实现现代化。此乃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科学教育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责任。胡适是中国19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五四时期与陈独秀等人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主张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强调科学研究要以大学为中心,并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历史角度对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将会对当前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革命中,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提倡"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特别是鲁迅先生,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呼唤平民挺身抗争的战斗精神;他用文学创作的实绩,使平民文学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主流.在阐述"五四"时期"平民意识"的同时,也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平民意识"的衍化和变异,进行了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时期湖南的报刊话语中,民主与科学不是"并重"的关系,不是若"舟车之有两轮"的关系,而是民主重于科学,民主先于科学,民主决定科学,这是"五四"时期湖南社会一种主导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到后来民主作为一种启蒙的现代价值观的功用也渐为淡化,由话语转化为一种夺取政权的斗争。这除了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制约等因素外,湖湘文化"政治本位"基因的驱遣也是其深层次的导因。  相似文献   

19.
简论“五四”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义的"五四"精神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体现在爱国、自由、创造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湖南报人的基本精神特质,从而构成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独特的生命形态。五四时期湖南报人的人生道路选择、办刊宗旨及报业实践都充分地展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