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温马克思《资本论》四卷,生产劳动的定义是从劳动者对社会生产的关系中得出的。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生产剩余价值和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则受雇于资本的商业劳动和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而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仅适用于产品生产的社会。斯密在划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时发生了二重性的错误,同一种劳动按两个定义来界定,既可以是生产劳动又可以是非生产劳动。我国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正统”观念,恰恰落入了斯密的窠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关于资本、劳动及劳动力的论述,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相比较,阐明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不一定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资本与劳动的结合存在“双赢”的可能,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不再是劳动者一无所有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剩余价值的分配制度是全部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独占。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要素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相对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当代社会剩余价值分配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再被资本所有者所独占,而是被投入各种要素的不同所有者以不同的方式所拥有,当代社会剩余价值分配制度的变迁要求对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说马克思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在于揭示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从理论层次上说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比剩余价值更深入、更根本,因为没有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就不可能生产出剩余价值。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现实的许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柄谷行人从交换维度诠释《资本论》,尝试以其价值形态论来替代剩余价值论,主张用交换样式理论重释历史唯物论并达到超越资本的目的。这种源自交换立场的考察,为我们扬弃资本逻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然而,由于柄谷行人并不是从消灭私有制立论,轻视劳动时间导致其曲解了劳动力价值,对劳动者的地位仅仅进行了抽象分析,进而误读了剩余价值理论,难以企及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8.
资本权力的阐释和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核。资本何以具有权力?这个问题是资本权力解构的出发点。学界的主流范式是,从“劳动逻辑”出发,以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视角诠释资本权力的生发原理,却忽略了“消费逻辑”在资本权力上位过程中的贡献。消费以异化消费的方式参与资本对权力的攫取,通过对需要的控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对社会阶级划分标准的重建,消费社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本权力创生机制。在消费社会中,人异化为数据,由被动接受剥削转变为主动接受剥削,资本权力以这种新方式操控人。以劳动代替消费作为人们获取需要满足的手段,是消解资本权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二重性”学说找到了“商品交换”这把分析劳动价值的“金钥匙”,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探寻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并通过对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关系的分析,实现了价值的“人学转换”,更是通过对市场机制下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中资本盗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破除资本逻辑下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劳动与“劳动正义”提供了“利器”。化解社会生产中的不平等劳动需要打破资本宰制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实现“人的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劳动价值目标,引领劳动价值自觉,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1.
张振华 《阴山学刊》2004,17(6):75-78
在人类文明的脚步由后工业化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而稀缺资源的理念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也为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实。然而,何谓"人力资源"?它的内涵如何界定,人力资源与人口资源、劳力资源、人才资源有何区别等等,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生产要素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人力资本成为生产要素的表达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 ,就人力资本的生产性作出经验验证 ,据此得出按人力资本分配将成为分配的主体形式的结论 ,并就这一分配关系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 ,最后从产业结构与分配结构关系的角度 ,对这一结论作一证明  相似文献   

13.
土地流转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观念障碍、信息障碍、成本障碍、技能障碍、制度障碍、职位障碍、收益障碍和公平障碍等八大障碍,较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动,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实施。必须消除这些障碍,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本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价值的理论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为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必须正确评价人力资本价值。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我们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内涵至今并未统一,仍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从经济学、财务学、评估学角度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理论界定,以求全面地把握人力资本价值的真正内涵,为高效利用人力资本和确保我国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各个不同主体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系统 ,系统的产出必然要受各要素或子系统互动作用的影响 ,如果某一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出现偏差 ,必将影响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本文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结构进行了探讨 ,寻求使相关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合理配置、协调作用的方式 ,以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城镇贫困问题探源:从穷人经济学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全面扩大,我国城镇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穷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指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双重短缺及由此导致的穷人行为的有限理性特征,导致了城镇贫困的产生。解决城镇贫困问题必须着眼于提高穷困群体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代企业理论的简单梳理发现,该理论认为企业团队的存在是既定的,但这种假设并不能清晰回答为什么“队”生产率会提高的问题。人力资本产权研究作为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也没有就此问题给出较好的答案。社会人力资本研究范畴的提出,不仅可以拓展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团队产生的真正原因。将企业看作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以及个体人力资本相互之间的双层合约,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契约理论;对社会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现代企业理论和其它相关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管理价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源”管理价值论是指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效用、意义和未来发展的价值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效用性价值、意义性价值和可持续性价值。“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研究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进步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针对地位日益提升的智力资本进行开发及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个体智力资本开发和组织智力资本开发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提出个体智力资本向组织智力资本转化模型,以及企业智力资本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自1920年西方引入信托这一金融产业后,开始出现一个经理人群体,这些经理人普遍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他们通过研究信托、从事信托实务经营、推动信托业界的联合,使这一纯粹的舶来品在近代中国取得初步发展。由此可见,经理人在推进近代中国信托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