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州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很早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本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安特生、夏鼐、何乐夫、裴文中等人分别在西柳沟以东、桑园峡以西的黄河两岸,进行调查发掘,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许多宝贵的实物资料。解放后,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这里进行规模较大的,有组织的考古发掘,使兰州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概貌更加清晰。本文试根据已经发掘的墓葬遗址,对兰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以简要的论述。 —、兰州的地理位置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  相似文献   

2.
拉乙亥原为青海省贵南县所辖的一个乡,位于龙羊峡上游的黄河谷地,此地发现了中石器时代遗址群、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及卡约文化遗址,是黄河上游罕见的具有文化连续性特质的远古人类聚居区。结合考古学和人类学关于"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应当把这些遗址群及其考古文化统一命名为拉乙亥文化。  相似文献   

3.
青海古代文化分布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早在二十世纪初叶,黄河流域及其支流的湟水沿岸就发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物,曾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1923——1924年间,瑞典学者安特生,当时以中国政府矿业顾问身份在我国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古,并在西宁,湟中,民和等地发现了古代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保合少公社大窑村,距市内约30公里,在大青山南麓,于1965年,内蒙古文物工作者在该村东南山中,发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50万年前)人类集体打制石器的场所,遗留的燧石碎片,至今遍布山岗,约有一尺余厚。同时采集到各种石器多件,包括初期、中期、晚期,形制典型完整。曾有专文在文物考古杂志报道,颇为中外学者注意。1974年以来,经考古专家贾兰坡教授多次前往考察。1978年由内蒙古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正式开掘,从土层形成及新发现的石器及兽骨化石,进一步证实其年代及演变过程。1979年,中央考古研究所裴文中所长及吕遵谔教授与内蒙古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共同勘察鉴定无误,并正式命名为“大窑文化”。这样完整的旧石器时期的集体打石场,为国内外所仅有。吕遵谔教授激动地说:“大窑文化的发现,是为国增光”。  相似文献   

5.
青海的考古工作,其起始是与全国的考古工作同步的,甚至建国前还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遗存之后,与美国人在中亚安诺(ANAU)遗址发现的彩陶做了对比,错误地得出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结论,并设想了彩陶东传的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两条路线①。为了。验证这一推断,在1923-1924两年间调查了甘肃、青海的五十余个遗址,将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首次辨认排列为齐家、仰韶(半山)、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②。40年代夏拥先生通过一些具体的调查试掘,订正了齐家与仰韶的年…  相似文献   

6.
张荣芳 《学术研究》2000,(3):124-126
杨式挺先生的《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 998年 1 1月出版 ) ,收录论文 2 9篇 ,煌煌 56万字 ,是式挺先生在广东从事考古文物工作 3 0多年间 ,关于岭南考古文物的代表性著述的结集。主要内容包括若干古遗址的发掘与重要发现 ;栽培稻作的起源、演变及传播 ;广东早期铁器 ;岭南青铜文化 ;南海早期交通贸易 ;西樵山文化 ;石峡文化 ;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邻区原始文化的关系 ;粤闽台先秦考古学文化关系 ;港澳考古发现与祖国内地的历史关系等。书中附有大量考古图录、文物照片和各种资料统计表格 ,可谓图文并茂。该书所取得的成就 ,…  相似文献   

7.
<正> 青海省位于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资源丰富的省份。据考古发现,早在二万三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青海柴达木一带有原始人类活动。在据今六、七千年的中石器时代,青海黄河河曲一带居住着一些氏族和部落。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3600),相当于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距今约3185——2640年)等,在河湟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分属马家窑等文化遗存的青海彩陶文化,以器物精  相似文献   

8.
<正>提到青海文物,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彩陶.因此,彩陶在很多人的眼里便成了青海文物的代名词.近日整理青海省考古资料,发现关于彩陶的论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反复研读不胜欣喜,现将几点认识写出来供识者教正.  相似文献   

9.
近年,黑龙江省出土一方“封全”铜印和另一“封全”印记的铜模。铜印在金上京会宁府发见(现存黑龙江阿城县文管所);印模是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黑龙江畔绥滨中  相似文献   

10.
青海考古学成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海地区的考古工作,目前虽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但是考古调查研究工作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近八十年来发现的考古文物,就其数量而言,也是相当可观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这一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具有远大的研究前景。因此,适时地对近八十年来青海考古工作进行回顾瞻望,探讨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祖国黄河、长  相似文献   

11.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安大地湾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1978~ 1984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考古发掘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经研究 ,遗存可分为 5个文化期。大地湾的发现揭开了甘肃史前史的新篇章 ,将我们的研究视野从 5 0 0 0年前拓展到 80 0 0年前。大地湾考古不仅确凿无疑地表明甘肃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而且提供了史前文化遗物遗迹完整的发展序列 ,以及史前聚落从一般村落发展到中心聚落的演进过程 ,为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动物考古的研究成果以及古代生态环境研究为今天的西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循化阿哈特拉山卡约文化墓地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 阿哈特拉山座落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公社托隆都村的南端。“阿哈特拉”系撒拉语“白土”之意。1980年4月,省文物考古队前往该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在该山山顶发现了一片青铜时代古文化的墓地。同年5至11月对该墓地进行了正式发掘。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东部。县东靠近甘肃省的临夏,两县县城相距约80华里;县北与本省民和、化隆两县为邻;其西、南两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同仁两县相接。循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平均海拔高达3000米左右。黄河蜿蜒流经本县北部,向东经积石峡进入甘肃。托隆都村东距县城约十一华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的发祥地之一。甘肃位于黄河上游,从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解放以来,在“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引下,甘肃文物考古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文物普查、保护和发掘方面,都获得可喜成绩。这里所介绍的部分文物,从新石器时代起到十四世纪的元代止,是研究甘肃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在原始文化的研究中,以出土大量精美彩陶器而闻名,它构成了黄河流域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考古资料,简要讨论一下青海地区铜器的发展史,作为中国早期铜器发展研究的资料补充。青海地区铜器出现的时代比较早,从考古学文化看,是我国早期铜器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近几年在青海同德宗日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几件铜器,根据同出的其它文化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宗日文化①。宗日遗址位于海南州同德县巴水乡团结村,黄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以墓葬为主。铜器发现在80号、122号等墓葬之中,有铜环、残铜…  相似文献   

15.
《武都地区文物概况》一书是由甘肃省武都地区文教局编印的,年内将出版。该书,在省、地考古调查组对洮河流域、白龙江流域、西汉水流域进行考古普查和收集大量出土文物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文图并茂,内容丰富。全书以较多篇幅介绍了古遗址十一个,其中新石器时代的九个。这些遗址,内含石器、陶器较多,彩陶比例大,其中彩陶三联罐、旋涡纹五彩罐、长颈鼓腹火炎纹彩陶壶等,造型别致,彩绘精细,工艺水平高,为全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精品。该书第二部分,介绍了古代墓群十一个,其中新石器时代的三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汉代的六个,明代的一个。新石器时代墓属于寺洼文化安国类型。春秋战国墓及汉墓,出土文物主要是铜器,也有玉器、金器、铁器、釉陶器等。宋瓷十分别致,唐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全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展开,地上地下的重要文物不断地被发现。自一九七六年以来,我们曾先后在大理地区的祥云、弥渡、巍山等县境内发现一种较为特殊的“石棺葬文化”。  相似文献   

17.
郭大顺 《文史哲》2004,(1):15-16
古文化的辽西区,以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为主,波及到京津唐地区,是探索燕山南北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点地区.这一地区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1921年就有安特生(J.G.Andersson)对锦西沙锅屯遗址的发掘,1930年梁思永先生又对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进行过调查,但五六十年代,由于缺乏大规模发掘和系统资料的积累与发表,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比,此地区的考古工作显得较平静.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辽宁朝阳地区、内蒙古敖汉旗文物普查的开展,喀左县东山嘴、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牛河梁、敖汉旗大甸子等一些重点遗址的发掘和一系列新的考古文化的建立,辽西区古文化的研究,不仅赶上了全国的步伐,而且有面貌一新之感.当时全国考古研究已逐渐进入由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向文明起源的讨论过渡的阶段,辽西区作为这一研究的一个重要试点,这两方面研究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林县商文化     
以前,对林县商文化遗存只作过一些地面调查。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在林县境内发现了几处商代遗址,并出土几件商代青铜器,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注目。这对研究殷商文化的发展及分布情况,无疑有重要的帮助。本文着重对林县青铜文化的类型、特征提出某些探索性的看法。 一、林县商文化的发现及分布 林县商文化的发现始于本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遗址多分布在漳河、淇河、洹河的两岸。漳河流域的有东盘阳遗址。淇河流域的有阳台寺遗址、前寨遗址、荷花遗址。洹河流域的有下陶遗址。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5~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伊犁州文物局、尼勒克县文物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墩那高速(伊宁墩麻扎至新源县那拉提镇)尼勒克县境内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葬112座,其中尤以M5的发现最为重要,出土两件阿凡纳谢沃文化类型的陶罐,这是伊犁河谷首次发现此类型的文物,为我们研究伊犁河谷地区铜石并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积累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考古》一九八五年第十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杨虎、朱延平同志执笔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公布了一种以往未知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这是我区东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突破,也是我国北方燕山南北考古的一项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