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徽宗大兴学校,给予学生优厚待遇。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五引邓志宏谓“崇宁以来,蔡京群天下学者,纳之黉舍,校其文艺,等为三品,饮食之给,因而有差,旌别人材,止付于鱼肉铢两间,学者不以为羞,且逐逐然贪之。”其实岂止分给以饮食而已。朱瑞熙在《再谈宋墓出土的太学生牒》(《考古》197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太学生至少在北宋末年,可以免除本人的差役”,但是他又否定了宋代太学生可免除本户差役的说法,他说,根据记载,宋代太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143-152
在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背景下,宋代城市谣谚呈现出前代未有的新面貌。受市民趣味的影响,宋代谣谚呈现出时政性、世俗性、非正统性、诙谐性的特点。宋代城市谣谚的传播也呈现出鲜明的市民色彩,民间艺人、商贩、太学生是城市谣谚的重要传播者,瓦市、宴集、市场等公共场合成为谣谚的重要传播地。宋代城市谣谚内容丰富,表现出典型的市民社会特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考察宋代市民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论宋代士商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信 《文史哲》2006,(2):120-125
在中国古代,士与商长期处于情感疏离、职业分隔的状态之中,但是到了宋代,士商关系开始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宋代士商关系的变化,不仅与宋朝确立的国家与商贾共利分利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关,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密切相联;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等级界限的松弛,则是士商关系变化的深层原因。宋代士商关系的变化,显露出宋代文化语境中所内涵的新的历史趋向,对中国社会步入近代文明的价值重构具有重要的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问题是传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颇为重要的问题。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中国面临现代性缘起的积极回应。在一定意义上讲 ,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制度后遗症 ,是传统中国近代化展开的结构性障碍。宋代宗族社会的兴起以及王安石变法以后日渐形成的独特的国家与社会结构 ,不同于西方市民社会的崛起及影响 ,这一区别昭示了近代化在中西方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5.
向迪琮作为近代中国词坛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词人,对词学有一定造诣。他与南社诸词人有频繁的词作酬答赠和,又积极地参与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词社如"漫社"、"聊园词社"、"如社"的雅集活动,因此,他的词学观和词学活动对构建近代词史具有重要意义。他承袭常州词派的词学观,制词方面转益多师,取法宋代诸词人,重视比兴寄托,艺术上融情寓景、词风典雅清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民国词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葛兆光 《文史哲》2004,(1):5-12
直到宋代,由于北方辽、西夏和后来金、元等异族政权的先后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汉族中国人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传统观念和想像,有了实际的敌国意识和边界意识,才有了关于"中国"有限的空间意识。这种意识不同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它的真正形成,不仅成为宋代士人极力确立"中国"与"道统"的合法性的历史背景,而且成为近世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远源。  相似文献   

7.
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论域深具影响的"宋代近世说",以贵族政治的式微、平民势力的高涨为指归,从广义文化视域揭橥宋代开启中国的近世。是说参考欧洲历史分期,深入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形成"多元近世"观。分疏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形成的内、外部契机,反思是说引出的种种问题意识,以期洞见中国现代思想曲折展开的历程,进而重新省思中国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郝建平 《北方论丛》2004,4(5):76-80
汉代设立太学之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治术人才和贤人君子,因此,自太学开设之日起,太学生与政治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学生在校时即关心时政,试图学有所用.他们或上书言事,抒发政见;或集会请愿,干涉不平之事.特别是东汉中期后,太学生以政治集团的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到反宦官的斗争中去,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汉代太学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我国古代学生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王云裳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31-140,160
宋代军队经营活动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首个情况严重的时期。宋廷允许军队从事以回易为主的各种经营活动,其初衷即宋人所谓的"赡军"。但从长远看,军队经营活动的泛滥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负面影响、对经济社会的消极作用是深层和长远的。宋代军队经营活动对宋代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与政治运作相对完善地出现在宋代,已略具近代分权制衡的外观雏型,但人治主义的文化传统和君主专制的制度桎梏,终使尝试归于失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遗产中,缺少近代西方分权制的理论前提:社会契约论和性恶论,因而不利于从契约层面上考虑权力运作中人性恶的因素,进而设计出有效的制度程序实行约束和制衡。近代中国始终未能真正跨入分权制衡的门坎,表明制度设计固然重要,但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对中西分权制衡的历史资源的衡估,能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海关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所经办的业务和活动,牵涉到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不能忽略近代海关的存在与影响。本文试从近代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角度,就近代海关对洋务思潮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问题,进行探讨论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参与政治活动的历史背景、参与方式及组织形式来分析 ,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影响是显著的 ,其表现为行政能力的提高 ,思想、信仰与价值的多元取向以及政治近代化等。这些充分说明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历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和诗人。他的一生,与日本的联系密切,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马关条约》签订后,负责对日本进行苏州开埠谈判;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倡导以"日本为师"进行维新变法;罢官回乡后,在家乡积极倡导新学教育和留学日本活动;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在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史中,教育活动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考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发生的影响,以期从一个侧面说明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一自欧亚航路开辟以来,商贾教徒,联袂东向,西教、西学渐入中国。清初因严格禁教,陆续东来的西方教士,大都集中于南洋一带,少数人潜入中国内地活动,但影响极为有限。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士凭借特权迅速扩大其对中国的活动,由沿海而内地渐次渗透。他们在华的办学活动,随之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发生的原因、理论主张和理论来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均与近代日本有着很大关系,留日知识分子是这一文化思潮的主要发动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近代中国尚武思潮的出现与近代日本国内的国民性讨论和抨击中国国民性弊端的言论有密切关系.近代中国留日人士萌发"以武强国"、"铁血救亡"的想法,与他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特殊体验有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北宋太学生救国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后世学生运动的始作俑者。历来学者曾有评述,但欠缺深入研究。本文从太学制度、太学于官学中角色的变迁、太学师资与太学救国运动的关系入手,探讨北宋太学救国运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丁丽 《理论界》2011,(11):103-106
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大规模地传播和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不平等条约中传教条款的设定、拜上帝会的创立、教案的发生、文化活动的兴办以及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等方面。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与中国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1896-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在译书主体上,留日学生已经成为中国人独立译书的重要力量;在译书种类上,由偏重科技类书籍到偏重哲学社会科学类书籍;译书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买办作为近代中国经济活动中特殊的一类人 ,他们的经济活动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买办的产生、发展、评价作一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是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同步发展的。上海城市历史并不悠久。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它并不是在传统城市基础上自然成长,而主要是在近代崛起的。上海在宋代成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在中国城市史上,远不能比西安、开封、洛阳,近不能比苏州、杭州,甚至比不上今天属于上海市范围内的松江。1843年开埠以前,中国超过30万人口的大城市为北京、苏州、广州、杭州、成都等。那时的上海还只能算是中等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