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付荣欣  郎旭 《南方论刊》2023,(1):34-35+92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一系列特殊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工农阶级的解放为起点,工农阶级的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阶级基础、指引前进方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衍生出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指向于全人类未来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为世界各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苦探求现代化,历经曲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重新标识了现代化的内涵,改写了现代化的理论架构,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息息相通,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可选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全面协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追求共同富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之路。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中国道路”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优点,又总结了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结构表现为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的动力结构、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平衡结构和驾驭资本-解放劳动-规范权力的治理结构。这三重结构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十九届六中全会高瞻远瞩,所作出的历史决议高屋建瓴,对中国共产党从哪、在哪、去哪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进行了科学回答,是洞穿历史、洞察现实、连线未来的光辉文献,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也包括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公平合理、各尽所能、福利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历史经验表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重路径。首先,深化改革开放应包括扩大对外交流、改革体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政府要改革政治制度、完善产权保护等。其次,在推动市场化改革方面,要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市场化改革应包括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金融支持等。最后,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及培育创新人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李冉 《社会科学》2023,(4):5-12
党的二十大将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历史进程走向了“合流”之势。走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事关党的事业、民族事业、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入把握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与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其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包括工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城市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特色。要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简称“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等等。要从知行关系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本质要求,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依附论”和“历史终结论”。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表现在三个向度:现象发生学向度力图重思从“西方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历史发生学向度旨在呈现从西方“全球殖民”到中国“全球治理”的世界图景;系统发生学向度重在超越资本主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范式,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进路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资本主义局部现代化困境、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生态破坏危机、资本主义侵略剥削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此,我们要以数字经济为现实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性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局统筹,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样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开放路径。  相似文献   

10.
11.
12.
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在阐述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置条件基础上,可总结出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态特征:由“大国小农”向“农业强国”转型的现代化,巨大的城乡差距向城乡共同富裕转型的现代化,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农耕文化转型的现代化,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的现代化,由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向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转型的现代化。为此,要走好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积极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以提升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城乡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促进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新发展格局,以及坚持粮食自给并积极参与国际粮农治理。  相似文献   

13.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紧紧围绕近代以来有关现代化内涵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实践,综述了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在发展中国家语境下的意义,总结晚清和民国以来现代化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展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实践和未来的新征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实现路径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5.
话语蕴含着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传递主体观念的现实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的新道路,集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哪里来的?这条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展现了中国的话语思想与理念,这为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传播中国理念、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创造了条件与机会。  相似文献   

16.
张楠  桂奕菲 《江汉论坛》2023,(11):121-128
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并不是一条既成的道路,而是一条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几经曲折、艰辛探索出来的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在几个重大的历史关头审时度势,对自身发展作出深刻反思,形成三个历史决议。从这三个历史决议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向前推进,关键在于党具有在各个时期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毅力,根本原因在于党具有始终坚持反思和自我净化的政治觉悟和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23,(11):15-2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中实现了自身的重大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关系是贯穿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探寻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融合之路。基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既遵循历史规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又植根民族土壤进行独特的自主创造。在现代化阶段性推进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创造了现代化发展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压倒一切的神圣主题。中国共产党建国构想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理性思考和集中表达。通过对早期共产主义者国家观的探析、对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所提出的建国构想和实践的梳理总结以及与不同派别建国主张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致力于承担起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并在艰辛探索中成功开辟出一条最适合中国的建国道路。这一探索和实践历程不仅有力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更是对“两个结合”的深刻诠释,同时也在与中外不同党派所走的建国道路的横向比较之中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悖论性贫困的超越,逐渐形成了对共同富裕“是何义”“倚何成”“向何去”的创造性回答,并不断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理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且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现代化探索,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格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