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合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学科范围的纷争。本文引入释义学视角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对比较文学学科方法与研究程式进行探讨。哲学释义学认为一切阐释都是从前结构出发,是基于前结构的创造活动。本文指出由于传统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这构成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野的基础。在面对他者本文时,调动他者文化对他者本文进行阐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而充分调动前结构中的传统文化阐释他者本文,从而跨入阐释学的横向地带,在问答逻辑中达到视域融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美国的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生气勃勃,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中国的比较文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它迅速地进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并参与了理论争鸣,且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一个重要成员。既然比较文学早在80年代的中国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它既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同时也具有跨越学科和学术领域之特征,目前它的一个重点就是中西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当整个人文学科都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有着相当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近几年里在学科建制上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此外,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理论课题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拓展,从而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完全有能力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参与国际性的理论争鸣和对话,并发出日益强劲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池青 《云梦学刊》2006,27(1):14-16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是比较文学自身矛盾中最突出而又最具根本意义的矛盾。这一矛盾,激发了比较文学的活力,成为促使比较文学在“危机”与“生机”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5.
比较文学的跨界视野,不足以构成学科存在的理由。比较文学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仅仅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学对话意识。但由于它缺少特定的研究对象,所以仅仅方法论上的区别不能构成独立的学科。中国的比较文学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既不能理解为比较文学学科,也不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并列的学科,而是世界文学学科,它意味着,要总结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与本质,必须要有跨界视野与文学对话意识。  相似文献   

6.
方顾玮 《江淮论坛》2013,(6):157-162,177
回顾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正在批判、吸收、继承中进行整合与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形态,这就是走向文化诗学视野的比较文学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而从比较、对话到融汇则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在欧洲和美国都是博学之士的专业性行为,是一项要求很高、具体成果的学术水平容易判别的学术研究。按钱钟书先生的意见,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至少掌握两门外语、读通至少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功底。这种高难度的学术研究,理论上在中国是不应该很兴盛的。但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却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个中缘由,除了中国渴望快速了解和认识世界,希望融入世界、尤其是经济发展使中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等客观情势之外,更有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超越学术范式的群体性热情、集体化冲动、制度性支持等原因。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李冰梅教授、胡燕春副教授撰文,就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各抒己见。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讨论比较文学,其对比较学作为理论、学科和方法之不同形态的新认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在欧洲和美国都是博学之士的专业性行为,是一项要求很高、具体成果的学术水平容易判别的学术研究。按钱钟书先生的意见,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至少掌握两门外语、读通至少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功底。这种高难度的学术研究,理论上在中国是不应该很兴盛的。但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却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个中缘由,除了中国渴望快速了解和认识世界,希望融入世界、尤其是经济发展使中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等客观情势之外,更有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超越学术范式的群体性热情、集体化冲动、制度性支持等原因。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李冰梅教授、胡燕春副教授撰文,就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各抒己见。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讨论比较文学,其对比较学作为理论、学科和方法之不同形态的新认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10.
刘献彪 《江汉论坛》2006,(7):110-114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而一旦兴起,就立即显示其活力,转瞬成为世界显学。比较文学若没有中国是残缺不全的。”实际上,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三阶段在亚洲。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困境中推进的,是在种种诘难、否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持续不断的“危机”声中脱颖而出的。本专栏特就“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这一题目,约请了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的比较文学学者各抒己见,意在找准问题,认清方向,予人启发,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玮生 《学术研究》2012,(7):127-133,160
随着比较文学在"后学"时代的形态演变,传统学理已无力阐说与包纳比较文学的新现象。通过建构"三态论",即将比较文学划分为实践比较文学、学理比较文学与他化比较文学三个形态,使比较文学的传统与新生共象得到系统的阐释。三态论不仅重估了常常被忽视的实践比较文学的价值,而且接纳了他化比较文学,使比较文学界长期以"一态"去统称事实上"三态"所带来的误指与纷争得到合理化解。  相似文献   

12.
当自由主义在中国学术界成为讨论的热点这些年,应该说,知识界对自由主义的素描不外乎是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的分类: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①。于是,大陆学术界沿着欧陆传统的唯理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两种思想理路开始了极其夸张的梳理。固然,这个分析与论证对一度在西方自由主义面前昏头的我们还是有益的。撇开学理上曾经对卢梭、孟德斯鸠的一锅煮不说,就是对自由与民主关系不分青红皂白的瞎扯也可以说是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想资源。饶有趣味的是,正当我们沉醉于这些刚刚舶来的新出笼的资源时,那些被压抑多年、沉寂多年的资源又如日中天,…  相似文献   

13.
姜哲 《学术月刊》2015,(3):24-27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看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实质上是当代文学国际软实力较量的舞台.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到中国学派的跨文明研究,都蕴含着软实力的较量.发展当代文化软实力,应当成为我国的文化战略目标.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加强比较文学研究,提倡"送去主义",增强国际间的交往和对话.中国比较文学树立起"跨文明研究"的"中国学派",在国际学术界取得影响和承认,为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当代世界文学与文化格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想写一篇讨论没有“比较”的比较文学论文,因为我觉得比较文学名称中“比较”这两个字给比较文学研究带来的“危害”太大了。这决非危言耸听,请看下列事实:由于“比较”,所以人们一听说你是搞比较文学的,就立即会问:“你比较什么?”,使你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由于“比较”,所以人们在写比较文学论文时便千方百计地从甲文学中找出一个X 来与乙文学中的Y 进行比较,而不管这种比较有无必要;由于“比较”,所以人们便把凡是有某某与某某比较的文章统统归入比较文学,然后又  相似文献   

16.
方汉文 《学术界》2008,(1):28-34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在新世纪中进入本土化阶段,这种本土化是全球化语境的必然产物,主要特征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形态、理论依据和主要观念,是世界比较文学学科阶段性标志,使世界比较文学走出欧洲中心论与法国学派或是美国学派的影响,成为多元文化所共享的一种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世纪,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尽管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但在过去百年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完全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衍为比较文学的更大危机,所以必须对在比较文学发展历程中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等存在的重要问题逐一回顾,以作为未来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台湾岛内的“大选”只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业已进入短兵相接的最后阶段,与2000年的上次“大选”相比较,今年的台湾“大选”至少呈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值得关注:首先,这次“大选”是统一的泛蓝军与统一的泛绿军一对一对决。由于泛蓝军的基本盘原本就  相似文献   

19.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围绕这一学科的定位引发的争论中反映了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必须以尊重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规律来定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科定位的关键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与其相关的外国文学与国别文学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新辩证论是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化的一种方案,有助于学科定位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20.
乐黛云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谈到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时,认为“1929年至1931年,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新批评家大师瑞恰慈(I.A、Richrads)在清华大学任教,开设了‘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如果不算鲁迅1911年给许寿裳的信中提到的《比较文章史》,那么,‘比较文学’的名目出现在中国,这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