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历史悠久,非遗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中国旅游外宣国际营销力依然不足致使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缓慢。这就要求在非遗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应借鉴旅游营销思维来指导外宣翻译,使译文切实成为旅游营销信息的传播载体,以增强我国非遗旅游外宣的国际营销力。分析了山西省非遗旅游外宣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应在旅游营销思维引领下,做好非遗旅游外宣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试图为我国非遗旅游外宣翻译探索出一条适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亚 《中州学刊》2015,(2):169-171
非遗海外传播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话语权,加速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在后殖民语境下,非遗海外传播者需要书写本土文化身份和异域文化身份混杂的离散者身份,以离散者的视角构建媒介反话语、语言民族主义、杂合等模拟策略以解构媒介帝国主义和语言帝国主义,建设跨文化非遗文本,促进中国非遗打破疆域限制,用中华文化符号诠释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文化消费的需求变迁,极大改变甚至瓦解了"非遗"的生存根基,众多弥足珍贵的"非遗"资产陷入式微,逐渐滑向消亡边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非遗"传播范围,使之成为受众消费历史、消费文化的一个部分,从而提高非遗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率,并由此转换为文化资本,业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此,我们以苏南地区非遗传承现状为例,探索如何借助现代视听手段和新媒体影像传播路径,推动非遗适应当代纷繁多样的媒介环境与受众需求,从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族群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资源,其"活态性"特征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融入新的文化理念、精神内涵。非遗资源的产权确认与产权交易,离不开非遗资源的创新创造,离不开创意成果的市场转换。当下,有必要依循非遗资源"公权"与"私权"并存的法律属性,结合非遗资源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尊重非遗、保证非遗传承"原真性"的基础上,以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内容,关注核心技艺与核心意蕴的产权确认、产权授权和交易监管,确定产权交易的基本原则,以保护与发展并存的理念,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资源效益,守护私权权益。  相似文献   

5.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意愿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非遗产品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本文从服务场景视角探讨非遗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非遗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模型,提出要素间的理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是服务场景通过影响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文化认同,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二是服务场景能够影响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感知价值,进而产生非遗产品的购买行为;三是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对非遗产品感知价值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四是非遗产品的文化认同和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且非遗产品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要高于文化认同的影响强度。  相似文献   

6.
秦树景 《东岳论丛》2019,40(8):41-49
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运动的一项重要策略,旨在将非遗项目纳入所在地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遗产所在地本土性现代化发展的实现。其中涉及到的文化权利及其兑现问题在实践中成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持续展开的关键一环。因此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内涵是什么、当前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兑现程度怎样、如何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落实便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现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是京杭运河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和必然选择。良性互动关系是以良性互动机制来维系和支撑的。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互利机制、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应当全面实施运河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估,大力加强旅游开发中的运河非遗保护,充分发挥运河非遗传承人的双重积极作用,合理开发运河非遗旅游产品,完善政府调控监管职能。这可以为其他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韶关市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项,传承人70位。非遗传承人存在着年龄偏长、后继乏人、缺乏资金扶持、资格的认定与退出缺乏可操作性细则等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政府财政投入与扶持的不足,非遗的特点以及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市场意识、经营开发的能力与水平的限制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国家与社会都需要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重视,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立法保护与规范,加大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资助力度,创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模式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区域非遗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存在形式,无论其产生,亦或是其发展,皆充满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叙述与延续.本文以黑龙江流域大庆市杜尔伯特自治区蒙古族音乐类非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音乐类非遗"再研究"的研究法,以可参考的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叙述为起始点,结合游走于杜尔伯特蒙古族民间的代表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讨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的变迁与保留,进而对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传承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人。但仅重视个体传承人认定而忽视团体权益的保护,将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的法律保护是重视非遗传承主体保护与认定的政策要求,是促进非遗传承队伍的多元化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延续的发展需求,更有团体人格理论及文化权利理论做支撑。当前,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的保护还存在性质与内涵认识不一、认定机制不完善、相关权益不明确、有效管理体制未建立等问题。建议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保护的相关立法,合理明晰代表性传承团体的概念,统一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的认定条件和程序,加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的权益保障,建立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的扶持、考评、退出等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16,(5):98-98
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9月21日至25日在山东济南举办。本届博览会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为使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非遗与当前民众日常生活的关联度,本次博览会首次将时装T台秀引入展场,研培计划的部分成果将走上T台,把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更贴近当代生活的传统服饰呈现给观众。此次博览会还首次将比赛引入博览会现场,项目既包括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项目,包括民歌等表演艺术类项目,场内场外各种比赛交织举行,活动内容大大丰富。此外,还设置了学术成果展区,以文字、图片、视频、出版物等方式展现近年来非遗保护的研究成果。博览会现场还将设专门体验区,让公众不仅可以欣赏传统工艺精湛作品,并且可以亲自动手、学习制作,从各个方面体验到手工制作的魅力。博览会还设有网络交易平台,为非遗传承人群提供全天候线上、线下交流、交易服务。一些展区还开发了非遗地图和扫描二维码,方便观众在参观后还能够持续性的关注和了解非遗。  相似文献   

12.
李瑛 《新疆社会科学》2022,(6):141-152+179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后申遗时代”,非遗的工作重点从政策宣传阶段进入传承管理阶段,而非遗规模的延扩使传承人的传承管理问题日渐凸显,存在主体角色与功能错位、传承人退出与培育欠科学、专家力量难以支撑管理评价体系等问题。相较而言,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明晰非遗主体的权责、完善老少传承人更替政策、多层次专家实施标准化管理等管理策略,在多主体协同管理方面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文章认为:为保障非遗项目的传承效果,我国可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明确非遗主体的角色与功能,构建国家监管和基层参与的联合管理机制;落实传承人退出政策,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机制;组建跨区域的专家网络数据库,构建以传承基地为载体的长效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前传统戏剧类的非遗保护应标举活态思维。中国传统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生长机制,同时也面临着受众市场变迁的挑战。传统戏剧在积极应对市场化报偿机制介入的同时,更要明确其在地域文化和民间生态中的生存现实,从而才能在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市场消费机制的互动中寻求良性发展,复归活态的非遗保护生态园。  相似文献   

14.
王邵军  李晓冰 《东岳论丛》2023,(11):132-147+19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协调共生对于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山东省沿黄九市的非遗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结合熵值法、核密度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山东省沿黄九市的非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水平与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山东省沿黄九市非遗类型分布地区差异明显,主要特征为“三极三轴”,呈三横一纵的态势分布。2.山东省沿黄九市非遗资源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升明显,目前处于提升转型阶段,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布状态。超半数的地市处于磨合阶段,且发展状态集中表现为超前发展型与滞后发展型。3.国内旅游人数、旅游经济贡献、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资源品位度、资源丰度、传承环境是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保护方式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然而,当前社会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值得反思。生产性保护,并非以生产为手段对非遗经济效益的单纯追逐,而是对特定非遗类别通过生产和流通,实现非遗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人文关怀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逻辑起点,市场思维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现实应对,传承创新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外从社区参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两者契合的角度对非遗进行开发的专门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树立以社区为中心的非遗旅游发展理念、构建涵盖各利益相关者的非遗旅游协调机制、建设信息对称的非遗旅游信息共享平台、丰富社区参与非遗旅游的方式、保持社区参与非遗旅游的动态性的社区参与非遗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型,以期更好地实现非遗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本文从历史、文化与经济三个维度搭建非遗价值传承分析框架,据此对非遗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非遗保护与利用存在商业化开发过度、数字化内在生命力不足、项目传承“后继乏人”、传播与传承度不广等问题。高质量提升非遗存续力,应健全科学化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精准化的保护政策机制、建立动态化的考核评估机制,找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把握科技与创新的趋势、强化传统与现代培养方式的结合、注重从“造物”到“造境”的转变,不断开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五指山市非遗保护工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的十多年里,取得一定成效,也面临着困境。市文化部门以黎族织锦校园实践、黎族竹木器乐的地方课程为契机探索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路径,面对基于非遗项目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现的问题,提出非遗在学校教育传承路径的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亟需存续保护,另一方面文创产业催生了非遗“非物质”的物质化、符号化生产形成的纷繁的文化样式被广泛推崇。文创产业往往被期冀能够推动非遗的存续,然而文创产业的复制性生产和对最大化利润的追求恰恰是拆解非遗伦理的过程,由此形成了悖论。发展和经济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文创产业对丰富文化多样表现形式的贡献,而且手艺人设计制造的手工艺品可以申报专利或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但如果“以文塑旅”被简单地理解为用文创生产刺激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的增长,并片面地将经济增长设定为文化发展的目标,则可能对非遗保护传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英杰 《理论界》2013,(4):67-68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性保护通过市场的流通环节,将传承人、非遗项目与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价值回归,推动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