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合与对抗──论鲁迅对苏俄文艺思想的创造性转换张直心,潘仕瑞纵观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史,由于内在、外在的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深深地留下了“苏化”的印记。以这种“苏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既定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苏俄通讯”传播文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撰文本,中国作者实地踏访后写出的通讯文本.另一类是翻译文本,由中国翻译者从国外报刊上译录的西方“苏俄通讯”文本.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文本,它通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传播等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苏俄经验在中国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我国知识分子阶层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青年摆脱了旧的范畴,迅速地走上了崭新的阶段,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鲁迅原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辛亥革命前他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鲁迅的思想有所触动,但他的世界观还是以进化论为核  相似文献   

4.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的心理矛盾运动盛文庭人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物,任何人都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走完一生道路。“周树人”之所以成为“鲁迅”、成为毛泽东称颂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因为他在人生道路上勇于和善于去克服矛盾,用他的笔“呼啸着前进”,追随了革命历史车轮的...  相似文献   

6.
一、胡鲁“合辙”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胡适和鲁迅因价值选择不同而分道扬镳.从此再也没有走到一起。但,饶有意味的是,就在20年代中后期,对胡适来说是1926年,对鲁迅来讲是1927年,分道扬镳的他们在各自的思想路线图上却意外地出现了“合辙”.即他们一致表现出对斯大林统治下的“苏俄式社会主义”的趋同.认肯它的制度和政治试验。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在如何认识和建设无产阶级国家的问题上,在如何认识新经济政策和“战略退却”的问题上, 在是否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问题上, 主张批判错误的思潮和观点, 维护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上, 在建设红军的问题等许多问题上, 主张不限于书本知识的束缚, 大胆进行探索,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要求努力学习和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孙尧天 《文史哲》2023,(2):31-43+165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首先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科学应当以探求自然界真理为目的,而清末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同时,鲁迅也将西方科学史内在的认识论问题引入了清末知识界,他接受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华惠尔、赫胥黎以及丁达尔的启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并依据人性的整体立场建立了批判视野。鲁迅由此形成的科学观深刻区别于清末科学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他尤其重点反驳了《续无鬼论》与《无鬼说》中破除“迷信”的说法,鲁迅强调科学的边界并赞美“迷信”内在的道德及美学意蕴。从破除“迷信”到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种变化清晰显示出鲁迅早年科学观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丁海力 《学术研究》2003,(12):153-153
2003年10月27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举办了第5期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本期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俄哲学专家贾泽林教授做主题发言。他报告的题目是:苏联哲学——过去·现在·未来。 针对“苏联哲学”的过去,贾教授首先对“苏联哲学”和“在苏联的哲学”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明  相似文献   

10.
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之后,反对革命者则主张按照历史进化的程序,直行开明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在这场政治论战期间,鲁迅发表了多篇论文,对西方民主制度和“众数”问题阐述了他的倾向性,并往往被理解为反对议会制,反“民众”这里仅对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评论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将有关事实和资料略作粗浅叙述,以供方家研究商榷。一、民主制问题的倾向性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批判洋务运动,接着批判“立宪国会”,批判鼓吹者的言行性质。他说“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中较善者,或诚痛…  相似文献   

11.
“走俄国人的路”,是“五四”以来中国一道最大的政治选项与政治命题。中国“走俄国人的路”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苏俄革命与建设成功的榜样作用下产生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赶赴苏俄,除了经商、劳工及旅游这些以解决自身生存、娱乐为“纯客观”目的外,从本质意义上讲,绝大多数人赴俄的目的是为了“取经”,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由于不同的国内矛盾变化,不同的时代需要,在本质上“寻求救国真理”的大前提下,“行走苏俄”具有不同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茅盾先生曾在《最理想的人性》中提示我们:以鲁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作为准确理解鲁迅的视觉,“也许比从其他方面下手,更能把握到鲁迅思想的中心。”(参阅《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7—81页)研究鲁迅的文艺观,茅盾的方法也同样适用。鲁迅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根本的原因是要改变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此后凡三十年,他的文艺观念的发展、演进直至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及他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惊人的成就,始终都是与这一初衷紧密联在一起的。有起伏,有嬗变,但没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前苏联文学总体拥护的同时 ,对待具体创作、具体流派上又呈现出复杂的态度。在理智层面上 ,他认为前苏联文学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所必需 ;在感情层面上 ,他对“同路人”文学的艺术性情有独钟 ,尽管对其思想倾向亦不乏批评。他从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卢那察尔斯基那里 ,而不是从列宁、斯大林和其他正统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那里接受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鲁迅的文艺思想更接近恩格斯 ,而与列宁有疏离之处。鲁迅是从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那里迫近并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超验里的经验──论《故事新编》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位深具现代意识的作家。已故的唐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过他对尼采的“酷爱”和小说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这标志着他与“二十世纪新思潮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联系。“①这新思潮中,包括西方现代主义的主要派别,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等等,而对鲁迅影响较大的则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美国学者哈市就认为,“鲁迅抛开欧洲的现实主义派和自然主义派及日本的自然主义派”,“因为他根本就对现实主义技巧不感兴趣”,“他喜欢与象征主义有瓜葛”的一些作家②;荷兰的佛克马则指出鲁迅译介的作品中,“用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15.
姬学友 《殷都学刊》2007,4(1):102-106
本文从左翼文艺运动发展的角度,考察了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的文艺观和文艺实践。以此说明,由于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影响和论争的需要,鲁迅和马克思主义有了亲密接触,这种接触与他以往的知识经验和人生体验参合印证,融会贯通,不仅增强了他的文艺现的科学性和辩证色彩,使他的文艺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鲁迅与佛教、道教、基督教文化关系的课题业已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出现了一批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这只是从几个横截面入手进行“共时性”的研究,至于鲁迅整体的宗教文化观,鲁迅宗教思想的衍变(“历时性”的研究),鲁迅宗教文化思想在他的总体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等等问题则付之间如。本文试图对上述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与鲁迅研究界展开对话。鲁迅前期宗教文化观留学日本期间,鲁迅通过批判洋务派和改良派的救国方略,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对宗教文化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思索。鲁迅起初对洋务派和改良派…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位使华的苏俄代表,维经斯基成功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他借助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社、成立革命局、成立书报中心报道十月革命及苏俄建设情况,出版、译介、印刷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书籍,为马克思主义在革命知识分子、学生、工人中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中的吹鼓手姚文元,一贯以“理论家”、“文艺批评家”自居,今天发文章,明天出专著,他到底鼓吹些什么?撕去他假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还其本来面目,他是一贯把王明路线奉若神明,把周扬等四条汉子捧为祖师爷,恶毒攻击鲁迅的政治骗子。翻开姚文元一九五九年精心炮制的《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一书,就一目了然。在那里,他摆出一副“研究鲁迅权威”的架式,打着“学习鲁迅精神”,“用毛泽东思想研究鲁迅战绩”的幌子,向共产主义者鲁迅大放冷箭,对抗毛主席关于评价鲁迅的指示,卖力地为王明路线招魂,为“国防文学”翻案,  相似文献   

19.
赵歌东 《文史哲》2012,(1):140-154
"同路人"是19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作家群体,这一群体在俄国文学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列宁、高尔基都是"同路人"的支持者。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瞿秋白将革命的"同路人"作家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军和后备军,他们对俄苏革命"同路人"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与译介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鲁迅对"同路人"的认同和评价基于其自身的革命历史经验,他不仅肯定"同路人"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立场,而且自觉地在左翼文艺运动中采取了"同路人"的姿态。瞿秋白结合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理论对"同路人"向革命的"同盟军"的转变作了历史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鲁迅的"同路人"姿态给予了肯定的历史定位。冯雪峰也曾经肯定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姿态,他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引导晚年鲁迅从革命的"同路人"转向革命的"同盟军"。由于苏联1930年前后的政治斗争对"同路人"作家存在偏见和敌视,致使"同路人"创作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长期被遮蔽,鲁迅、瞿秋白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鲁迅研究者坚持斯大林时代对"同路人"作家的偏见,不承认"同路人"作家的革命意义和特定历史价值,因此也无法理解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鲁迅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同路人"姿态,对于理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起源及其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对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源流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不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曾多次指出要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学鲁迅的榜样”。毛主席特别要我们读点鲁迅的杂文,指出:“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研究鲁迅文章中的辩证法思想,从中吸取养分,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革命辩证法,更好地参加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