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独特的,他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以认识论为根基来探讨死亡的路向,从比认识更为本源的人的生存出发来思考死亡问题。海德格尔生存论的死亡分析,不但使死亡从“不在场”的遮蔽状态中释放出来,是其所是的敞开自身(在场) ,而且使此在通过领悟自己的有死(限)性而获得了生存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以“基础存在论”为出发点,探讨了死亡问题。“此在”(Dasein)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者,这就决定了无论它怎样选择、筹划自己的生存活动,从中得以彰显的“存在”(Sein)意义也将是有限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理解为一种永恒、普遍的存在者,这恰恰为海德格尔所极力反对,而他正是通过对此在于“畏”中如何面对死亡这一问题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来追问被遗忘了两千多年的存在本身,进而把握此在本真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早期存在论思想对以此在为基础的生存论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 ,对此在存在情态的生存论追问成为存在论的中心任务。在此在的存在情态中 ,死亡及其涌逼而来的“畏”和异乎寻常的“纯粹的无” ,揭示了此在生存的秘密和存在的真谛。它奠定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最源始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芸 《南方论刊》2007,(1):49-49,48
从古到今,死亡的解释芸芸种种。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能在诸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在于他从存在论的角度去领会死亡的。  相似文献   

8.
李腾 《北方论丛》2016,(1):103-107
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中包含着“夭寿(生死)与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身立命”这两方面的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在时间的视域下,将此在解读为“向死而在”,与言说“生生之大德”的儒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命定的偶然性(个体的人必然有具体的实质限定)、必死性(有限个体必有其死)和使命义(人禀受善性而有道德使命)这三者构成了《孟子》中的“命”义。孟子反求诸己,追求人的本然善性和生之尊严;海德格尔则认为面对死亡的决断,是个体成为本真存在的关键,而儒者的生活方式可视作本真存在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此在”概念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既反映了海德格尔对传统本体论、认识论和人道主义观点的挑战和批判,同时也阐明了其自己的此在概念和新人道主义,突出强调了人生的可能性和对人生的领悟,从而构成了插向传统哲学的一把独特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哲学中,人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存在的特殊存在方式被规定为生存。此在生存着,对此在的分析构成生存论。历史、历史性及世界都因为此在的生存而获得自身的存在。能在规定着此在生存的本质,只要此在生存,此在就必定以能在的方式成为它尚还不是的东西。生存规定着此在的存在,能在构建着生存的本质。死亡是生存的另一种方式,生存即是死亡,存在与死亡没有之间。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在把抽象的人还原为活生生的人的同时,也解构、摧毁了人的精神与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1.
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从而使此在向死而在。揭示死亡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澄明此在的过程;澄明此在,其最终的目的是澄明存在本身。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所做专题性阐释的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12.
靳宝 《兰州学刊》2009,(6):40-44
以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现象学视野来看,康德是在传统形而上学的轨道上运思的,他对于主体性的阐释缺乏适当的存在论之领悟境域,因而他对主体的存在方式没有进行彻底地追问,由此错失了世界现象。海德格尔借助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从时间这一领悟境域重新思考了此在的生存建制,把康德对主体性的追问推进到了存在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两种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哲学本源上,两者又是和通为一的。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我们一步步逼近死亡。生与死同在,生因死的必然而显出其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更具备丰富的意义。生和死的相依相融关系就决定了人类一面张扬生命意识、追寻理想人生,一面也无法回避死亡这一天然宿命。特别是那些对生命有深刻体验的作家,必然会把视线投向死亡这一神秘领域。而纵观中外文学,事实证明,无论在生死观念上作家之间存在着多大分歧,但对死亡的透视却已经成为不约而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那薇 《中州学刊》2003,(4):147-151
道家强调在生存过程中的不沾滞利害、不关涉物我对立的生死一如的境域。海德格尔认为人是会死的走向终结之人 ,是在时间中生存着的人 ,是把生命整体带入生活每一瞬间的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尝试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分析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评。列维纳斯,法国犹太裔哲学家,早年致力于研究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称赞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对海德格尔后来倒向纳粹集权政治的立场大失所望,这也促使列维纳斯重新思考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列维纳斯在其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方法,探讨“我-他者”的人生现象学,批判海德格尔存在论中隐秘的形而上学之恩,使海德格尔“存在”的基本范畴,从个人生存的“亲在”、“此在”、及其对于有限的生存的“‘烦恼”、“忧虑”的体验中,转向由“我-他者”共在的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经过了从存在论向人本身回归的过程。早期海德格尔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存在”。而后期,海德格尔转向对人类生存现实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技术世界的追问。在“泰然任之”中,海德格尔把“存在论”作为理论基础,追思了人类在技术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死亡是贯穿他整个生存论哲学最基本的观念 ,对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讨论 ,揭示了死亡的生存论意义 ,不仅为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提供一个先行的条件 ,而且也为伦理学中有关死亡的争论提供一个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18.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沉沦描述的是此在的生存论现象。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沉沦于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而存在。沉沦作为此在被抛入世界的状态,是理解此在的关键环节。在畏中,此在将自己带到了自己面前,在"向死而生"和"良知呼唤"中,此在摆脱沉沦,从沉沦的迷梦中惊醒。本文通过对此在与存在的分析引入常人与沉沦概念,进而结合实际,列举了此在沉沦的当下几种典型表现,以期让此在反省自觉,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19.
沙家强 《兰州学刊》2008,(2):199-201
存在主义死亡观将死亡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论观;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进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死亡观。依据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绵延。由此我们认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乐观的死亡观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现象学将“存在”信仰作为从属于整个内意识之内涵的东西,从而顺从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无疑是对胡塞尔及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消解,就此来看,勒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误读在于:把存在之思处理成存在概念的思维,武断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暴力,仍然是传统哲学的将“他人”还原成“我”的路数。然而,实际上,存在之思是任何勒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的始源,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公正解读,还须深入其“共在”学说,发微其对本真性共同此在的呼唤之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