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文章重点剖析了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文化主角缺位、非遗价值重视不够、传承人老龄化、非遗过度旅游化等问题,围绕村落文化整体保护、优秀民俗培育、非遗展示平台搭建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进而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民俗、振兴传统工艺、加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绿色发展回答了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实现统一、农业如何保持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农村如何摆脱对城市的依附三个关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的关键性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是生产力布局优化、“两山”转化以及消费绿色转型,科学回答了乡村振兴的“如何可能”的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乡村发展已不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当前,乡村治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通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具体思路,对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乡村振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文明对接、城乡融合和中外互鉴作为基本导向,从历史、现实和比较的维度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向度、实践路径和场景模式,并尝试回答乡村振兴“为何提出”“如何操作”“以何为鉴”等问题。中国乡村振兴具有自身独特的实践基础,必须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对接过程中,合理借鉴乡村振兴的域外经验,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改善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也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语境中动态演进并持续深化的。在社会流动进程中,城乡要素配置失衡、乡村社会共同体解体、治理机制碎片化等关键问题亟须解决。推动新发展阶段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恢复乡村社会的公共生态价值,也能改善城乡之间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要推动整体协调治理,实现村级治理范式的“嵌入性整合”,突破治理机制碎片化困境;要鼓励动态平衡发展,健全城乡要素互动的“联动性发展”机制,激活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要提升思想价值意识,通过“公共性赋能”强化村域自治,保障村落集体利益的多元供给,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共享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完成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历史任务和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问题的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共享的政治安排和战略行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基本逻辑上以历史延续性、中国现代性、人民主体性的共享发展为历史基点;在行动向度上以“主体、产业、环境、家园”四位一体的共享建设为核心要点;在推进策略上以发展政策、权责关系、服务机制、家园文化的共享治理为实施路径。通过全民共建、全域共治和全面共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武卿玉 《国际公关》2023,(11):89-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其问题与不足之处,同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以行之有效地促进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周礼村落二十多年乡村振兴的历程,对于研究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周礼村落以周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继而推动经济社会变迁的实践,给传统村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宝贵启示。要解决好当今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必须要依靠政府、市场、文化和社会四重力量协同推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9,(5):100-103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而传统村落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乡村优势资源之一,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如何在有效利用传统村落建筑的同时,实现村落建筑的动态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关键。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建筑文化层面研究发现,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存在技术缺失、制度缺失、个性和共性缺失等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的共赢,就需要我们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研发适宜河南省特色的技术保护体系,创新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建立正式与非正式一体的建筑保护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动态保护的制度体系,提炼个性化的保护模式,建立有效的专家体系,深度挖掘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价值,突出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个性,为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耦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发展规律的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乡村发展短板,较不发达的西藏农村地区,“三农”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需要更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定义和路径选择出发,对西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进行研究,对西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具有一系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未来“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落铁律、深化城乡发展规律、破解城乡二元格局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独特的内在机理,生态文明、四化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庞大的农村人口和独特的二元体制等基础,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和核心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是生态立本、文化传承、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系统思维,核心路径是实施城镇化协同推进战略、乡村土地改革和乡村治理改革战略以及乡村教育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战略六位一体。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在区域、本土发展上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文化内核和地方特色的挖掘上明显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在乡村文化共同体之中,传统的文化底蕴、村落布局、民风民俗,都凝聚成乡土乡亲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和后盾力量。广东杏坛青田村的“青田范式”,就是注重挖掘本乡本土的独特的精神内核和传统,通过乡村营造、社会策划、乡村治理三种方式,凝聚文化振兴的路径,挖掘乡村文化振兴的正确的价值引领,并契合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取向,推动我国乡村实现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的战略转变,是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战略指导思想,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创新引领的时代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创新、路径创新、治理创新、扶贫减贫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科学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加快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策略定制,“行政耦合”是指政府或政府行为通过一系列途径实现与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政府有效治理的政策工具。这种工具在乡村治理中表现出运作主体多元化、服务导向、协同合作的运作特征。本文以贵州省新民镇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案例样本,分析基层政府“行政耦合”所形成的新型耦合式关系网络对乡村治理的作用机制。这种新型耦合式关系网络是政府体制吸纳与乡村社会政治参与的均衡演进的结果,二者的交互作用促进和强化乡村治理目标的实现,展现了其各自的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沁润式”发展所产生的深层矛盾和风险进行反思,以期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战略性举措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路径。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蕴涵着厚实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在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始终与时代乡村发展诉求同频共振,理论逻辑在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之间的耦合发展与互促共进。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根本遵循,重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乡村文化发展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和优化乡村生活愿景,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引领能力、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文化引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和群众凝聚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承继全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正值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要实施关头应运而生。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程度的不断加深,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促进法》既要严格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还要符合“三治融合”,保证有效实现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虽然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存在乡村正义与治理秩序等多元价值,但是,其在实现与推进过程中仍需要关切不断出现的“三农”问题,并以立法体系、执法监督、纠纷解决和人才培养等多元手段应对治理法治化的现实障碍,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全力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治理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长期以 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徽省大圩镇在乡村治理路径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治理“五合模式”。大圩 镇乡村治理“五合模式”是指以农村基层党建“聚合”为引领、以乡村治理空间“融合”为平台、以乡村治理主体“联合”为依托、以 乡村治理方式“结合”为抓手,以回迁村社居民“和合”为目标的乡村治理实践创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弱化、党委政府权威和公 信力降低、居民参与不积极、社区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大圩镇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